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融入思政育人的教学设计理念与方法探究
王凤
福清第二中学 350300
引言
语文是兼备实用性和人文性的学科,在落实德育的过程中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高中阶段,它是学生思想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将思政教育融入语文教学,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更是进一步有效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方法。基于此,高中语文教学通过有效渗透思政教育,可进一步提升授课质量,培养学生自身良好的文化修养,同时使得思想政治教学更具感染力和影响力,让学生无形之中受到其思想感化,从而可以有效的实现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需求的精准对接。
一、文本解构,深度挖掘思政元素
文本是语文教学使用的最主要的工具及思想政治要素最主要源泉,但传统的对文本的解释大多集中于语言知识与文学手段的应用及研究,却忽视文本中所承载的思想政治要素,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与文本教育之间产生空白和裂痕。为弥补这个不足,应该运用文本解构的方法,把思想政治元素融入到文本中,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就有了基础和保障,就不会以说教的形式出现,同时也会保证学生在理解文本中自然获得思想政治的教育。例如,对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沁园春・长沙》而言,不能只是停留在对它所涉及的字词象征意义、景物描绘以及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解读上。首先,教师可以通过“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一行文来引领学生进入该课文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们了解毛泽东当时所处的场景以及心情,使其体会到对国家将来走向所做出的深刻思考。接着,再分析“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部分,结合文本进一步理解他们所蕴含的使命感和对祖国和人民未来的深重忧虑。通过对这些词句的解读,挖掘出革命青年的雄心壮志、勇于斗争的心怀和他们对老一辈的不服气,让学生能够体会到青年应负起的责任和雄心壮志。由此可见,通过这样文本解构方法将爱国主义情感、责任意识等政治教育的关键内容渗透进诗词解读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也可以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二、情境活动设计,强化思政体验
通过情境教学方式将理论化的政治理论内容转化为具体化的行为实践,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对政治理论的理解与感悟,增强情感认同和行为自觉,同时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主动性,在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浸润。对于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兰亭集序》包含对生命的思考,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安排“追寻生命的意义”的主题活动进行学习。学生在课前预习有关王羲之的人生遭际及其当时书写此文的社会背景,了解文人墨客的社会境遇及思想状态。在授课现场,教师打造“兰亭雅集”的氛围,让学生身着古装,模仿古人在模拟的兰亭环境中进行聚会。这一环节被分成三个步骤,一是“曲水流觞”,即学生把个人的生命体验及对生命的认知记录在纸上,并将记录物投入水中,任其漂向某人,此人就要朗读出来并读给所有人听;二是“生命辩论”,这一阶段的辩论话题是“生与死的价值”,我们可从“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引导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让学生思考生命长度与其意义的关系;三是“生命誓言”,让每位学生写下一纸对自己的生活郑重承诺,如珍爱时间、刻苦奋斗、关爱他人等,然后在班级内进行宣誓。由此可见,通过这样情境教学使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所蕴含的生命观念,并渗透到自身的生活中来,也就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实践活动的真实性 [1]。
三、跨学科融合,拓展思政育人维度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必须要掌握在其他不同领域内的知识,才能够对这些政治思想的教学内容有极深入的把握。尤其是通过不同学科的交叉,让学生了解到政治理念教学并不单一独立,而是与所有学科挂钩,能够强化学生对政治教学的认可情况,以此可以有效的增强有效性培养。[2] 例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窦娥冤》,这是一篇对人性深有揭露和思考的作品,对社会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若将作品关联历史和人文课程中,这样就能实现跨课程学习的目标。在教学中,以历史学的视角入手,引导学生掌握元代的社会结构、阶级矛盾以及法律背景,知道窦娥的悲剧不只是小我,而更多的是一种时代悲剧,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背景理解,让学生们进一步掌握社会体制如何制约着人的命运。再从政治的角度,联系现代法治建设的相关理论知识,让学生比较元朝司法腐败和目前的司法公正,探讨法治社会的意义,了解公民在法治社会中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树立法治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除此之外,还可以与艺术学科融合,让学生欣赏《窦娥冤》的舞台演出,领略舞台上的艺术魅力,以及从艺术的表现方式体会剧作表达的思想感情。由此可见,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从多方面把握和领会《窦娥冤》的内涵,增强德化教育的广度,让学生产生从更广阔的学习范围内接受德化教育的可能,以及可以有效的提升自身对社会的认知和法律意识、人性意识[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融入思政育人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基于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这些策略,将思政教育自然融入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能够避免形式化和表面化,培养出既有扎实语文素养,又有坚定理想信念和高尚道德品质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邵琛琛 . 课程思政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研究 [J]. 新课程评论 ,2022(2):38-45.
[2] 罗云 , 倪非凡 . 课程思政 : 内涵、属性与实施路径 [J]. 高等教育评论 ,2021,9(1):49-58.
[3] 张云芳 . 高中思政课与语文学科教学融合的路径探索——以 "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 " 为例 [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 2024, 2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