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深度课堂的构建策略
刘玉平
山东省肥城市龙山小学 271600
一、小学语文深度课堂的内涵界定
“深度课堂”相对“浅表课堂”被动学习模式而言,是聚焦思维发展与素养培育的课堂形态。在小学语文领域,深度课堂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文本为载体,引导学生与文本、教师、同伴深度对话,实现“从语言表层到思维深层、从知识积累到文化认同、从能力训练到素养内化”的跨越。
其内涵含三层指向:一是语言学习深度,除基础能力训练,更注重品味语言精妙,掌握构篇逻辑与写作方法;二是思维发展深度,鼓励基于文本质疑、联想、批判与创造,培养多种思维;三是文化与情感深度,挖掘文本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让学生获情感共鸣,形成正确价值观与文化认同感。如教学《伯牙鼓琴》,不仅理解“知音”含义,更体会“以乐传情”审美追求与友谊珍贵,实现语言、思维与情感协同发展。
二、小学语文深度课堂的核心特征
(一)思维进阶: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
浅表课堂学生思维多停留在“记忆与理解”低阶层面,深度课堂以问题驱动,推动思维向“分析、评价、创造”高阶进阶。如教学《肥皂泡》,不只是梳理流程,还设计探究性问题,引导从语言细节切入分析,体会作者情感,让思维在探究中深化。
(二)文化浸润:从“文本解读”到“文化认同”
语文是文化载体,深度课堂注重挖掘文本文化元素。如教学《端午粽》,拓展端午习俗,理解文化内涵;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讲解重阳节习俗,体会古人情感,感受“孝亲、团圆”文化,实现从“读懂诗句”到“认同文化”跨越。
(三)素养落地:从“能力训练”到“生活迁移”
核心素养强调“学以致用”,深度课堂将语文学习与生活结合,解决真实问题提升素养。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后,设计“旅游推荐官”任务,考查信息提取整合与创意表达,引导关注海洋生态保护,实现四大语文核心素养落地。
三、小学语文深度课堂的实践路径
(一)靶向设定教学目标:锚定深度学习的“方向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导航仪”,设定精准、有梯度目标是构建深度课堂前提。需紧扣课程标准,结合文本与学生认知,从“语言、思维、文化、情感”分层设计,避免“大而空”。
以三年级《大自然的声音》为例,设定三级目标:基础目标(语言层面),认读生字、掌握词语、有感情朗读;发展目标(思维层面),找描写声音句子,分析修辞;高阶目标(文化与情感层面),体会对大自然热爱,仿写句子,培养观察与创意表达能力。三级目标层层递进,保障基础,为深度学习提供方向,促不同层次学生发展。
(二)巧设问题链驱动探究:搭建深度学习的“脚手架”
优质问题链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探究,需遵循“从浅入深、环环相扣、开放多元”原则,避免碎片化提问。
以五年级《圆明园的毁灭》为例,设计问题链:基础层,找描写圆明园辉煌的句子;进阶层,分析写辉煌与毁灭的写作手法;高阶层,结合历史理解句子,思考守护文化遗产。从“文本内容”到“表达手法”再到“文化思考”,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实现思维与情感深度发展。
(三)搭建体验式学习支架:激活深度学习的“动力源”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深度课堂需搭建体验式支架,通过情境创设、角色扮演、实践操作等,让学生“沉浸式”学习,深化理解。
如教学二年级《小蝌蚪找妈妈》,设计“角色扮演 + 科学观察”活动:情境创设,播放动画让学生代入角色思考;角色扮演,分组演绎对话体会心情;科学观察,对比真实蝌蚪成长与课文描写,理解科学性与趣味性,培养科学探究与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草虫的村落》,让学生闭眼听读课文配虫鸣音效想象场景,再绘制配文,通过“听—想—画—写”体验,深化文本意境理解,激发创造性思维。
(四)优化教学评一体化:筑牢深度学习的“保障线”
教学评一体化是深度课堂保障,核心是“以评促学、以评促教”,评价贯穿课堂,反馈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需注重过程与终结、定量与定性评价结合,评价主体多元,覆盖多维度。
以四年级《普罗米修斯》为例,设计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课堂中),用“小组讨论表现评价表”“朗读评价卡”,由同伴与教师评价;终结性评价(课堂后),设计“故事新编”任务与“文化思考”问卷,评价情节、语言、品质与价值观。
还可采用“学生自评”,填写“深度学习反思卡”,梳理学习过程,发现不足,激发学习动力;教师依反思卡调整教学,实现“教学评”良性互动。
四、结语
小学语文深度课堂回归教育本质,聚焦核心素养发展。以文本为根基、学生为中心,通过靶向目标、问题驱动、体验支架与评价保障,引导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深化思维、浸润文化、滋养情感。教师需打破传统桎梏,探索实践,让深度课堂成为素养生长“沃土”,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全面发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