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技术赋能小学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路径探究

作者

刘霞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思源实验学校 616750

引言

当前,中小学数字化基础设施已较为完善,但在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仍存在 “重形式轻内涵” 的问题:部分教师将数字技术简单等同于课件演示,未能发挥其在资源整合、互动协作等方面的潜力;跨学科活动设计缺乏对信息素养的系统培养,导致学生虽接触多种技术工具,却未能形成规范的信息处理能力。因此,探究数字技术赋能小学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数字技术赋能小学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困境

(一)教师数字素养与跨学科能力不匹配

多数语文教师能熟练使用基础办公软件,但对 “数字工具如何支撑跨学科逻辑”“信息素养如何融入教学目标” 缺乏系统认知。例如,在 “数据与文本” 融合教学中,教师虽要求学生收集数据,但未能指导 “如何用数据佐证文本观点”,导致数字技术沦为附加环节。此外,教师跨学科知识储备不足,在 “语文 + 科学” 活动中难以解释 “实验数据与文本结论的关联”,制约了融合教学的深度。

教师培训体系也存在短板:现有培训多聚焦技术操作(如 PPT制作、在线平台使用),缺乏对 “数字技术与跨学科教学融合逻辑”的指导;培训形式以讲座为主,未能提供 “在具体课例中设计数字化跨学科活动” 的实践机会,导致教师 “学用脱节”[2]。

(二)跨学科数字资源缺乏系统性与适配性

1. 当前跨学科数字资源存在 “三多三少” 现象:零散资源多、体系化资源少;成人视角资源多、适配小学生认知的少;单一学科资源多、真正体现跨学科关联的少。例如,“动物” 主题资源中,科学类纪录片、语文类童话各自独立,缺乏如 “用童话语言描述动物习性” 的融合性设计,教师需耗费大量时间重组资源,影响教学效率。

2. 资源建设还存在 “技术炫技” 倾向:部分 VR 资源为追求视觉效果,忽视学科教学需求,如《海底世界》的 VR 资源包含大量复杂的海洋生物分类知识,超出小学生认知范围,反而干扰了 “感受语言生动性” 的语文核心目标。这种 “重技术轻教学” 的资源开发逻辑,导致数字资源与跨学科教学目标脱节。

二、数字技术赋能小学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路径

(一)锚定 “三维目标”,构建融合框架

学科基础目标:明确语文及关联学科的核心知识与能力。以《爬山虎的脚》为例,语文目标为 “学习观察日记的写作方法”,科学目标为 “了解植物攀援器官的特征”,两者通过 “观察与表达”的共通点关联,避免为融合而弱化学科本质。

1. 信息素养目标:细化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层级。低年级侧重“用简单工具收集信息(如拍照记录)”,中年级强调 “筛选与分类信息(如用表格整理)”,高年级聚焦 “整合与创新信息(如用图表呈现观点)”。在 “民间故事” 单元,高年级学生需完成 “用数据库检索不同版本故事(获取)、用对比表格分析差异(筛选)、用 PPT 呈现改编思路(创新)” 的信息素养任务。

2. 跨学科融合目标:设计 “ 1+X, ” 主题关联模式(“1” 为语文核心,“X” 为关联学科)。例如,以 “诗歌中的自然” 为主题,“1” 是 “分析诗歌意象的表达效果”,“X” 包括 “绘制意象思维导图(数学)”“探究意象对应的自然现象(科学)”,目标描述需明确 “学科知识如何服务主题理解”。

(二)建设 “动态资源库”,支撑跨学科学习

1. 分层分类的资源架构:按 “基础资源(课文解读、学科概念)—拓展资源(相关视频、文献)— 工具资源(模板、教程)” 三级架构建设,如 “宇宙探索” 主题中,基础资源含《宇宙的另一边》文本分析,拓展资源有 “黑洞科普动画”,工具资源提供 “科幻故事写作模板”。资源标注明确的学科关联点与信息素养培养点,方便教师快速匹配教学目标。

2. 师生共创的资源更新机制:鼓励学生上传原创资源(如 “家乡植物观察视频”“节气诗歌朗诵音频”),教师审核后纳入资源库,标注创作者与使用建议。这种 “师生共创” 模式不仅丰富了资源多样性,更让学生体会 “信息生产者” 的责任,如在上传 “实验记录” 时主动标注 “实验条件、数据误差”[4]。

3. 技术适配的资源呈现:根据内容特点选择呈现形式:抽象概念用动画演示(如 “比喻修辞与图形相似性”),操作步骤用微视频(如 “思维导图制作流程”),互动练习用在线测验(如 “信息来源可靠性判断”)。资源还需适配不同终端(电脑、平板、手机),确保学生随时随地可获取。

(三)实施 “四阶教学流程”,推动深度融合

1. 情境触发:用数字工具创设主题情境,激活跨学科关联意识。在《雨点儿》教学中,播放雨水形成的科普动画(科学),展示不同雨景的图片(艺术),引导学生思考 “如何用语言描述看到的画面”,自然衔接 “科学认知 — 艺术感知 — 语言表达” 的跨学科思考。

2. 探究实践:设计 “技术支持的任务链”,推动多学科知识应用。以 “桥梁” 为主题,任务链包括:用数字地图查找本地桥梁(语文 + 地理)、用测量工具记录桥梁数据(数学 + 科学)、撰写 “桥梁的故事” 说明文(语文)、用建模软件设计 “未来桥梁”(艺术 + 工程)。每个任务明确数字工具的使用要求(如 “测量数据需标注单位与误差范围”)。

3. 协作建构:通过在线平台实现成果共创与思维碰撞。在 “环保” 主题中,小组用共享文档协作撰写倡议书(分工标注、观点整合),用在线论坛讨论 “数据如何支撑观点”(如 “PM2.5 数据与健康建议的关联”),教师通过 “云端批注” 引导 “科学数据与语文表达的结合”。

4. 反思迁移:借助数字工具梳理学习过程,实现能力迁移。学生用 “学习日志” APP 记录:“今天用图表呈现了调查结果,下次可以尝试用更简洁的方式”“原来科学数据能让作文更有说服力”,教师通过分析日志内容,指导学生总结 “跨学科学习中信息处理的通用方法”。

结语

数字技术为小学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赋能,核心为把信息素养作为联结环节,完成“技术工具—学科知识—能力素养”的有机衔接,借由目标锚定来明晰融合走向,资源库构建作为支撑凭借,采用四阶流程优化教学实施环节,多元性评估达成育人闭环,能有效应对当前跨学科教学中的零碎化、走过场问题。伴随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进步,数字技术赋能将显现全新态势:AI 助手可自动对学生信息处理的欠缺进行分析,给出差异化引导;学习分析系统可实时跟进跨学科关联的建立流程,向教师提供精准介入的相关意见,但务必要警惕“技术万能论”的误导,数字技术乃工具,跨学科融合乃途径,核心素养培育乃目标,促使技术切实服务人的全面拓展。

参考文献

[1] 唐霖勇 , 张铭倩 , 陈中根 , 等 . 在跨界中变革——数字平台支持下的语文跨学科学习例谈 [J].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2022,(10):37-39.

[2] 冯善亮 . 技术赋能学习 , 提升语文跨学科学习体验 [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2022,(09):10-12.

[3] 齐薇 . 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应然价值与设计策略 [J]. 小学语文 ,2023,(11):50-56.

[4] 李泽一。数字技术支持下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的实践探索[J]. 中国电化教育,2024 (05):105 - 111.

[5] 邹铭. “双减” 背景下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的创新路径[J]. 语文建设,2023 (12):45 - 49.

[6] 王玲玲。数字化环境下小学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研究 [J].现代教育技术,2024 (03):88 -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