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大单元教学的七年级音乐课《七彩管弦》教学设计

作者

张铭萱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410081

一、音乐学科内部贯通的“七彩管弦”大单元教学方案

(一)基于教学材料,提炼大观念

大湘教版初中音乐教材中的“七彩管弦”单元,分散于三个年级六个学期,各学期均沿用同一单元名称。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以单首作品为教学单位,易忽视不同体裁音乐间的内在联系。深入剖析“七彩管弦”的主题内涵可见,“七彩”二字着重凸显了管弦乐的多样性特征。笔者认为,管弦乐的体裁与表现手段虽呈现“形”之多样,却都蕴含着共同的文化基因、民族特征与情感表达之“心”。基于此,在“七彩管弦”大单元设计中,以“情怀”为贯穿线索,提出“管弦乐不同体裁形式和表现手段背后都蕴含了共有的人文情怀”这一大单元核心观念。

(二)纵向学段衔接,整合大内容

第一课时以七年级上册交响音画《图画展览会(选段)》为教学内容,学习主题为“感音探源”。选择交响音画作为单元起始,旨在借助具体图像与抽象音乐艺术的关联,帮助学生建立直观联想,为进入管弦乐学习提供具象化起点。同时,引导学生探究音乐表达方式,通过分析绘画元素与音乐的关联,理解作曲家如何运用音乐元素表达情感、描绘场景,并透过场景领悟作者的民族意识。学习目标具体分解为:“聆听音乐,听辨并表述力度、主奏乐器等音乐要素与绘画形象的联系;模唱主题,分析旋律和节奏,体会俄罗斯民族音乐风格。”

第二课时以七年级上册管乐名曲《大进行曲》为教学内容,学习主题为“乐声演绎”。学习目标设定为:“通过鉴赏,从速度、节奏、力度、情绪等音乐要素感受进行曲风格和情绪特征;通过体验,能够以铿锵有力的音色进行二声部合作演唱主题旋律。”本课时的核心是合唱实践,学生在模拟管弦乐多声部编曲的实践过程中,亲身体验音乐结构的丰富性,在合作中提升听觉分辨能力与声部协调能力,最终通过情感融入合唱,体会威尔第的民族主义爱国情怀,强化与作曲家的情感共鸣。

第三课时以八年级下册《命运交响曲》为教学内容,学习主题为“和声创艺”。学习目标为:“感受作品中贯穿全曲的‘命运动机’,理解贝多芬戏剧性的创作手法;了解创作背景,体会与命运的抗争精神。”通过本课时学习,学生可实现从民族情感到普世人文情怀的综合体验。本课时的创新点在于“命运动机”的创意绘画与动机编创:引导学生跟随旋律创作以“人”为主题的简笔画,将内心情绪转化为起伏线条,强化听觉与视觉的感官联动;以旋律通俗的《欢乐颂》为创编素材,开展课内外“动机贯穿”编创活动。本课时对应核心素养中的“创意实践”。

(三)关注创作手段,挖掘大内涵

大单元教学中,教师需聚焦最具学习价值的关键点进行设计,避免对作品进行罗列式学习。本单元的关键在于把握创作手段这一“明线”与作品蕴含的人文情怀这一“暗线”的交织关系,凸显“创作手段的选择反映人文情怀”这一大单元核心观念,引导学生将感性的听觉体验转化为理性的音乐知识认知。

在《图画展览会(选段)》教学伊始,课堂构建“参观画展”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以“参观者”身份进入学习状态。首幅呈现的画作是《牛车》,教学中结合图画,同步展示“牛车”主题的音乐创作特征——缓慢的速度、低沉的音区、大号主奏,并组织学生跟随“牛车”节拍在教室进行沉重行走的互动体验。随后,以“漫步”主题作为《牛车》与下一幅画作《两个犹太人》的过渡,强化“参观画展”的情境真实性。第二课时《大进行曲》教学以实践活动为核心,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受作品雄壮庄严的氛围,理解作者对法国军事荣誉的崇敬之情。威尔第通过鲜明的进行曲形式与特定乐器运用,成功传递出法国民族的战斗精神与军事传统。第三课时《命运交响曲》教学聚焦“命运动机”,引导学生关注主、副部中“命运动机”在音乐要素上的差异及其贯穿全曲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动机贯穿”编创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提升音乐创造能力,彰显音乐学科的实践性特征。编创活动中,学生以旋律耳熟能详的《欢乐颂》为素材,通过改变节拍、变化节奏或旋律加花等方式进行一至两次变奏,并尝试演唱编创后的乐谱。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变奏后的旋律仍能辨识出初始动机,由此理解《命运交响曲》中主题贯穿手法对作品统一性的强化作用,体会“命运动机”的反复出现所象征的作曲家与命运、与当时社会制度的抗争精神。

二、多学科融合下的“七彩管弦”大单元教学方案

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版)》明确指出,原则上各门课程需用不少于 10% 的学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由此可见,新课改背景下,学科融合教学已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与教学形式 [2]。

《图画展览会》作为交响音画体裁,本身即与美术领域存在天然关联,作品中十首小品分别对应作曲家穆索尔斯基最喜爱的十幅画作。第一课时设计中,《牛车》教学先引导学生结合标题聆听音乐,自主感受音乐要素与“牛车”意象的匹配度,再展示画作以强化学生的主动联想;《两个犹太人》教学则先呈现画作中的人物、神态与场景,引导学生带着“视觉形象”探寻“听觉形象”,自主发现穷富人主题的出现次序。这一课时通过音画互感,增强知识间的联通与迁移,使学生在画作中感知音乐的听觉韵味,在音乐中体悟画作的视觉美感。《大进行曲》教学中,在学唱主题旋律后,引导学生以踢踏行进步伐或身体律动表现进行曲的节拍韵律,可加入行进中的挥旗动作,以简洁方式表达对音乐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崔允漷 . 如何开展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 [J]. 北京教育 ( 普教版 ),2019(02):11-1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 (2022 年版 )[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 潘丽琴 , 陶玟希 . 单元意识观照下的音乐教学设计——以“新音乐初放”之《春游》一课为例 [J]. 中国音乐教育 ,2020,(12):8-12.

作者简介:张铭萱(2002-),女,河南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学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