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能化技术在铁路通信施工安全质量管控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金见非

中国铁路通信信号上海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 200070

一、引言

铁路通信施工是铁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质量直接关系到铁路运输的顺畅与安全。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化技术在工程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为铁路通信施工安全质量管控带来了新的机遇。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智能化技术并未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能,仍面临诸多问题。

当前,铁路通信施工环境复杂多样,既有隧道、山区等特殊区域,也有既有线改造等复杂场景,智能化技术在适配这些场景时存在明显短板。同时,管理体系的滞后和人员能力的不足,也制约了智能化技术作用的发挥。

基于此,本文围绕智能化技术在铁路通信施工安全质量管控中的应用展开研究,分析应用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以期为铁路通信施工安全质量管控提供有益的借鉴,推动铁路通信施工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智能化技术在铁路通信施工安全质量管控中的应用问题

(一)技术适配性与融合度不足

当前铁路通信施工中应用的智能化技术,在适配复杂施工场景时存在明显短板。一方面,部分智能化监测设备在隧道、山区等信号弱区域,常出现数据采集延迟或精度下降的情况,难以满足实时安全质量管控需求;另一方面,不同厂商的智能化系统之间缺乏统一的数据接口标准,导致 BIM 模型、物联网监测数据、质量追溯系统等难以实现有效互通,形成 “信息孤岛”。此外,智能化技术与传统施工工艺的融合不够顺畅,例如在既有线通信设备改造施工中,智能化预警系统与现场人工操作的协同性较差,容易出现预警响应滞后于实际施工进度的问题,影响安全质量管控的连贯性。

(二)管理体系与技术应用脱节

现有铁路通信施工的管理体系尚未完全跟上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步伐,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在管理制度层面,多数施工单位仍沿用传统的安全质量考核标准,未将智能化系统生成的实时数据纳入考核指标,导致技术应用效果缺乏量化评估依据。在流程衔接上,智能化系统发出的安全质量预警信息,需要经过多层级审批才能传递到现场处置人员,延长了问题响应时间,削弱了技术应用的时效性。同时,跨部门协同机制不完善,施工、监理、设备供应商等各方在智能化技术应用中的职责划分不清晰,出现问题时容易相互推诿,影响安全质量问题的高效解决。

(三)人员能力与技术需求不匹配

施工人员的能力水平与智能化技术的应用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制约了安全质量管控效能的发挥。一线作业人员中,多数人仅掌握传统施工技能,对智能化监测设备的操作不够熟练,常因误操作导致数据录入错误或设备故障,影响安全质量数据的准确性。项目管理人员缺乏数据分析能力,面对智能化系统生成的海量安全质量数据,难以从中提取关键信息并制定针对性管控措施。技术维护人员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掌握不足,当智能化系统出现复杂故障时,无法及时排查修复,导致系统长时间处于低效运行状态,影响安全质量管控的持续性。

三、智能化技术在铁路通信施工安全质量管控中的应用策略

(一)构建场景化技术适配体系,提升系统融合效能

针对不同施工场景的特点,建立场景化的技术适配体系。在隧道、山区等信号弱区域,选用抗干扰能力强的智能化监测设备,并配套建设局部信号增强装置,确保数据采集的实时性和准确性。推动行业制定统一的数据接口标准,要求设备厂商按照标准开发系统接口,实现 BIM 模型、物联网监测数据、质量追溯系统等的无缝对接,打破 “信息孤岛”。同时,组织技术人员开展智能化技术与传统施工工艺的融合研究,针对既有线改造等复杂场景,制定专项融合方案,通过现场模拟测试优化技术参数,确保智能化预警系统与人工操作的协同顺畅,提升安全质量管控的连贯性。

(二)推动管理体系与技术应用的动态协同,强化机制衔接

对现有的管理体系进行优化,实现与智能化技术应用的动态协同。在管理制度上,将智能化系统生成的实时数据纳入安全质量考核指标,建立以数据为依据的量化评估体系,定期对技术应用效果进行考核评价。简化预警信息响应流程,明确各级人员的处置权限,确保智能化系统发出的预警信息能快速传递到现场处置人员,缩短问题响应时间。此外,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明确施工、监理、设备供应商等各方在智能化技术应用中的职责,制定协同工作流程,出现问题时能快速定位责任主体,提高安全质量问题的解决效率。

(三)建立分层级人员能力培育模式,适配技术应用需求

构建分层级的人员能力培育模式,提升施工人员与智能化技术应用需求的适配度。针对一线作业人员,开展智能化监测设备操作技能培训,通过现场实操教学、案例讲解等方式,使其熟练掌握设备的正确操作方法,减少因误操作导致的数据错误和设备故障。对项目管理人员,组织数据分析专项培训,教授数据提取、分析方法和工具的使用,提高其从海量数据中提取关键信息并制定管控措施的能力。加强技术维护人员的新兴技术培训,邀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讲解和实操指导,提升其对智能化系统复杂故障的排查修复能力,保障系统的高效稳定运行。

四、结论

综上所述,智能化技术在铁路通信施工安全质量管控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目前仍存在技术、管理和人员等方面的问题。通过构建场景化技术适配体系,可有效提升技术与复杂施工场景的适配性及系统融合效能,解决 “信息孤岛” 等问题;推动管理体系与技术应用动态协同,能使管理更贴合技术应用需求,提高问题响应与解决效率;建立分层级人员能力培育模式,可提升人员与技术需求的适配度,保障系统高效运行。

本研究针对实际问题提出的策略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但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未对策略的长期效果进行跟踪研究。未来可进一步深入探索智能化技术在铁路通信施工安全质量管控中的创新应用,持续优化相关策略,为铁路通信施工安全质量管控水平的不断提升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晓玉 , 戚继忠 . 铁路通信工程施工监理及质量控制探析[J]. 江西建材 , 2025, (03): 154-156.

[2] 宋向山. 铁路通信工程施工技术要点及质量控制措施[J]. 中国信息界 , 2025, (01): 39-41.

[3] 席居法 , 赵志涛 , 张馨 . 高铁四电接口工程施工关键技术[M].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2401. 295.

[4] 陈永强. 铁路通信工程施工技术要点及质量控制措施[J]. 四川建材 , 2022, 48 (08): 106-107.

[5] 郭永泉. 基于VR 技术的铁路通信施工安全技术教程研制[J].铁道通信信号 , 2021, 57 (11): 63-67.

[6] 林巧 . 铁路通信建设工程中光缆施工质量控制策略探究 [J].数字通信世界 , 2021, (04): 217-21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