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减”背景下小学课后服务质量优化路径研究

作者

李雪雁 罗红利 李洪

湖北省荆门市掇刀区军马场学校 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五里铺镇五里中心小学

一、 构建“五育融合、特色鲜明”的多元化课程体系

“双减”政策旨在减轻学生过重作业与校外培训负担,将学习时空还给学生,促进其全面而个性化发展。课后服务不应异化为“第三学期”,而应成为“五育并举”育人蓝图的重要延伸。

当前不少学校课后服务存在“两多两少”问题:学科作业与普惠看管多,高质量素质拓展与校本精品课程少,内容同质化突出,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优化关键在于构建“基础托管 + 素质拓展”双轨并行的课程体系。

“基础托管”重在高效完成作业辅导,帮助学生在校完成书面作业,为困难生答疑、为优生拓展学习,切实减轻学生与家长负担。

“素质拓展”则是课后服务的核心。学校应结合自身资源、办学理念与地方文化,开发涵盖德智体美劳的社团与特色课程,如阅读沙龙、编程、合唱、篮球、校园农场等。课程应注重实践性、体验性和趣味性,打破班级界限,推行“走班选课”,激发学生主动性和内驱力,实现从“被动参与”到“主动选择”的转变。

二、 建设“专兼结合、保障有力”的高质量师资队伍

课后服务质量的提升,关键在“人”。然而,师资短缺和教师精力不足已成为制约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瓶颈。完全依靠本校教师,不仅会加剧其工作负担,导致职业倦怠,也受限于教师专业背景的单一性,难以覆盖所有素质拓展课程的需求。

优化路径在于,打破师资来源的“围墙”,构建以校内教师为主体、校外专业人员为重要补充的“专兼结合”师资库,并完善相应的激励与保障机制。

挖掘校内教师潜力:首先要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实行“弹性上下班制”或“积分兑换休假”等方式,给予付出额外劳动的教师以关怀和补偿。其次,应建立合理的劳务报酬机制,将课后服务经费专项用于参与教师的补助,激发其积极性。最后,要鼓励教师发挥所长,开发其除学科教学外的第二技能,如擅长书法的语文老师可开设书法课,热爱运动的数学老师可带队训练。

拓宽校外师资渠道:学校应主动链接社会资源,建立“课后服务志愿者资源库”。可以聘请少年宫、科技馆、博物馆的专业教练;引进非遗传人、民间艺术家、退休老专家;吸引具备资质的校外培训机构教师;招募高校优秀学生、社区志愿者和有特长的家长志愿者。学校需建立严格的准入审核和培训管理制度,确保校外师资的政治素质、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符合要求,实现规范管理与多元供给的平衡。

三、 建立“科学多维、以评促建”的发展性评价机制

科学有效的评价是引领课后服务健康发展的“指挥棒”。传统的评价方式多侧重于“做了没有”(如覆盖率、参与率)等量化指标,而忽视了“做得怎么样”(如学生满意度、实际获得)等质性内涵,无法对服务质量进行精准诊断和持续改进。优化路径在于,扭转重过程轻结果、重数量轻质量的评价倾向,构建一个涵盖学生、教师、课程和管理的多维发展性评价体系。

评价主体多元化:改变学校单一评价的模式,引入学生、家长、教师乃至第三方专业机构等多主体参与评价。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座谈会了解其喜好和收获;通过家长开放日、线上反馈平台收集家长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教师反思总结教学实践。

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指标应全面覆盖课后服务的各个环节。不仅看参与率,更要关注学生的实际获得感和满意度;不仅看开了多少门课,更要评估课程的质量和特色;不仅看管理是否安全有序,更要审视其流程是否科学高效。例如,对一门社团课的评价,应包括课程目标是否清晰、教学过程是否吸引人、学生作品 / 成果是否显著、安全措施是否到位等。

评价功能发展化:评价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排名分等,而是为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应建立评价结果的反馈与应用机制,将分析结果及时反馈给课程开发者和授课教师,用于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资源配置,形成“设计 - 实施 - 评价 - 改进”的质量提升闭环,驱动课后服务内涵的持续进化。

四、 深化“家校社联动、协同育人”的共治格局

课后服务并非学校的“独角戏”,而是连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桥梁。它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家长的理解支持和社会的资源注入。若家校沟通不畅,容易产生误解;若社会支持缺位,服务则会陷入孤立。优化路径在于,主动打破校园的壁垒,构建起“家校社”三位一体、权责清晰、协同共育的良性生态。

强化家校沟通与合作:学校应通过家长会、致家长的一封信、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定期向家长宣传课后服务的政策、课程内容和育人价值,透明化沟通。建立有效的家长反馈机制,认真倾听家长诉求,将其合理化建议纳入服务改进方案。可以邀请家长作为志愿者参与课程教学或活动辅助,增进理解,形成合力。

拓展社会资源与支持:教育部门应牵头搭建区域性的课后服务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区域内文体场馆、科技企业、高校、社区等优质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与配送。鼓励公益组织、企事业单位在资金、场地、人才上为学校提供支持,探索“社会助力、社区托管”等多元模式,减轻学校的运营压力,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和实践空间。

结语

“双减”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小学课后服务作为此轮变革的关键支点,其质量优劣直接关系到政策目标的达成与否。它绝非一时之策,而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和良好教育生态的长远布局。优化课后服务质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系统思维和持续创新。未来,我们必须坚持学生中心的根本立场,一切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出发;必须坚持质量至上的核心追求,推动服务从“有”到“优”的深刻转变;必须坚持协同共育的实践路径,汇聚学校、家庭与社会的最强合力。通过构建多元课程体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完善科学评价机制、深化家校社协同四大路径的综合施策与久久为功,我们必将能够打造出让学生开心、家长放心、教师舒心的课后服务新样态。这不仅能够有效解除家长的后顾之忧,更能为学生的个性飞扬和梦想启航提供一片沃土,最终让课后服务成为“双减”这部宏大乐章中一段和谐动听、滋养生命的旋律,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开俊, 孟卫青. 治理视角下小学生课后托管的制度设计[J].教育研究 , 2015, 36(6):9.

[2] 梁中锋 , 李小娟 , 章光琼 , 等 . 数智技术赋能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性与实践路向 [J]. 现代教育技术 , 2025, 35(2):108-116.

[3] 李刚 , 李慧婷 , 辛涛 , 等 ." 双减 " 背景下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现状与改进途径——来自北京市 131 所中小学 9741 名教师的证据[J]. 中国电化教育 , 2023(4):42-48.

[4] 熊晴 , 朱德全 . 学校课后服务走向课程育人 : 何以可能与如何可为 [J]. 教育科学 , 2024, 40(1):22-28.

[5] 李兴玲 . 智慧校园环境下小学课外服务信息化管理策略的研究: 意义, 策略与效果——评《迈向智慧校园的区域信息化管理与实践》[J]. 中国电化教育 , 2025(2):I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