缩略图

试谈《左传》中鲁哀公的形象

作者

王晓双

哈尔滨师范大学 文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500

《左传》所记的最后一位国君——鲁哀公,是鲁国的第二十六任君主,“哀公名蒋,定公之子。盖夫人定姒所生。”1 鲁国国姓为姬,哀公名为蒋,是为姬蒋,是鲁定公与定姒所生,在位共二十七年。谥号为“哀”,“谥法:‘恭仁短折曰哀。’”2 杜预与孔颖达认为鲁哀公恭谨仁爱但寿命不长,故而谥号“哀”,这体现了二人对于这位客死他乡的一国之君的怜悯与哀悼,但《左传》中所记载的鲁哀公似乎并没有后人所评价的“恭谨仁爱”,反而从某些角度来看是一位违礼、傲慢并失德的国君。

一、失礼违德的鲁哀公

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 479 年)孔子逝世,为表悼念,鲁哀公发表诔文:“旻天不吊,不憗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毋自律!”3 这段诔文表达出了鲁哀公对于孔子逝世的痛惜与不舍,感慨上天,将他自己独留世间,而不让仲尼这样充满智慧的哲人辅助他,让他没有人可以效仿与学习。即便这篇诔文写得真切感人,但孔子的弟子并不领情。“君其不没于鲁乎?夫子之言曰:‘礼失则昏,名失则愆。’失志为昏,失所为愆。生不能用,死则诔之,非礼也。称一人,非名也。君两失之。”子贡指出鲁哀公这段诔文中有两处不合礼法,其一:孔子生时不被重用,逝世后则作诔文来悼念他,这是不符合礼法的;其二:鲁哀公在诔文中自称“余一人”也于理不合,按照礼制,一国之君应该称自己的名以示谦逊,而不该自称“余一人”。一段诔文让鲁哀公名与礼尽失,国君之尊竟被当众指出违礼之处,可见鲁哀公日常的坐言起行并不完全符合礼法标准。除此之外,孔子生前与鲁哀公的关系并非十分亲密,鲁哀公在其死后却情深意切地悼念,其中情感必然含有虚假成分,这也不符合一个国君的身份与教养。

二、不识泰山的鲁哀公

麒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祥瑞神兽,寓意着太平与长寿。《礼记·礼运》云:“何谓四灵?麟凤龟龙为之四灵。”5“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6 哀公十四年,鲁国的大型狩猎中捕获了一只麒麟,“时无明王,出而遇获。仲尼伤周道之不兴,感嘉瑞之无应。”7孔子听闻这件事前去查看,发现正是瑞兽麒麟,此时已被当成猎物捕获,孔子结合自身处境,以麒麟瑞兽不逢明主自比,感伤周道衰落,不禁潸然泪下发出了:“吾道穷矣”喟叹。这件事对孔子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停笔不再写《春秋》并作《获麟歌》来感叹不幸的麒麟,并意在以贵族猎杀麒麟来比喻统治者迫害贤人,包括他自己。身为国君的鲁哀公,理应维护周礼并深谙神旨,竟不识神兽,任由贵族将其打死,其昏庸与无知可见一斑。

三、傲慢无德的鲁哀公

诸侯结盟,以示交好,是两个或多个诸侯国以国运相系的活动。春秋时期社会动荡,强大的诸侯国通过结盟可以稳坐诸侯盟主之位,获得政事外交与经济贸易优先权,使国家更为富强,弱小的诸侯国则可以依靠结盟享有同盟国之间的权利,依靠盟主庇佑,谋得自身发展。一个盟约的缔结需要三项基本准则:遵守道义、讲求诚信、尊重盟友,违背以上准则轻则被众人唾弃,重则盟约作废孤立无援而国家难以自保,故诸侯国的结盟外交活动都庄严肃穆,慎重守礼。“公会齐侯,盟于蒙,孟武伯相。齐侯稽首,公拜。”8 哀公十七年,鲁国与齐国在蒙地缔结盟约,孟武伯做相礼,齐侯行稽首礼,鲁哀公弯腰作揖。“稽首”,“古时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者。”9 可见齐国对此次结盟的诚意与重视,而鲁哀公仅仅弯腰作揖不乏傲慢,这让齐国认为在此次结盟中,鲁国并未重视齐国,而发怒。“齐人怒,武伯曰:‘非天子,寡君无所稽首。’”10孟武伯替鲁哀公的傲慢开脱,称天子不在此处,国君无需行稽首之礼。但鲁哀公并非严格遵守礼制之人,否则日后也不会做出将妾室扶正,立庶为嫡之事。诸侯会盟时的礼仪,是按照对盟约的重视程度行礼,双方行礼级别往往一致,齐侯先行稽首礼,而鲁哀公回以拜礼,显然是对齐国的羞辱与不尊重。“秋,八月,公及齐侯、邾子盟于顾。齐人责稽首,因歌之,曰:‘鲁人之皋,数年不觉,使我高蹈。唯其儒书,以为二国优。’”11 哀公二十一年,鲁哀公和齐平公、邾隐公在顾地缔结盟约,齐人指责鲁哀公在蒙地与齐国结盟时傲慢不回以相应稽首礼,并作歌来讽刺鲁国:鲁国人几年了都没有察觉自己的过错,使我们发怒暴跳,正因鲁国只拘泥于儒家礼制,才造成了齐、邾两国的烦恼与忧愁。可见鲁哀公在蒙地与齐国结盟时的傲慢行为,影响了日后与诸侯国之间的外交活动,给齐国和邾国留下了鲁人傲慢,拘泥儒礼的消极印象,损害了鲁国在诸侯国之间的形象,

四、总结

在位二十七载,鲁哀公的一生算不上短寿,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12 不识人间愁苦的贵族公子,从《左传》的记载来看并不是一位合格的君主。他发表的诔文中出现了违礼的称呼,其中的虚伪情义也不符合他的身份与教养,身为国公之子,即便由妇人抚养长大也应习得称呼用法,身为国君则更应遵守礼制。他不识麒麟瑞兽并猎杀,许是当时典籍中所记载的麒麟本不常见,常人没有孔子圣贤的博学而无法辨认也情有可原,但不能选贤任能,明辨忠言确是不符君德修养。除此之外,他在处理外交和内政问题也有傲慢与失德的行为,他在诸侯结盟时傲慢不回稽首礼仪,以及在处理国内政上勾结外国势力只图一己私利,这些都损害了鲁国的形象和地位。他的行为不仅使自己陷入困境,也影响了鲁国的命运。“恭仁短折”是后人对他片面且含有悲悯之心评价,我们应在典籍史料的基础上,多角度探索并解读鲁哀公的形象,让这位鲁国国君的形象更生动、更具体也更厚重。

参考文献

1. 商云坤 . 三桓与鲁国政治 [D]. 吉林大学 ,2005.2.武帅 .先秦儒家君德思想浅析 [J].明日风尚 ,2018,(01):319+295.3. 吴敬华. 先秦儒家君臣观念探源[D]. 东北师范大学,2011.4. 苗江磊.“ 述孔子” 与“ 拟孔子” : 论孔子于先秦之“ 诠释” —从“ 鲁哀公问孔子” 故事谈起 [J]. 东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24(06):114- 120+148.DOI:10.139165. 张富祥 . 鲁哀公悼孔子的诔词献疑 [J]. 烟台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31(03):100- 105.DOI:10.139516. 杨蓉 .“ 哀公问孔” 的背景及思想史内涵——以《论语》为讨论的中心 [J]. 现代哲学 ,2011,(04):92- 99.

1 左丘明传 , 杜预注, 孔颖达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608.

2 左丘明传 , 杜预注, 孔颖达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608.

3 左丘明传 , 杜预注, 孔颖达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689.

4 左丘明传 , 杜预注, 孔颖达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689.

5 王文锦 . 礼记译解 [M]. 北京 : 中华书局 .2001:302.

6 左丘明传 , 杜预注, 孔颖达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673.

7 左丘明传 , 杜预注, 孔颖达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673.

8 左丘明传 , 杜预注 , 孔颖达正义 . 春秋左传正义 [M]. 北京 :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1699-1700.

9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 汉语大词典( 第8 卷)[M]. 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1:11277.

10 左丘明传 , 杜预注, 孔颖达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700.

11 左丘明传 , 杜预注, 孔颖达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704.

12 ( 清 ) 王先谦 . 荀子集解 [M].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8: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