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时钟”视域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创新路径研究
王伟 谭勇
天津工业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300387
一、前言
“ 社 会 时 钟 ”(social clock) 理 论 最 早 由 心 理 学 家 BerniceNeugarten 提出,用以描述社会文化对个体生命历程中关键事件发生时间的预期和规范 [1]。该理论认为,隐性的年龄规范通过多重社会机制对个体形成引导力量,在高等教育领域表现为大学生面临的发展困境。
社交媒体时代的社会时钟机制呈现出新的特征。算法推荐系统通过持续推送“25 岁硕士毕业”“30 岁成家立业”等标准化人生模板,强化了线性发展的刻板认知,导致大学生普遍产生时间焦虑与同龄人压力。这种压力在行为层面表现为学业中的绩点竞争与证书囤积、职业准备阶段的实习内卷,以及个人发展中的速成心态等特征。数字化生存方式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现象。网络空间的时间压缩效应与成功学话语共同建构了更为严苛的时间规范,其通过点赞、转发等量化指标形成即时反馈机制,不仅强化了传统的时间规训,更对学生的职业观念产生深远影响。具体而言,这种新型时间规训导致三个突出问题:一是算法推送的同龄人成功案例引发时间落后的恐慌心理,使个体差异被异化为发展失败;二是学生为获取社会认同而进行高频次网络表演,陷入“越忙碌越焦虑”的恶性循环;三是部分学生采用极端化亚文化话语解构压力,造成主流价值引导的失效。这些现象共同凸显了重构高校网络文化生态的紧迫性,亟须建立尊重个体时序差异的引导机制,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发展观念。
二、研究意义
(一)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价值与实践意义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在“互联网 + ”时代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首先,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其通过营造清朗网络空间,有效引导学生价值观塑造。其次,优质网络文化能够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最后,创新性的网络文化建设为思政工作提供了新路径,通过青年喜爱的形式提升教育实效。本研究丰富了网络文化育人理论,也为培养时代新人提供了实践指导,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价值。
(二)为高校提供可操作的网络文化建设框架
基于社会时钟理论,本研究构建了系统化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框架。针对当前存在的时间焦虑与价值冲突问题,提出了包含价值引领、内容建设和队伍管理的多维度解决方案。该框架通过厘清建设路径、明确教育要素,实现了网络宣传的效果优化。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尊重学生主体性,结合个性特征开展针对性教育,构建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网络思政育人体系,显著提升了网络育人工作的实效性。
三、“1A+4C”框架的构建与实施
(一)构建逻辑
本研究构建的“ 1A+4C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框架以“逆社会时钟”(Anti-social clock)为核心导向,通过队伍建设(contingent,C1)、内涵建设(connotation,C2)、载体建设(carrier,C3)和内容建设(content,C4)四个维度协同推进。该框架创新性地将时间管理纳入网络文化建设体系,在破解大学生时间焦虑问题的同时,实现价值引领与实践路径的有机统一。
(二)具体实施
1. 1A 导向:构建“逆社会时钟”育人新范式
“逆社会时钟”指个体突破传统社会时间规范,主张按自身节奏发展的实践理念,强调了生命历程的差异性与时序自主性[2]。在“1A+4C”框架中,该理念作为核心导向,旨在破解社会时钟导致的大学生时间焦虑问题。研究发现,当前加速社会背景下,大学生普遍面临学业、就业等多重压力,亟须建立尊重个体差异的发展观。“1A”导向通过营造包容性的校园文化环境,引导学生认识自身特质,摆脱对标准化人生模板的盲目追随。其实质并非消极的“躺平”,而是倡导建立科学的发展节奏,在有限时间内实现更充实的成长。这一理念回应了当代青年对发展自主性的内在需求,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C1 支撑:打造专业化网络文化导师队伍
“1A+4C”框架中构建了多元协同的网络文化导师队伍。该队伍由分管副书记统筹,整合辅导员、专业教师和学生骨干三方力量,形成优势互补的育人体系。通过定期开展新媒体运营、舆情分析等专题培训,持续提升队伍专业能力。专业教师侧重学科特色融入,辅导员把握成长规律,学生骨干发挥朋辈影响,三方协同提升网络文化育人实效。队伍建设的成效体现在原创内容质量和传播效果的显著提升上。同时,通过校际交流和媒体合作,不断拓展队伍的视野与能力边界,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提供专业支撑。
C2 核心: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建设
“1A+4C”框架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建设,强调将主流价值融入网络文化活动,开发具有思想深度的文化产品集群,以原创短视频、深度报道等形式,传播有序进步的发展理念,引导学生建立理性的时间认知。内涵建设应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路径,帮助学生摆脱功利化效率导向,实现与时间结构的和谐共存,重点引导学生树立理性的发展观念。通过系统化的价值引领,帮助学生辩证认识当代社会的“速度文化”,既避免盲目内卷,又防止消极躺平,使其在保持进取心的同时,能够按照适合的节奏成长,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C3 平台:构建全媒体矩阵载体系统
在加速社会背景下,载体建设强调整合新媒体与传统媒介资源,打造立体化传播体系。明确“媒介减速”[3] 理念,通过慢节奏内容生产和深度阅读引导,帮助学生摆脱信息过载的困扰。在保持主流价值导向的同时,采用青年喜爱的表达形式,既发挥学生主体创造性,又提升价值传播的亲和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通过“选择性断联”等实践,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的媒介使用习惯,增强对媒体内容的批判性理解。这种传播模式有助于缓解加速社会带来的认知焦虑,使主流价值传播更加入脑入心。
C4 供给:创新高质量网络内容生产
在“1A+4C”框架中,内容建设应通过精准把握大学生成长需求,创作兼具思想性与传播性的原创内容,有效突破信息茧房。重点培育特色网络文化品牌,以专业视角回应青年困惑,创新主流价值表达方式。同时要注重平衡热点响应与价值引领,在保持思想深度的同时,通过新颖的叙事手法和视觉呈现提升传播效果。针对青年减压需求,既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更要提供实践指导,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研究结论
本研究基于“社会时钟”理论视角,构建了“1A+4C”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框架,为应对数字化时代大学生发展困境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研究发现,网络环境通过算法推荐和社交互动等机制,强化了传统社会时钟的规训效应,导致大学生群体普遍面临时间焦虑和发展异化问题。
研究提出的“逆社会时钟”育人范式,通过队伍建设、内涵建设、载体建设和内容建设四个维度的协同推进,构建了全方位的网络文化育人体系。该框架的创新性在于将时间管理维度纳入网络文化建设,既尊重个体发展差异,又强化主流价值引导。在具体实践中,通过培育专业化的导师队伍、打造全媒体传播矩阵、创新文化内容生产等方式,有效提升了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成效。这一研究成果不仅拓展了“社会时钟”理论在网络文化研究领域的应用,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框架的实施促进了健康网络文化生态的形成,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发展观,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VOSTAL F. Accelerating academia: the changing structure of academic time[M].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2016(22):432-433.
[2] 王可可 , 郝其宏 . 个体化视角下“逆社会时钟”青年的现实困境与社会工作调适策略 [J].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4,40(06):110-116.
[3] 刘雪艳.“错位”与“停摆”:加速情境下的媒介减速实践[D].安徽大学 ,2023.
作者信息:王伟(1998 年1 月),女,天津市,汉族,津工业大学,党建思政,硕士研究生,助教,谭勇(1985 年4 月),女,辽宁省锦州市,汉族党建思政,硕士研究生,工程师,3008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