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职学生劳动教育现状与实施策略研究

作者

郁惠珍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太仓 21541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2020 年,国家相继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更好地开展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工作,课题组以苏州 J 高职院校学生为例进行了调研,以充分了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创新劳动育人方式、提升劳动育人质量奠定基础。

一、调研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采取“问卷星”电子问卷调查形式,调查对象为苏州 J 校生物医药学院学生,随机抽取 10 个班,共发放问卷 393 份,回收有效问卷386 份,有效率为 98.2% 。

二、高职劳动教育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家庭劳动教育现状分析

调研显示, 71.76% 的父母平时会经常教育学生劳动并以身作则,但 20.10% 的父母会用物质或金钱奖励的方式鼓励学生劳动, 14.24% 的父母会把劳动作为一种惩罚手段,甚至 4.9% 的父母教育学生“一切以学习为重,其他什么都不用干”。 75.12% 的学生会经常主动分担家务,多数承担“洗碗、洗菜、扫地、拖地、倒垃圾”等简单劳动, 47.93% 的学生经常承担“洗衣服、做饭做菜”等稍复杂劳动。

调研数据表明:部分父母对劳动教育的认知能力不足,家庭劳动教育观要进一步普及 [1];多数学生劳动态度比较端正,但劳动形式偏简单化,不利于养成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

(二)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情况

在校期间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完成“学生公寓、教室卫生清洁、公共区域义务劳动”等常规劳动,但“志愿服务、社团活动、校外兼职、校内勤工俭学、创新创业活动、技能大赛”等活动参与率在 30% 以下。学生表示融入劳动教育的课程专业课约有 60% ,而公共课不足 45% ;对于劳动教育课程的评价, 93.01% 的学生认为“评价内容单一”。

调研数据显示:校内劳动教育形式不够丰富,创新型、志愿型劳动教育形式较少;教师在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不足;学校劳动教育评价内容单一、评价效果不理想。

(三)调查对象对劳动的认识

100% 的学生认为劳动教育“有利于提高劳动能力、磨炼意志”;81.35% 的学生参加劳动的初衷是“可以强身健体、提高实践能力、为社会贡献力量”, 18.65% 的学生选择“通过劳动可以获得相应报酬、劳动可以加分”[2]。

由此可见:学生普遍认识到劳动的意义;多数学生具有较强的主动劳动意识,但部分学生功利化思想倾向明显。

(四)调查对象对开展劳动教育的意见建议

52.84% 的学生认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26.94% 的学生认为“学校劳动教育意识不足,重视度不高”。学生认为制约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原因主要有:学校师资力量匮乏;学校场地限制了劳动教育的开展;缺乏与专业人才培养相匹配的教材。 79.01% 的学生表示“愿意参与一些科研、创新创业类劳动”; 62.95% 的学生认为“各级各类专业技能大赛对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非常有用”。

调研数据表明,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诉求主要有: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劳动教育师资水平;编写劳动教育相关教材;加大劳动教育硬件设施建设;丰富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

三、高职劳动教育效果提升策略

(一)加强宣传力度,家校共育促进劳动价值观的形成

1. 学校是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宣传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校园氛围,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2]。开展劳动模范进校园活动,邀请企业劳动模范、优秀毕业生分享他们的劳动经历和感悟,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

2. 家庭是学生提高劳动能力的重要场所。辅导员或班主任应经常和家长沟通,使家长认识到劳动教育不仅是学生成长的需要,而且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石。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家庭劳动,对于一些有难度的劳动也要给孩子机会,相信学生能自己去处理、解决好,以提高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责任心[1]。

(二)完善课程体系​,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1. 开展劳动教育专题课程教育,优化课程内容,使理论与实践结合。如:在课程中设置劳动技能实训环节,让学生学习基本劳动技能,培育吃苦耐劳、认真负责的精神。

2.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融入与专业知识相关的劳动教育内容。专业课教师应接受专门的劳动教育教学方法培训,将劳动精神融入课程教材编写,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3. 将劳动教育全面融入公共基础课,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如:融入国家战略决策、法律法规解读等,提升家国情怀和对专业的认同感。

(三)拓展实践平台​,丰富劳动教育实施内容和形式

1. 加强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如设立校园农场、劳模工作室等,让学生在校内就能参与各种劳动实践活动。

2. 与企业、社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拓展校外劳动实践平台。组织学生到企业参与生产劳动,到社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如社区清洁、关爱老人、垃圾分类宣传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3. 组织开展各类劳动竞赛活动。如技能大赛、双创比赛、校园劳动能手评选等,让学生在竞赛中提升劳动技能和创新能力,增强劳动自豪感。

(四)创新评价机制,构建劳动教育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1.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劳动教育预期学习成果,设置评价指标和评分权重,构建劳动教育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以保证劳动教育的开展落到实处[ ]。

2.将劳动教育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与奖学金评定、推荐就业挂钩,形成 “劳动光荣、实干兴邦” 的激励导向。

参考文献:

[1] 瞿苏 .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状况的调研—以江苏 Y 高职院校为例[J].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19 (04): 46-51.

[2] 张淼 .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D]. 华中师范大学 ,2020.

[3] 李鹏 . 高职劳动教育评价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J]. 高教学刊 ,2022,8(30):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