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融入小学数学课堂的方法研究
张燕
江西省吉水县城东小学 江西 吉水 331600
引言
劳动教育自古以来便是培养孩子全面素质的重要途径,而数学则是孩子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来源。在当下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将劳动教育融入数学教学,已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话题。随着社会对劳动教育认知的不断提升,单纯的理论学习逐渐被质疑,实践与体验式学习日益受到重视。小学阶段是孩子思维和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期,劳动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更能促使他们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因此,将劳动教育有机地融入小学数学课堂,不仅符合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更能在具体实践中实现教育目标的多元化与深度化。
1. 劳动教育与小学数学课堂的融合现状
在当今基础教育的探索过程中,劳动教育逐渐被纳入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尤其在小学阶段,其价值日益被认可。数学作为一门理性与逻辑并重的学科,如何有效地与劳动教育结合,已成为教育改革中的重要议题。然而,由于教学体制、课程安排等方面的制约,劳动教育的有效融入依然存在较大困难。许多学校虽然在教学中提倡劳动教育,但却难以在实际课堂上与数学知识有机结合,导致了其影响力的局限性 [1]。劳动教育与数学教学的融合需要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2. 融合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劳动教育内容与数学教学内容的衔接困难
数学本身又具较强的抽象性、系统性,劳动教育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课堂上如何寻找并突破二者的结合点,如何不将劳动教育仅局限于课下的活动,是当前课改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绝大多数教师在进行融合性课程设计中,往往只能在数学教学本身中寻求突破,将劳动教育单纯化、简单化、肤浅化为一个“做一做”的操作性活动,却忘记了其本质的数学性和深意 [2]。而数学不仅是数学符号的堆砌,数学本质就是一种逻辑推理的与空间想象的能力训练,两者又与劳动教育目标与理念相悖,因而也就失去了自身融合的现实性。
2.2 小学教师的劳动教育实施能力不足
虽然国家和教育部门对于劳动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但众多小学教师在实施过程中的自身知识储备以及教学方法上受限制。大多数的数学教师对于劳动教育的概念并不是很全面,缺少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实施劳动教学。他们不理解如何才能让学生将劳动和数学知识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劳动教育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3]。教师在培训和教学过程中关注更多的是知识的教授,而不是劳动教育所表现的实质和本质含义,让劳动教育的开展缺乏循序渐进性和长期化的特点,无法为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及动手能力的培养起到合理的铺垫。
3. 劳动教育融入小学数学课堂的方法
3.1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升劳动教育的实践性
将劳动教育应用到数学课堂需要教师合理地设计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具体的数学知识,设定具体的劳动任务,帮助学生把所学的内容转化成可以参与劳动的环节,例如教师教授“乘法的应用题”。学生进行模拟购物活动,每份文具包 18 元,学生在设定好的钱数内完成购买,他们购买了几个文具包?钱还有剩余吗?剩余多少钱?等。通过这样的设计,帮助学生了解乘法,帮助学生结合自己的劳动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性。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产生感受,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学习利用数学内容。教师还要结合实际的生活情况,设定关于数学知识与内容的劳动任务,帮助学生把劳动教育内容融入课堂,让学生的劳动融入数学内容,使学生的数学学习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4]。
3.2 加强教师专业发展与跨学科协作
教师专业发展表现在对某一学科的知识理解上,但更重要的还是他们能否冲破自己所学科目的界限,设计跨学科的教学行为。数学教师需要具备跨学科的意识,数学教师与美术教师、科技教师等跨学科教师一起开展跨学科活动的设计,来融合劳动教育。如“几何图形”这一知识,在学科教学中,数学教师可以与美术教师、科技教师等人协作,设计一个有关创造式建筑的活动。在活动设计中,学生需要根据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进行有关建筑物的架构图设计、建筑物的面积、周长计算等,并进行建造建筑物的实践操作。教师可以通过跨学科的协同,让学生能够从几何图形应用的多个侧面进行理解,并实现学生动手实操能力的提升 [5]。教师通过跨学科的协同可以提升学生的兴趣,在学生的其他学科视角中,能够进一步了解数学的学习方式,从而将数学应用于生活实际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兴趣。
3.3 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培养劳动意识与数学思维
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是将学生真正带入数学学习中去的重要一步。数学的抽象性对学生来说是枯燥的,加上像分数这样的知识点,很多学生缺乏参与兴趣。因此,教师要设计有挑战性的、与生活实际相关的趣味性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在讲授“分数加法”的时候,可以带着学生进行“制作披萨”这一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利用给定的分数比例,计算好每个披萨所分配的食材分数,然后共同进行制作[6]。学生在活动结束后,不仅了解了分数加法如何计算,还可以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发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联。在这样趣味性的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把数学抽象的符号变成可以感触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
结束语
可见,劳动教育与数学的交融已经是新一版教学思想创新的契机,但当前的问题还依然存在,教师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引下,只要转变教育的方式,也能逐个解决。通过本文所给出的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对策,希望教师能为劳动教育的实施指明具体的方法与途径,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促进教学。期望更多的教学者能抓住这一契机,让孩子在劳动教育中得到成长,让劳作的汗水滋润他们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 马姝雨 . 小学数学教学融入劳动教育的策略研究 [J]. 山东教育 ,2024(28):64-64.
[2] 胡焱 , 王晓杰 , 宋乃庆 . 小学数学教材的劳动教育功能及其实现过程探析 [J]. 数学教育学报 ,2023(5):62-67.
[3] 李建新 . 立德树人视域下劳动教育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渗透研究 [J].2024(28):79-81.
[4] 王通 . 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价值及策略分析 [J].环球慈善 ,2024(10):0094-0096.
[5] 张程 . 劳动教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路径探析 [J]. 小学数学教育 ,2024(9):18-19.
[6] 饶清 . 小学数学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路径研究 [J]. 数学之友 ,2024,38(8):7-10.
作者简介 : 张燕 (1991.08), 女,省县人,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数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