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习兴趣提升的实践研究

作者

彭明

陕西省白河县第二中学

在素质教育持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对课程教学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初中生有着细腻丰富的情感和较大的心理情绪变化,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能了解基本的法律知识与道德规范,进而强化行为规范和心智道德。如何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了解更多的道法知识,成为初中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明确学习目标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都没搞清为何学习?学习什么?故而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不浓。道德与法治课是学校落实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具有指导性的作用,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转变学科认知,调整学习心态,明确学习目标,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1]。通常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指导意义,只有对学习目标加以明确,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才能激发学习的动机,产生成就感。作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当带领和帮助学生制定合理、明确且可行的学习目标,以学生的实际学情为依据制定学习目标,如:针对“维护秩序”的内容学习,教师可以制定如下学习目标:为何要维护社会秩序?社会秩序有什么重要性?你是如何理解社会秩序与社会规则的呢?唯有如此,学生方能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逐步发现自己学习目标的达成度以及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进而提高学习的能动性,从内心深处期待课程的到来。

二、趣味课堂导入

导入设计对课堂的教与学有着直接影响,好的导入设计能充分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使学生快速融入学习状态,提高学习热情。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导入环节,教师应当从学生的认知理解特点与实际学习需求出发,精心设计生动有趣的课堂导入,让学生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中感受学科的魅力与学习的乐趣,进而形成对学科浓厚的探知欲。以“中学序曲”为例,教师可以借助问题进行导入环节的巧妙设计:刚步入初中的你们对校园及其活动有哪些了解呢?利用问题的铺垫来激发学生畅谈新校园的感受;随后向学生展示事先所拍摄的校园环境照片,让学生在观看中对未来生活的校园生活有所熟悉,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结合照片呈现的场景继续思考:这些场景在校园的哪些地方呢?如此一来,学生会于内心深处产生迫切融入学校生活的意愿,并在自我的感受和体验中快速融入到上述生活情境,激发对课程后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动力,实现学习思维与情绪的进一步活跃。

三、精选教学素材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要想实现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教师应当选取能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与学习兴趣的教学素材,利用素材进行课堂活动情境的创设。当然选取的素材既可以是社会热情和学生熟悉的榜样,也可以是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整合,如此方能充分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学科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密切关联[2]。以“中国担当”为例,教师可以选择中国近些年参与国际灾害、医疗等方面援助的素材资源进行情境创设,引导学生直观了解和体验中国在国际上的“积极作为”,感受中国的大国担当,进而激发对本课学习的热情。又如:针对“青春有格”的内容教学,教师可以选取网上较火的新闻图片作为教学素材,如“广西阳朔:上千名少先队员摆摊义卖献爱心”“寻找最美孝心少年——吴林香”等,让学生从身边榜样案例和同龄人身上解读和体验“止于至善”的知识点,引发强烈的思维和情感碰撞,调动参与学习任务的热情。

四、组织小组合作

课堂中的沟通互动既能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交流思想、交换观点,调动被“边缘化”或学习兴趣不浓的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进而实现全体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初中教师开展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活动时,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任务的探讨中激发主动参与的意识。譬如:讲述“社会生活有秩序”时,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内容提供相关案例,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探讨“梨虽无主,我心有主”的观点,大胆阐述自己的不同看法,深入对社会生活秩序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好课堂巡视工作,对平常沉默寡言的学生予以重点关注,适当介入指导,确保与课堂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实现教学相长。

五、开展实践活动

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其培养理念之一就是理论与实际的相互联系,这不仅是对课程德育功能的基本体现,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举措。对此,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和良好的道德素养,通过对自身言行的比较,在情感体验中实现理论知识的外化于行、内化于心,获得学习兴趣的提升[3]。具体来说,教师可以组织丰富多样的德育活动,如志愿者活动、国旗下讲话、参观企业、学雷锋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与体验法治、道德对个体成长的作用,进而树立正确的三观;或者是上好活动课,鼓励学生借助多样的方式对有关道德与法治的材料进行更多了解,如模拟法庭审判、寻访当事人、网络查询资料等,体验法治和道德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重要作用。此外,教师也可以积极拓展第二课堂,改变以往课堂教授的封闭状态,引导学生自主拓展,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如参加环保公益活动或法院庭审旁听等,以便学生直接接触社会现实,获得知识视野的拓宽,实现知识与行动、学习与运用的相互统一,进而落实自我教育。

结束语

总之,兴趣是学生追求新知和深入探究的重要内驱力,初中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意识到学生兴趣激发的重要性,改变以往理论灌输的教学方式,采用学生喜悦乐见的形式来调动学生参与课程知识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兴趣支持下获得道德与法治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达娃卓嘎. 激发初中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兴趣的创新方法[C].教育教学与课程建设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25:1-2.

[2] 卢力 .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 [J]. 新课程 ,2020(37):196.

[3] 王玉安 .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J]. 新课程 ,2020(49):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