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投掷

作者

齐秀

天津市第五十五中学

指导思想 : 本课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核心依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教学全过程,坚定践行“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教学中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通过创设趣味化、情境化的教学场景,融合多样化教学方法与多元评价手段,兼顾学生个体差异。同时,借助信息技术与多学科知识(如物理力学、数学角度测量等),因地制宜设计教学环节,推动“学、练、赛”一体化落地,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最终实现“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体育育人目标。

教材分析: 本内容选自人教版《体育与健康》水平四九年级全一册,属于第二章田径第三节投掷模块的核心教学内容。原地双手正面投掷实心球是投掷项目中的基础技术,其动作结构包含预摆、蹬地、收腹、挥臂、出手等关键环节,旨在让学生掌握“由下至上”的用力顺序(下肢蹬地→腰腹收紧→上肢挥臂)和“ ° -45 ”的合理出手角度。从体能发展角度看,该技术能有效提升学生上肢、肩带及腰腹部力量,增强爆发力与全身协调用力能力;从育人价值角度看,通过练习与比赛,可培养学生自信、守规则、勇敢果断的品质,帮助其建立安全锻炼意识,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学情分析 : 本课教学对象为水平四九年级女生,结合其生理与心理特点,学情具体分析如下:

运动积极性待激发:九年级女生自控能力较强,但对单纯的体能练习兴趣较低。因此,教学中需通过“奥运冠军投掷瞬间”视频导入、“班级投掷挑战赛”等情境设计,结合多媒体演示与跨学科知识(如用物理“力的合成”解释投掷远度),增强学练赛评的趣味性,调动参与热情。学习能力较强:该年龄段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模仿与自主探究能力,适宜采用“分组讨论动作要领”“同伴互助纠正动作”等合作学习方式,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体能差异显著:女生柔韧素质普遍较好,预摆时背弓幅度较大,但上肢力量与爆发力存在明显个体差异。据此,教学中需实施分层教学:为力量较弱的学生提供 1kg 轻质实心球,为力量较好的学生提供2kg 标准球,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适宜负荷下体会“快速发力”的动作要领。心理特点需关注:九年级女生自尊心较强,注重自身表现,情绪易受成绩影响。

教学重点 : 掌握“下肢蹬地 → 腰腹收紧→手臂前挥”的连贯用力顺序,提升出手瞬间的动作速度。教学难点 : 将最后用力(蹬、收、挥的协调发力)与合理出手角度( 40-45 )有机结合,避免“仅用手臂发力”或“出手过高/ 过低”的问题。

教学流程:

一、课堂导入

1.热身活动:动态拉伸:弓步走(活动髋关节)、扩胸运动(活动肩带)、体转运动(活动腰腹),各 3 组 ×8 次。专项准备:持球预摆模仿(无球→持轻球),体会“前后摆动时身体重心的转移”,2 组 ×10 次。2. 情境导入:播放东京奥运会铅球冠军巩立姣投掷瞬间的慢动作视频,提问:“大家观察到冠军投掷时,是只用手臂发力吗?她的腿部和身体在做什么?”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全身协调用力”的重要性,引出本课主题—“像冠军一样投掷:原地双手正面投掷实心球”。

二、技术学习与练习

1. 技术讲解与示范。教师示范:完整演示动作 3 次(正面 1 次、侧面 1 次、慢动作 1 次),同步讲解动作口诀:“双脚开立与肩同,持球预摆向后引;蹬地收腹快挥臂,45 度角球出手。”分解动作解析:预备姿势:双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双手十指交叉持球于胸前,肘部微屈,身体直立。预摆:持球向后摆至头顶后方,同时身体后倾成背弓(利用柔韧优势加大摆动幅度),重心落于后腿。最后用力:快速蹬地转体,腰腹收紧向前送髋,手臂由后向前快速挥摆,将球经头顶前上方掷出。出手后:手臂随球自然前伸,身体顺势向前跨步,维持平衡。2. 分层练习。基础层(轻质球组):无球模仿:徒手练习预摆与最后用力,同伴用手机录制动作,对照视频纠正“仅用手臂摆动”的问题。轻球投掷:使用 1kg 实心球,对墙投掷(距离3 米),墙上贴有高度1.5 米的横线,要求球从横线以上通过(强化出手角度)。提高层(标准球组):绳线辅助练习:场地悬挂高度 1.8 米的长绳,学生需将球从绳下、横线(地面画 45 °角标志线)前掷出,同时体会“蹬地→收腹→挥臂”的发力顺序。分组对投:两人一组,间距15 米,按教师口令(“预备→投→捡”)统一投掷与捡球,避免危险。3. 纠错指导。针对共性问题进行集中纠正:若学生“仅用手臂发力”,采用“坐姿投掷”(固定下肢,强制用腰腹力量)帮助体会核心发力;若学生“出手角度过高”,在投掷区前方 5米处放置高1 米的标志桶,要求球从桶上方飞过(降低角度);若学生“出手角度过低”,用长杆在前方 3 米处架起 1.5 米高的障碍,引导其向上发力。

三、比赛与巩固

组织“班级投掷挑战赛”:规则:学生按分层组别依次投掷,每人 2 次机会,取最佳成绩,记录在“班级成绩表”中。奖励:各组评选“远度之星”(成绩最优)与“进步之星”(比练习时远度提升最大),颁发小奖状。目的:通过比赛检验学练效果,同时引导学生在竞争中学会尊重对手、正视成败。

四、放松与总结

1. 放松整理:静态拉伸:侧腰拉伸(缓解腰腹紧张)、上臂拉伸(放松肱二头肌),每组保持 15 秒。呼吸调整:跟随教师口令做“深呼吸+ 慢吐气”,平复心率。2. 课堂小结:学生自评:结合“技术动作评价表”,说说自己本节课掌握最好的环节与需改进之处。教师总结:肯定学生的参与热情,强调“力量与技巧结合”的投掷要点,布置课后练习(每天做10 次徒手预摆 + 蹬地练习)。

运动负荷与练习密度预计。运动负荷:平均心率预计140-145次/分,最高心率不超过 160 次 / 分(出现在比赛环节)。练习密度: 50%. -55% ,其中有效练习时间(实际持球投掷与针对性纠错)占比不低于40% 。场地器材:场地:田径场投掷区(划分练习区与比赛区,用标志桶分隔)。器材:1kg 实心球 10 个、2kg 实心球 10 个、标志桶 8 个、音响1 台(播放热身音乐与口令)、长杆2 根、长绳1 条(标注角度线)、手机(录制动作)、班级成绩表。安全防范措施:1. 课前检查学生着装(穿运动服、运动鞋,摘除首饰),确保热身活动充分(尤其肩、腰、膝等关节)。2. 实心球统一由组长领取与归还,练习时按“先原地模仿、再对墙投掷、最后分组对投”的顺序进行,避免无序操作。3. 多人练习时,严格执行“统一口令”:教师喊“投”方可掷球,喊“捡”方可上前捡球,对练间距不少于15 米,两侧设置“安全警戒区”。4. 教师全程巡视,重点关注力量较弱学生的动作稳定性,及时制止“猛甩手臂”“投掷后向前冲”等危险行为,备好急救包以防擦伤等意外。

本课特色:1. 思政元素有机融合:通过奥运冠军案例激发爱国情怀,在比赛中渗透“勇于拼搏、尊重规则”的体育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2. 跨学科知识赋能:结合物理“力的作用效果”“角度与距离关系”等知识,用公式“远度 Σ=Σ 出手速度 × 出手角度 × 力量”解释技术要点,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3. 简易教具突破难点:用悬挂的长绳限定出手高度、地面角度线标注发力方向,将抽象的“出手角度”转化为直观的视觉参照,降低学习难度。4. 分层教学关注差异:依据力量水平提供不同重量实心球,让每位学生都能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运动自信。5. 学练赛评一体化:通过视频演示辅助“学”,分层练习强化“练”,班级挑战赛检验“赛”,三维评价(自评、互评、师评)促进“改”,形成完整教学闭环,提升课堂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