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五育融合”视野下幼儿园区域活动创设初探

作者

马建伟

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直属机关第一幼儿园 河北省唐山市 063600

前言

近年来,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坚持“五育并举”,推进学前教育内涵发展。五育融合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正深刻影响着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实践创新。区域活动以其开放、自主的特点,成为践行五育融合的理想载体。当前幼儿园区域活动仍存在各育割裂、资源分散等问题,亟需通过系统性创设,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的有机融合,促进幼儿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一、“五育融合”视野下幼儿园区域活动创设的意义

五育融合视野下的区域活动创设,不仅是对传统幼儿教育模式的突破,更是对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的深度践行。从教育目标来看,区域活动通过多样化、情境化的学习环境,为幼儿提供了综合性的体验机会,使幼儿在自主探索中自然融合道德认知、智力发展、体能锻炼、审美表达与劳动实践。例如,角色扮演区既可培养幼儿的社交技能与道德判断,也可通过情境设计激发语言表达与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在道具使用与场景整理中融入劳动教育,实现多育的协同效应。从幼儿发展规律来看,区域活动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与兴趣导向,通过自由选择与操作实践,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此外,五育融合的区域活动还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推动其从单一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环境创设者、观察引导者与综合评价者,进而优化整体教育质量。因此,区域活动的融合性创设不仅是方法层面的创新,更是学前教育理念的结构性变革,对促进幼儿全面成长具有深远意义。

二、“五育融合”视野下幼儿园区域活动创设的策略

(一)以融合性目标为导向优化区域环境整体设计

区域环境是幼儿活动的物质基础与心理空间,其设计应充分体现五育融合的整体性与关联性。以“春日小农场”区域活动为例,教师将自然种植区、美工区、角色扮演区和科学观察区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一个开放联动的主题区域。幼儿在种植区亲手播种豌豆种子(劳动教育),每天用小喷壶浇水并记录生长情况(智育:测量与记录);在美工区用黏土捏制蔬菜模型、绘制植物生长图(美育);在角色区扮演“小农夫”售卖收获的蔬菜,学习礼貌交往和公平交易(德育);同时利用放大镜观察叶片脉络和昆虫活动(智育:科学探究),并在照料植物过程中体会生命成长的意义(情感教育)。环境布置采用原木花架、棉布帷幔和幼儿手绘标识牌,营造自然温馨的氛围。教师根据幼儿兴趣动态调整区域内容,如添加“雨水收集器”实验装置,引导幼儿探索节水灌溉,使环境成为支持幼儿全面发展的“第三位教师”。

(二)以多层次材料投放支撑幼儿多元智能发展

材料是区域活动的核心载体,其选择与投放直接关系到五育目标的落实效果。以“彩虹编织坊”区域活动为例,教师根据中班幼儿发展特点,提供了多层次、多功能的操作材料。在智力发展区投放不同形状的彩色编织框(认知形状与颜色)、规律排序卡片(模式认知)和大小各异的量尺(测量概念);德育区设置“编织小约定”图示卡片,引导幼儿学习轮流等待、分享材料的社会规范,并提供合作式大型编织架(需双人配合完成);体育区提供可攀爬的软质编织网(锻炼肢体协调)、穿线珠子的手眼协调训练器(精细动作发展);美育区陈列天然染料的纱线、不同纹理的布艺边角料以及幼儿自创的编织图案模板;劳动区配备小纺车、绕线器等真实纺织工具,让幼儿体验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制作过程。特别注重材料的交叉使用,如彩色毛线既可用于艺术创作(美育),也可在“爱心围巾”项目中培养关怀他人的品质(德育),还能通过计算用线长度融入数学认知(智育)。所有材料均采用安全环保的实木、棉布等天然材质,并按照从易到难的三个层次摆放,支持幼儿的个性化探索与全面发展。

(三)以专业化教师指导提升活动过程引导质量

教师作为区域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其专业能力是实现五育融合的关键。在“小小建筑师”主题区域活动中,教师通过细致观察发现幼儿对积木搭建的专注与兴趣,及时投放房屋结构图、安全帽和建筑工具模型等拓展材料。当幼儿搭建高楼出现不稳时,教师以“工程师”角色介入,引导思考“怎样让墙壁更牢固”(智育),同时鼓励小组合作搬运大型积木(德育)。活动中教师整合跨领域内容,引入“我们的社区”项目:幼儿用废旧纸盒制作房屋(美育与劳动),用积木规划道路和绿化带(智育),通过扮演交警、环卫工人等角色学习社会职责(德育),并在搭建过程中攀爬、搬运发展身体协调性(体育)。教师采用过程性评价记录幼儿表现,如拍摄建构作品序列照片、收集幼儿解释创作意图的录音,形成包含创新性、合作性、坚持性等多维度的评估档案。活动后期教师组织“建筑成果展”,邀请幼儿担任讲解员,培养其表达与反思能力,并根据观察记录调整材料投放策略,如增加斜坡积木满足幼儿对动态结构的探索需求。

三、结语

五育融合视野下的幼儿园区域活动创设,是一项系统性的教育工程,要求从环境设计、材料投放与教师指导等多维度实现整体优化与协同发展。通过融合性区域环境的构建,能够为幼儿提供全面发展的物理与心理空间;通过多层次、开放性的材料支持,能够满足幼儿多元智能与综合素养的发展需求;通过专业化的教师引导与评价,能够确保五育目标在活动过程中的有效落实。未来,还需进一步深化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不断探索区域活动与其他教育形式的有机整合,以更加科学、系统的教育策略支持幼儿的全面成长,真正实现五育融合在学前教育阶段的落地与升华。

参考文献

[1] 张孔雪 , 孙山 .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开展传统编织艺术的实践探索 [J]. 学周刊 , 2025(2):161-163.

[2] 田兴江 丘静 马文华 . 深度学习视域下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向 [J]. 学前教育研究 , 2025(2).

[3] 蔡阗阗 . 多元文化绘本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应用 [J]. 儿童绘本 , 202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