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革命精神赋能:农业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体系化实践
王诗冬
盐城农业科技职业学院 江苏 盐城 224000
在新时期,我国农业产业转型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对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逐步扩大,农业职业院校作为农业人才培养主要阵地,肩负着为农业领域输送兼具高尚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储备的新农业人才的重要使命。不过传统农业职业院校教学内容相对较为单一,过于关注课堂教学与理论知识讲解,难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精神。新四军革命精神当中蕴含着顽强的意志、紧密团结协作品质、无私奉献理念等丰富内涵,不仅是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最珍贵精神财富,更是激励与引领职业院校学生成长发展的强大动力,可以为学生提供强大的价值引领、精神支持,让其形成积极向上的态度和信念,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因此,农业职业院校需要深入分析新四军革命精神与学生职业素养形成发展的契合点,科学合理运用新四军革命精神,逐步提升职业素养培养高度和广度。
一、新四军革命精神赋能农业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价值意蕴
新四军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在抗日战争时期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当中承载着深厚的情感内涵、优异的价值理念,将其与农业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有机结合,可以为职业素养培养注入全新的活力和动力,保证职业素养培养高度。一是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新四军革命精神的核心内涵为:“听党指挥,坚定信念”,这一精神内涵不仅契合农业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爱国、爱党、爱家的实用性人才,而且可以塑造学生的理想信念,让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坚韧不拔的意志,让学生能够将个人职业追求与国家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等战略方针密切结合 [1]。二是培养学生规范严谨的纪律意识,新四军以纪律严明、步调意志为根本,强调严格遵守党的三大纪律和八项注意。通过引入新四军精神,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纪律观念,培养学生细致严谨的工作意识和职业态度。三是提升学生思想品质,新四军当中隐藏着“勇敢果决、坚韧不拔”的精神,这种精神对于学生专业学习将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因为农业职业学生往往需要前往田间地头进行艰苦劳动,长期坚守岗位和面对技术运用挑战。通过弘扬和传承新四军精神,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不畏艰难、敢于拼搏的精神和职业品格,提升学生农业职业抗压能力与适应能力[2]。
二、新四军革命精神赋能农业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策略
(一)资源整合汇总,搭建新四军革命文化教育资源库
新四军革命精神是中国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其隐藏的“坚定信念、为国为民、纪律严明与坚韧不拔”等核心内涵,与新时代农业职业院校立德树人、全面育人的根本任务高度契合。在农业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相关教育者需要加大对新四军革命文化资源开发力度,以系统化的思维开发整合新四军物质遗存、精神遗产、数字资源,搭建健全、完善的教育资源体系,为职业素养培养提供丰富充足资源支持和精神动力 [3]。一是开发物质文化资源,深入整合遗址与文物。是新四军重建军的旧址,拥有大量的新四军遗址和文物,相关教育工作者,需要科学开发挖掘相关物质资源,例如:打造建设“新四军文物数字档案资料库”,使用3D 扫描软件,数字化管理陈毅使用过的方桌、《江淮日报》等各种文物。二是整合精神文化资源,根据文化资源开发运用需求,及时有效整理新四军革命精神相关的文献,出版《初心铭印—文物里的新四军抗战故事》《新四军在》等一系列文化丛书,按照“时为经、事为纬”的原则展示、呈现新四军的具体发展历程。同时,与新四军革命基地合作,数字化存储珍贵的抗战作品,例如:使用 3D 建模技术,收录和展示莫朴、邵宇等艺术家相关的抗战作品,采取“动画 + 戏曲”的形式复排和展示《减租减息》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所设计的淮剧,为学生提供观看、鉴赏机会。此外,还需要搭建“新四军红色教育云平台”,存储新四军革命文化相关的数字资源;开发设置“铁军精神”小程序,及时传送、推广新四军相关故事、知识和精神理念,多维度熏陶与影响学生职业精神、职业品德[4]。
(二)优化课程设计,将新四军精神融入农业职业院校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学生学习职业理论、职业技能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关键渠道。为深化职业教育成效,提升职业教育深度,农业职业院校可以将新四军精神融入职业教育全链条,打造建设思政课程奠基、专业课程赋能的育人结构,潜移默化熏陶学生职业素养。一是加强思政课程建设,实现价值引领。可以遵循专题指导的原则,合理设置《新四军铁军精神与农业职业伦理》专题课程,围绕新四军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事迹,抗日民主根据地创建案例,展示新四军秉承的“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理念,及其与农业职业服务之间的关联性。例如:通过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新四军在“农田”建设时期,推行的“耕者有其田”政策方针,让学生深刻理解“技术惠农”这一现代农业技术伦理。二是丰富专业课程内容,实现知识赋能。以农业职业院校“农业管理类、农业技术类”等各种专业课程为载体,在当中融入铁军精神案例,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品德协同发展。例如:在《农产品电商运营》课程当中,合理引入新四军游击战术,即“依靠群众,积累力量”,深入解析农产品电商中的“用户需求导向”营销方案的价值作用,逐步改善学生农业职业理念。
(三)强化实践指导,搭建“新四军精神 + 实践指导”的教育体系
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文化资本可以借助制度化、符号化与身体化等各种形式转变成为个体能力。新四军精神作为一种珍贵的红色文化资本,其当中隐藏的群众路线、艰苦奋斗等符号,可以借助校园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转变成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职业自信心、职业行为习惯,从而培养学生职业精神。一是组织校园实践活动,农业职业院校可以将“新四军精神”当作主题,组织多元化实践活动,包括作品创作活动,开发设计舞台剧、微电影等,还原展示新四军革命场景、典型事例等,引导学生学习当中隐藏的精神理念;主题宣讲活动,设“新四军故事会”“乡村振兴与新四军精神契合点”征文比赛,邀请农业领域领军人、新四军后代等前往校园进行宣讲。三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农业职业院校可以将乡村志愿者服务当作立足点,组织学生开展“三下乡”活动,将校内所掌握的新四军精神转化成为实际行为,为三农服务。例如:设计“新四军精神助农直播”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面向当地农户传播直播知识、讲解直播技巧,帮助农户直播增收,借此践行“为国为民”的职业担当和理想。
结束语:综上所述,新四军革命精神为农业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提供独特的精神内涵,可以激活学生民族爱好与爱国情怀,锻炼其奉献精神、坚韧意志等。需要对其进行重点关注,农业职业院校需要明确新四军革命精神的价值作用,深入开发新四军革命文化,丰富充实职业教育理论,完善健全职业教育实践体系,促进红色文化与职业教育深度结合,培养有理想、有信仰的农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何惠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价值、困境与对策 [J]. 柳州职业技术大学学报 ,2025,25(03):54- 59.
[2] 朱瑞 , 何真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实践路径研究 [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 ( 中旬刊 ),2025,(05):123- 126.
[3] 尹艳艳, 任建平.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与提升路径研究[J].社会与公益 ,2025,(09):279- 281.
[4] 吴小燕 . 工匠精神融入中职英语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策略研究 [J]. 教师 ,2025,(03):14- 16.
作者简介:王诗冬,1990.11,男,汉族硕士,讲师,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课题项目:2025年度新四军研专项课题项目-从“ 新四军革命精神” 到“ 新农人使命” : 基于新四军革命精神的农业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体系构建(25xsj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