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核心构成与现实困境
郭馨靓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 吉林长春 130607
一、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提升的背景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为高校思政工作指明了“线上线下协同”的方向。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群体已全面进入“数字原住民”时代,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24 年)》显示,18-24 岁青年网民占比达 19.2% ,日均上网时长超 4.5 小时,学生的信息获取、社交互动、价值表达均高度依赖网络空间。
网络空间既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新载体,也带来了新挑战——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消费主义价值观、碎片化信息冲击等问题,均可能通过网络渗透影响学生认知。在此背景下,辅导员的思政工作不能再局限于“线下班会”“面对面谈心”的传统模式,而需具备运用网络开展思政教育、引导网络舆论、化解网络风险的能力,这既是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必然要求,也是破解“学生在哪里,思政工作就到哪里”的核心路径。
二、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核心构成
(一)网络信息研判能力:精准把握学生思想动态
网络信息研判能力是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政的“前提”,指辅导员通过技术工具与专业思维,对网络空间中与学生相关的信息进行筛选、分析与预判的能力。其核心包括两方面:一是舆情监测能力,即运用校园舆情监测系统实时抓取校园论坛、社交媒体中的学生热议话题,精准识别“学业压力”“就业焦虑”“校园服务不满”等潜在舆情点;二是价值辨识能力,即对网络中夹杂的错误思潮、虚假信息进行快速甄别,判断其对学生思想的潜在影响,为后续教育引导提供靶向依据。例如,某高校辅导员通过监测发现学生社群中流传“‘考研无用论’短视频”,通过及时研判其传播路径与学生共鸣点,提前开展“考研与职业规划”主题线上分享,有效遏制了错误观点的扩散。
(二)网络思政内容创作能力:打造有吸引力的教育载体
网络思政的核心是“内容为王”,辅导员需摆脱传统思政“单向灌输”的思维,具备适应网络传播规律的内容创作能力。这种能力并非要求辅导员成为“专业新媒体人”,而是能结合学生喜好与思政主题,产出“小而美”“准而精”的内容。具体包括:一是内容策划能力,围绕“开学季”“毕业季”“国家重大事件”等节点,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思政主题;二是形式创新能力,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载体呈现内容,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短视频、将“党史学习”转化为H5 互动问答、将“心理健康疏导”制作成漫画长图。某高校辅导员团队打造的“辅导员说”短视频账号,以“唠家常”的方式解读就业政策、分享成长故事,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达50 万次,成为学生追捧的“思政网红”。
(三)网络互动引导能力:构建平等对话的教育关系
网络空间的“去中心化”特征,要求辅导员从“教育者”转变为“陪伴者”,通过平等互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这就需要具备网络互动引导能力。其核心包括:一是社群运营能力,对班级微信群、QQ 群、学习通班级空间等线上社群进行精细化管理,定期发起互动话题,及时回应学生的疑问,避免社群沦为“通知发布栏”;二是舆论引导能力,在学生关注的网络话题中,以“理性讨论”的姿态参与互动,不回避矛盾、不生硬说教,而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引导学生全面看待问题。例如,某高校学生在微博吐槽“宿舍供电时间短”,辅导员未简单删帖,而是在评论区回应“已收集大家意见,正在与后勤部门沟通,后续会通过直播向大家反馈进展”,既缓解了学生情绪,也展现了负责任的态度,最终推动问题解决。
(四)网络风险应对能力:及时化解思政教育危机
网络空间的“即时性”与“扩散性”,可能导致小问题演变为大舆情,辅导员需具备快速、科学的网络风险应对能力。其核心包括:一是应急处置能力,在突发网络舆情发生时,能按照“先控制、后调查、再回应”的流程处置,第一时间联系相关学生了解情况,向学校网信部门、学工部门报备,避免舆情发酵;二是后续疏导能力,舆情处置后,通过线上主题班会、一对一谈心等方式,向学生澄清事实、引导理性认知,同时总结经验优化网络管理机制。例如,某高校学生因“考试挂科”在小红书发布“自暴自弃”言论,辅导员发现后立即私信沟通,同时联合心理健康中心开展“挫折教育”线上分享,既帮助该生走出困境,也避免了其他学生受负面情绪影响。
三、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现实困境
(一)能力短板:传统思政思维与网络技能不匹配
一方面,部分辅导员仍存在“重线下、轻线上”的传统思维,将网络思政视为“额外任务”,缺乏主动学习网络技术与传播规律的意识。据 2023 年《全国高校辅导员发展状况调研报告》显示,仅 38% 的辅导员系统学习过“网络传播学”“新媒体运营”相关知识, 62% 的辅导员表示“制作短视频、H5 等内容时感到力不从心”。另一方面,年轻辅导员虽熟悉网络工具,但缺乏“思政转化能力”——能熟练使用抖音、小红书,却不知如何将“思政主题”融入内容;能参与学生网络互动,却难以在对话中传递正确价值观,导致网络思政“有形式、无内容”。
(二)资源不足:培训与技术支撑难以满足需求
从培训资源看,当前高校对辅导员的网络思政培训多为“碎片化讲座”,缺乏系统性、分层化的培训体系。例如,某高校2022-2023 学年仅开展2 次网络思政相关培训,且内容集中于“舆情监测工具使用”,未涉及“内容创作”“互动引导”等核心能力;同时,培训多以“理论讲解”为主,缺乏“实践操作”,导致辅导员“学完不会用”。从技术资源看,多数高校未为辅导员配备专业的网络思政工具,如舆情监测系统多由学校网信部门统一管理,辅导员无法实时获取数据;制作优质内容所需的拍摄设备、剪辑软件、版权素材等,也需辅导员自行解决,增加了能力提升的成本。
(三)机制缺位:协同与激励机制难以形成合力
其一是“协同机制缺失”,网络思政涉及学工、宣传、网信、教务、心理健康等多个部门,但当前多数高校未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导致辅导员“单打独斗”——需要舆情数据时,需反复向网信部门申请;需要专业教师参与内容创作时,难以协调时间;需要技术支持时,找不到对口人员。其二是“激励机制不足”,多数高校的辅导员考核体系仍以“线下工作”为主,网络思政成果未被纳入考核指标,甚至部分辅导员因“担心网络舆情风险”而不愿开展网络思政工作,形成“多干多错、少干少错”的消极心态。
四、结语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是数字化背景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支撑,其核心构成涵盖信息研判、内容创作、互动引导、风险应对四大能力。然而,当前辅导员在能力建设中面临的“思维滞后、资源不足、机制缺位”等困境,制约了网络思政工作的实效。破解这些困境,需要从“能力培训、资源保障、机制优化”三方面构建系统解决方案,这也是后续研究需重点探索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