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手中的化学教材“由厚变薄,再由薄变厚”
蔡龙杰
东海县温泉中学 222300
化学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学生学习化学知识都离不开它。就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要求来看,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生以教材为基础的阅读学习尤为重要。
一.强调预习中的阅读
预习中的阅读是一种较粗浅的阅读。通过这种阅读,一是找出与新课题有关的已学知识,以便做必要的复习,为新课题的学习建立牢固的知识基础;二是对将要学习的新课题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对新课题产生疑问,以便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参加课堂学习。例如,在学习“元素”的内容时,通过预习首先要认识到原子的概念 、原子的组成、核电荷数的含义及其与质子数的关系从而为建立元素概念作知识准备,而有关混合物、纯净物的知识则是通过元素讨论物质组成的前提,然后要求大体找出教材内容的三个层次:元素概念及元素符号;元素符号含义;元素存在状态。这样,便可做到对教材的内容心中有数。在这个基础上学生才能够提出有效的问题,所以预习能够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随着自学能力的提高,学生对自己会提出更高的预习要求。
二.督促课堂上的阅读
课堂阅读是在教师引导下的深度探究。学生依据导读提纲系统研读教材,发掘深层问题,并通过研讨与讲解逐一破解。此过程本质是一个持续质疑、求解,从而深刻内化知识的过程。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堂阅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对于经过预习的内容,要求进一步明确阅读的目的。例如“核外电子排布”一节的阅读可以这样来指导学生阅读:(1)了解核外电子的排布(2)要形成一定的规律(3) 通过规律知道元素的性质。阅读目的决定着阅读所能到达到的的水平,因而,只有有了明确了目的,阅读学习才有正确的方向。
2. 在学生明确阅读目的的基础上,要求通过提问题的方法形成一条科学的阅读学习思路。例如阅读“化合价”时,可根据下列问题思考:(1) 什么是元素的化合价?元素的化合价属于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2) 元素为什么总要显示一定的化合价? (3) 有些元素为什么会产生可变化合价? (4) 单质、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是怎样的? (5) 在化合物里,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什么为零? (6) 怎样判断和计算元素的化合价?
这些问题也可有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或根据教师的指导在阅读时设计,设计时要注意问题的逻辑关系和合理顺序。
3. 要重视教材本身的逻辑结构对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的积极作用。我们都知道“质量守恒定律”的编写内容安排:通过实验说明质量关系;提出守恒;从微观角度揭示和分析守恒;运用守恒解决问题。这种顺序与学生的思维程序是吻合的,因而在课堂阅读时,要指导学生注意探讨内容的这种逻辑层次。提高其思维能力。
4. 要钻研关键字句。例如,有关氧化反应的描述,所举得例子都是物质和氧气的反应,但下定义时却把“ 氧气”中的“气”字去掉了,为什么呢?这一问题就值得学生去思考了。这种钻研过程中,虽然因为学习阶段的局限,有些问题不能立即得到答案,但问题的发现却能为下一步的深入学习的相应内容埋下伏笔。
另外,要把阅读和动笔结合起来,“动笔”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对中重要内容进行勾画,并给予必要的注解,二是在练习本上书写有关信息,以帮助记忆。
三.盯紧课后复习中的阅读
后阅读是巩固学习的关键环节。其核心在于抓住教材重点,整理课堂笔记并撰写学习心得——如进行概念对比、知识汇总或方法总结。在此过程中,应科学运用参考资料与工具书以拓宽知识面,提升阅读能力。同时,要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进行习题练习,通过实践深化理解,实现“以练促学”的积极反馈。正如一位学者瑞夫所讲:“先试图很好地理解简单的概念,然后去做许多习题,包括书中给出的习题和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懂得如何依靠自己而成为一个独立思考者。”
在对不同时间点和不同内容进行阅读指导的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对学生阅读技能的培养,这就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阅读与实验的关系
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然而,调查发现,超过 64% 的学生可通过阅读理解实验原理与步骤,但仅不到 30% 能独立完成操作,其中能准确描述实验现象的更是少数。这反映出学生阅读与实操、表达之间存在明显差距。因此,在加强实验教学的同时,须指导学生如何阅读实验内容,并注重实践技能培养——例如多角度描述仪器特征与用途,或借助阅读资料自制器材,从而全面提升化学阅读与表达能力。
二.学案提纲与教材的关系
为了帮助学生更深的阅读教材,提高自学能力,我们往往通过学案来引导,学案是帮助学生自学的工具,而教材是学生自学的主要对象。学案应该按教材内容,教学要求和学生的知识能力实际编写,力求编写的简练、明了、富有思考性,有助于改进学生的自学方法,也要能给学生解决一些较难问题且具有启迪作用,有时还可以穿插些温故知新或为下节内容打下伏笔的内容。我们编写的学案只是教材知识的较系统性的展现,其充其量只是“拐杖”,教材内容才是真正的“双腿”,我们不可过多的包办代替,否则学生就会出现严重的“有书不如无书”之感,久而久之,我们看到的就会是:学案满桌堆,书本依旧新。
三.易懂教材与理论性较强的教材的关系
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关键在于形成阅读技能和养成良好自学习惯。为激发兴趣、提升效率,应有针对性地安排阅读:较易内容可要求学生自学并辅以检查讲解;难度较大或理论性强的内容,则需通过事例、实验和讲解突出重点,由浅入深引导启发,亦可拆解为若干关联部分供学生对比阅读。过程中需注意纠正学生“似懂非懂”的浅表阅读倾向,引导其关注概念的内涵外延、联系与区别,切实理解内容,掌握阅读方法,最终养成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易小文 陈杰:《教学心理学》,北京工业大学。
【2】沈鸿博主编 :《中学化学教材教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