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赣南客家民俗文化的代际传承困境与策略研究
钟艳云
江西省瑞金市瑞明小学 江西瑞金 342500
摘要:赣南客家民俗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历史和现实价值独特而重大,需要代代传承和发展下去。近三十年持续发展的赣南城市化进程既对赣南客家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利好,又引发了赣南客家民俗文化的剧烈变迁和传承裂痕。而且,赣南城市化进程还讲持续。因此,需要面对和探讨解决城市化进程中赣南客家民俗文化的代际传承这一问题,以此来保护、延续和发展赣南客家民俗文化。
关键词:城市化 赣南 客家民俗文化 历史 价值 代际传承 困境 策略
一、引言
民俗文化,通常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等文化的统称。或泛指一个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
众所周知,赣南是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着“客家摇篮”美称。长久以来,历代客家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绚丽多姿的客家文化,形成和遗留下了千情万种、云蒸霞蔚、独具特色的客家民俗文化,体现在民居、饮食、服饰、技艺等诸多方面。赣南客家民俗文化历史悠久、类型多样,内涵丰富,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独特而又重大,需要永恒地代代传承和发展下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是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和加快。赣南,这片客家民俗文化的厚实之地,在近几十年来在全国城市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也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就业和生活、城市区域向周边郊区、农村地区拓展而不断扩大、城市文化不断兼并农村乡土文化。以赣州市市本为例,原先的城区仅仅局限于河套内的章贡老城区。近几十年来的城市化使得目前赣州市城区已经拓展到涵盖赣县、南康、蓉江新区、赣州经济开发区等广大区域。
城市化是一把“双刃剑”。持续发展的赣南城市化进程一方面对赣南客家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利好,另一方面也引发了赣南客家民俗文化的剧烈变迁、传承裂痕,个别甚至消失。而且,当前,赣南城市化进程还在持续,今后一段时期依然不可避免。因此,由赣南城市化进程引发的赣南客家民俗文化的剧烈变迁、传承裂痕还会持续。所以,需要面对和探讨解决城市化进程中赣南客家民俗文化的代际传承这一问题,以此来保护、延续和发展赣南客家民俗文化。
二、相关慨念和内容的阐述
(一)赣南客家民俗文化的历史与价值
前文提到:民俗文化是对民间民众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的、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包括风俗、生活等具体而言是指一个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与隐含其中的文化表象等。历史上,赣南是客家先民迁徙的第一站,并逐渐成为最大的客家人聚集地。在长期的南迁过程中,历代客家先民带来的中原民俗与赣南当地的民俗文化相互交融和耦合,由此形成了类型多样、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的赣南客家民俗文化。其类型包括物质生活、社会生活以及精神生活等的民俗文化。比如建筑(客家围屋)、语言(客家方言)、饮食(赣南特色菜品和小吃)、歌曲(赣南山歌、采茶戏)、民俗活动(灯彩表演、九狮拜象)等等。时至今日,尽管赣南客家民俗文化历经不断时代变迁,在发展和兴盛的同时也出现衰落、代际裂痕,甚至个别消失。但历史悠久、多彩多样、寓意丰厚的赣南客家民俗文化依然是赣南客家人的根与魂,依然是民族文化中光彩夺目的一页,具有重要的文化、社会和经济价值。首先是文化价值。赣南客家民俗文化作为传统的客家文化形式和内容的一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客家历史和文化记忆。它作为客家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其既反映了赣南客家人的生活形态和文化习俗,记载着赣南客家人的历史发展印记,存留着众多回忆。客家民俗文化遗存着客家先民的智慧、审美情趣和理想追求,它凝聚着客家民众的情感和认同,闪烁着客家民俗文化的智慧之光。其次是社会价值。赣南客家民俗文化是赣南客家人的根和魂,它凝聚客家人特有的意识和认同,对增强客家人的凝聚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众多客家民俗文化和形式蕴含着集体参与意识和理念。不利是客家歌曲和民俗活动都需要客家居民的集体参与和组织,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并以协同的舞蹈动作、表演和音乐节奏才能实现,这从而造就了客家人的团结与协作精神,促进了他们深厚的感情链接,增强了彼此间的凝聚力。另一方面,众多客家民俗文化和形式也促进了客家人的文化认同。形式多样的客家民俗文化作为赣南客家人的传统文化形式,承载了他们共同的文化痕迹、记忆和认同。历代赣南客家人通过客家民俗文化活动感受和传承自身的传统文化,促进对客家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第三是经济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赣南客家民俗文化通过乡村旅游等方式来增进经济发展的价值愈来愈明显和重大。一方面,丰富多彩的赣南客家民俗文化作为客家人传统的文化和艺术形式,其历史内涵和地域特色显著。通过观赏或参与其中能带给游客独特的文化体验,促进他们对赣南客家民俗文化的历史、传统和风情的深入认知,从而增加赣南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赣南地域广阔,各地的民俗文化各式各样,地方特色显著。不论是客家方言、饮食,还是民俗活动,赣南各地也差异显著。这些展示了赣南各地区的传统、技艺和民俗风情的差异。因此,独特的地方特色更显独特魅力,为游客提供了差异化赣南旅游吸引力和体验。
(二)赣南城市化发展概况
近40年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城市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步伐,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离开农村涌入城市, 在城市居住和生活。城市地域和空间规模不断扩大。 1978年, 我国城镇化率才17. 9%。 而到2021年末, 城镇化率达64.7%。城镇人口由1978年的1.7亿人上升至9.1亿人。
赣南,是江西省南部区域的地理简称。其特点一是地域广,涵盖地级赣州市及下辖的近20个市县区。二是人口多,特别是农村人口多。近几十年来,伴随着全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作为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赣州市,越来越多的赣南乡村人口向所属的市县城区和赣州市市本区域聚集、经商、就业和居住,从而使得赣南各市县城区和赣州市市本城镇人口逐年稳步增长,促进了赣南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以赣州市市本区域为例,城市化之前的赣州市市区仅仅局限于于章江和贡江之间,即河套内区域,市区总人口不到50万(1998年)。而依据2021年的统计数据,城市化发展使得赣州市市本区域扩展到涵盖章贡区、经开区、章江新区、赣县区、南康区、蓉江新区等,市区人口近200万,市本城镇化率达83.72%(2020年)。近三十年来赣州市城镇化建设和城市发展显著。
三、城市化对赣南客家民俗文化的双重影响
随着城市交通、教育医疗、就业和居住等资源与条件的优化,城市化依然是当前和今后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人口、区位和经济发展等因素来考虑,赣南城市化水平还由很大的发展空间。持续推进的赣南城市化进程对于赣南客家民俗文化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亦既是一大利好,同时也带来众多不利影响。
首先,城市化发展促进了人口和信息的频繁交往和交流,促进了赣南客家民俗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城市化进程使得城乡、县市区等的区域之间信息交流、人口流动更为频繁,这使得赣南各类形式的客家民俗文化随着信息、人口的流动而得到快速地传播,以往只能在某些特定局域、特定时间能看到、听到或品尝到的客家民俗文化在城市化进程中实现了随时、随地可见、可闻和可尝。例如赣南各地的客家特色美食,不出赣州市区便可享受。城市化带来人口和信息的聚集、交往和交流利好了赣南客家民俗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其次是城市化促进了持续、多样的文化消费。城市以消费为主要特征的。在城市生活消费中,文化消费是重要部分,也是都市人的生存方式之一。城市化推动着文化消费的内容、方式的多样化和体量的大增长,从而激活了文化消费市场的繁荣和发展。赣南城市化的结果是不但促进了来自赣南各市县、城乡居民的大集中,也使得各地的客家民俗文化逐渐汇集,走进赣南都市居民日常文化消费的视野。在赣州市城区,众多的客家民俗文化宣传、展示以及演出活动深受都市居民的喜爱和追捧。他们愿意为文化付费,为精神追求消费,从而激发了文化消费市场。
第三是城市化带来的城市网络、新兴媒体推动着民俗文化的便利、快捷传播。
通常,城市化水平越高的城市,其信息、网络、新兴媒体等现代传媒工具和手段越先进和多样,从而便利了人们的个性化需求。赣南城市化使得市县城区的网络通讯、新兴媒体日新月异,这使得赣南民俗文化实现了从静态到动态、一地到多地、单调到多样等的转变。借助网络平台进行的快手、抖音等短视频方式,与传统的客家民俗文化的展示、表演和演出相比,更利于客家民俗文化的便利、快捷传播。而且也为城市网络主播营造了新的传播空间,提供了全新的渠道。
当然,赣南城市化进程是一场全方位、综合性的社会变迁,事关人口、社会机构以及相关体制机制等。它在带给赣南民俗文化利好的同时,也引发了众多不利影响。
首先是赣南乡村人口的流失,特别是年轻一代的离开,使得众多赣南民俗文化丧失了不少人气,众多传统的民俗仪式、节庆活动逐渐衰落。像以往重大节日传统活动,如舞龙狮、宗族祭祀、娶嫁等,很多变得简单、甚至是消失踪迹了。
其次是伴随着城市化,众多赣南乡村人口涌向城市,使得赣州城市人口越来越多,这本是能增添民俗文化的人气味。但城市生活的压力与竞争迫于人们忙于日常生计,减少了他们对赣南民俗文化的参与、品赏的时间和精力,很多民间文化、习俗往往局限于过眼云烟式的欣赏,但无法真正的体验和参与。因而众多赣南民俗文化受到冷落,甚至是忘却。
四、城市化进程中赣南客家民俗文化的代际传承困境
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和推进对赣南民俗文化赖以生存的人口需求、社会环境、文化氛围、组织结构和生活空间等产生了重大影响,众多民俗文化发生了历史性变迁,面临代际传承困境,由此形势不容乐观。
(一)乡村人口的减少,民俗文化代际传承的主体面临缺失
不论是赣南民俗文化的兴起,还是繁盛,都离不开人这一根本要素。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和推进,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大量乡村人口的离开,涌向城市。目前,赣南乡村人口不但在量上逐渐减少,而且,其人口主体基本上是一老一少。民俗文化代际传承的主体面临严重缺失,而且,此现象还会持续。
(二)民俗文化代际传承的社会环境弱化
民俗文化的兴起、繁盛都离不开社会环境。赣南民俗文化大多是乡村地域为根基。而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众多赣南民俗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变,比如村庄的拆迁、村民的迁离、乡土文化气息的减弱等。特别是民俗文化的组织机构和力量的变化和弱化,如宗族组织的衰弱、号召力的下降,乡村群众的紧密性降低等,从而造成赣南民俗文化代际传承的组织、动力和力量的不足,引发赣南民俗文化逐渐失去生存之基、发展之本,有些甚至消失。
(三)群众文化需求的多样化满足,引发其民俗文化意识的淡薄
社会发展决定了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具体内容和实现程度。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对人民群众需求的多样化满足程度的提高。现在,不论是赣南乡村,还是城镇居民,都能享受到新技术、新媒体带来的文化生活的丰富、便利和快捷,实现了各自对文化需求的多样化满足,因而他们对民俗文化的意识、热衷程度逐渐减弱。
五、城市化进程中促进赣南民俗文化代际传承的的意义和策略
赣南民俗文化是赣南客家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民族优秀文化和先进文化的重要部分。它承载着赣南客家人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信仰与价值观念等,是赣南客家人的根和魂。当前,赣南城市化已经进入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文明城市阶段,民俗文化作为社会基础文化,充斥着“原生态”的气息和文化素养。在城市化进程中促进赣南民俗文化代际传承对文旅经济发展、涵养城市、塑造灵魂,提升居民素养,实现赣州现代化的发展与实现意义重大。因此,需要构建相关策略来实现城市化进程中促进赣南民俗文化的代际传承。
(一)发挥基层组织和乡村居民的主体作用,培养民俗文化传承人才
赣南客家民俗文化主战场在广大的赣南乡村。赣南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和推进对赣南民俗文化赖以生存的人口需求、社会环境、文化氛围、组织结构和生活空间等产生了重大影响,由此产生代际传承困境。所以,要实现城市化进程中促进赣南民俗文化的代际传承需要发挥基层组织和乡村居民的主体作用。一是增强村民的民俗文化自觉和传承意识,滋养村民的民俗文化内涵,提升村民的文化自信。二是乡村规划建设要注意对民俗文化遗址、活动场所等保护和修缮。三是在农闲、集会、节假日,适时组织民俗文化活动,如戏曲下乡、端午节龙舟比赛等,留住民俗文化记忆。四是要着力培养民俗文化传承人才,实现民俗文化的传承后继有人。如通过民俗文化传承人的收徒传艺、专业学校的定向培养、人才引进等方式。
(二)利用优质民俗文化资源,发展民俗文化产业
赣南民俗文化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开发和利用潜力大。充分发挥赣南民俗文化资源优势,发展民俗文化产业,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举措,也是实现赣南民俗文化代际传承的有效手段。一是挖掘和筛选彰显地域特色和价值意蕴的民俗文化,把赣南民俗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因地制宜探索“民俗文化产业+”模式,促进民俗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农业等产业融合,推动文旅等产业发展,如赣南客家围屋、采茶戏等。二是借助现代数字技术手段,整合碎片化的赣南客家民俗文化资源,建设数字博物馆、搭建数字化传播平台(抖音等)以及开发数字化文化产品等,实现线上浏览和体验,扩大传播和传承的方式和覆盖面。
(三)拓展民俗文化的城市空间,实现活态传承
赣南城市化发展的结果是众多赣南各地乡村居民离开乡村涌向市县城区就业和生活。城市生活的快节奏和生存与发展的压力使得他们对原本熟悉的客家民俗文化随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淡忘。特别是城市居民的新生代,更是对赣南客家民俗文化毫无认知。由此,赣南民俗文化的传承裂痕就难以避免。因此,需要在城市的时空中再现和留住赣南客家民俗文化的印迹,实现活态传承。一是在城市的公共文化空间、社区、居民小区等建立客家民俗文化展览区、活动室和设施设备,打造客家民俗文化的记忆空间,搭建民俗文化代际传承的生态环境。二是依托博物馆、展览馆等场所,借助现代化的数字技术,通过“图片+视频”的方式对赣南民俗文化开展有声有色的介绍、展示以及人机互动虚拟体验等,使观众在沉浸式的观赏、品尝中增进对赣南客家民俗文化的认知,并自觉传承并弘扬,延续赣南民俗文化根脉。
参考文献:
1,徐丽芙 刘敏岚,乡村振兴视域下赣南客家民俗文化传承路径探析,智慧农业导刊,2023(03):81-86
2,李磊俞宁:人口流动、代际生态与乡村民俗文化变迁——农村新生代影响乡村民俗文化变迁的逻辑路径,山东社会科学,2015(11):97-101
3,王燕妮:城市化进程中民俗文化变迁研究——以武汉市舞高龙习俗为例,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8年
4,李东琦:嫩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代际传播困境与对策研究,科技传播, . 2024(03):53-55
5,冯鑫楠,城市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荥阳狮舞为例,广西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23年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赣州市2024年度社科规划课题《城市化进程中赣南客家民俗文化的代际传承困境与策略研究》(编号2024-NDSH27-0929)课题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