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英语课程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研究
孔妍
青岛求实职业技术学院
一、引言
新文科建设是教育部应对全球变革、服务国家战略提出的教育改革方向,核心在于打破学科壁垒,推动文科专业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具备跨学科思维、实践能力与文化自信的复合型人才。英语课程作为高校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承担着语言工具教学与文化传播的双重功能。然而,当前多数高校英语课程仍以“四六级应试”为导向,教学内容聚焦语法、词汇等基础语言知识,与法学、医学、管理学等专业教育缺乏关联——例如医学专业学生未系统学习临床英语术语,法学专业学生难以用英语分析国际法律案例,导致学生“英语能力”与“专业能力”无法协同发展,不符合新文科人才培养目标。
在新文科背景下,推动英语课程与专业教育融合,本质是将英语教学嵌入专业人才培养全流程,使英语成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参与国际交流的工具,而非独立于专业之外的“附加课程”。这一融合不仅能提升英语教学的实用性,更能助力专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二、新文科背景下英语课程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一)响应国家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
当前我国对“专业 + 外语”复合型人才需求迫切,例如国际贸易领域需要精通商务英语的经济人才,国际医疗领域需要掌握医学英语的护理人才。新文科强调“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英语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能直接对接行业需求,解决“英语能力不落地、专业能力无国际视野”的问题,为国家输送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二)突破英语课程“工具化”困境
传统英语课程侧重“语言工具”教学,忽视与专业场景的结合,导致学生“会说英语但不会用英语做专业事”。融合教学将英语置于专业语境中(如用英语撰写专业报告、进行专业领域跨文化沟通),让学生在应用中巩固语言能力,同时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实现“英语学习”与“专业提升”的双向赋能。
(三)推动专业教育国际化发展
新文科鼓励专业教育打破地域限制,融入国际视野。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是专业教育国际化的重要载体——通过融合教学,可引入国外优质专业教学资源(如英文原版教材、国际学术讲座),引导学生关注专业领域的国际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协作能力,助力专业建设的国际化升级。
三、新文科背景下英语课程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具体路径
(一)重构课程体系:构建“通识 + 专业”分层融合课程
以“分层递进、精准适配”为原则,将英语课程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三级融合课程体系:
1. 基础层(大一):通识英语与专业认知融合:在常规英语教学中融入专业基础语境,例如为法学专业学生设计“法律英语词汇入门”模块,讲解“contract(合同)”“tort(侵权)”等核心术语;为医学专业学生设计“医院场景英语对话”,模拟问诊、病历记录等基础场景,实现“英语学习”与“专业认知”的初步衔接。
2. 进阶层(大二):专业英语与核心课程融合:开设“专业英语”必修课,内容直接对接专业核心课程,例如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同步,开展“英文贸易合同解读”“国际商务谈判英语模拟”等教学;与“计算机科学”课程配合,教授“编程英语文档阅读”“国际技术交流话术”,让英语学习服务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
3. 高阶层(大三、大四):学术英语与实践能力融合:针对高年级学生开设“学术英语写作”“国际学术交流英语”等课程,指导学生用英语撰写专业论文摘要、准备国际学术会议发言;同时结合专业实习,设计实践任务(如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用英语对接海外客户,翻译专业学生参与国际展会专业领域翻译),实现“英语能力”向“专业实践能力”的转化。
(二)创新教学模式:采用“场景化 + 跨学科协同”教学
1. 场景化教学:还原专业领域英语应用场景:利用多媒体技术构建专业语境,例如通过 VR 模拟“国际商务谈判现场”,让学生分组扮演“中方企业代表”“外方客户”,用英语完成价格协商、合同条款确认等任务;为新闻专业学生搭建“英文新闻演播室”,模拟国际新闻播报、英文采访等场景,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提升专业英语应用能力。
2. 跨学科协同教学:组建“英语教师 + 专业教师”教学团队:打破教师学科壁垒,英语教师负责语言规范指导,专业教师负责专业内容把关。例如在“医学英语”课程中,英语教师讲解“病历英文写作语法”,护理专业教师示范“英文病历填写的专业规范”;在“商务英语”课程中,英语教师指导“谈判英语话术”,国际贸易专业教师分析“谈判中的商业逻辑”,实现“语言能力”与“专业能力”的同步指导。
(三)优化评价机制:建立“语言 + 专业”双维度评价体系
摒弃传统以“语言成绩”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方式,构建兼顾语言能力与专业应用的综合评价机制:
过程性评价(占比 60% ):关注学生在专业场景中的英语应用表现,例如评估法学专业学生“英文法律案例分析报告”的专业准确性与语言规范性,评估工程专业学生“英文技术方案讲解”的逻辑清晰度与表达流畅度;同时记录学生参与国际学术活动、专业英语实践的情况(如参加国际展会翻译、发表英文专业短文),作为评价依据。
终结性评价(占比 40% ):采用“专业场景化考核”,而非传统笔试。例如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设置“英文产品推广方案答辩”,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设置“英文导游词讲解(对接景点专业知识)”,考核内容既包含英语语言能力(发音、语法),也包含专业能力(内容专业性、逻辑合理性),确保评价结果能真实反映融合教学效果。
四、融合教学实践案例与效果
以某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为例,实施上述融合路径,选取 2022 级两个班级为研究对象(实验班 40 人,对照班 40 人):实验班采用“通识+ 专业”融合课程体系,搭配跨学科协同教学与双维度评价;对照班采用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一学年后对比分析:
1. 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实验班 85% 的学生能独立用英语撰写贸易合同、完成商务谈判模拟,对照班仅 45% ;实验班在“全国商务英语实践大赛”中获奖率( 30% )显著高于对照班 5% )。2. 专业学习效果:实验班学生对“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等核心课程的理解深度提升,例如能自主阅读英文原版教材、分析国际贸易案例的学生占比( 75% )远高于对照班( 30% )。3. 就业竞争力:实验班毕业生进入外贸企业、跨国公司的比例( 60% )高于对照班( 35% ),且企业反馈“实验班学生能快速适应英文工作场景,专业与英语能力衔接顺畅”。
五、结论与展望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英语课程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打破学科壁垒、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路径。本文提出的“课程体系重构、教学模式创新、评价机制优化”三维路径,已通过实践验证其有效性——该路径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与跨学科素养,同时推动英语课程与专业教育的协同发展。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深化融合维度:一方面,探索“英语 + 专业 + 跨文化素养”的深度融合,例如在融合教学中融入专业领域的跨文化差异知识(如国际商务中的文化礼仪、国际医疗中的跨文化沟通技巧);另一方面,利用智慧教学技术(如 AI 个性化学习平台),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与英语水平,自动生成适配的融合教学内容与训练任务,实现“精准融合”,为新文科英语教学改革提供更细致的实践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