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能力内涵与评价体系研究

作者

蒋晓鹂

昆明城市学院 文学院 云南省昆明市 650101

在高等教育应用型转型背景下,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亟需建立与职业需求相匹配的实践能力评价体系。本研究聚焦语文教学实践能力的内涵构建与评价创新,在理论上,可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评价理论框架;在实践上,能为高校优化课程设置、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提供科学依据。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法梳理能力要素,采用案例研究法分析典型院校的培养模式,旨在建立兼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评价模型,为应用型汉语言专业建设提供新思路。

1 职业能力需求分析

语文教育行业的核心能力要求体现在多个方面。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首先需具备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功底,能够精准解读教材中的文本内涵,把握不同学段的语文课程标准;同时,能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互动环节,维持课堂秩序的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如在小学阶段通过情境表演理解课文,中学阶段组织专题讨论深化认知。其他相关行业的能力需求也各有侧重。编辑岗位要求具备极强的文字功底,能够精准把控文本的逻辑性、准确性与可读性,熟悉出版流程中的校对规范与排版要求;文案工作者则需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善于将品牌理念转化为通俗易懂且富有感染力的文字,根据不同传播平台调整语言风格。

2 应用型大学汉语言专业语文教学实践能力的内涵

2.1 语文教学实践能力的核心构成

语文教学实践能力的核心构成是一个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有机整体,各要素共同支撑着高效优质的语文教学活动。其中,学科知识能力是根基所在,它涵盖语言学、文学、教育学等多方面理论基础,要求教师掌握现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规则及古代汉语的常用虚词、特殊句式,能准确分析文本语言结构;熟悉中外文学史脉络,具备不同体裁、流派作品的鉴赏能力;同时,理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学习动机理论,为教学提供科学指导。在此基础上,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成为关键环节,教师需依据课程标准与学生实际编写教案,明确教学目标、重难点及流程,通过灵活的课堂组织激发学生参与度,并合理运用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效果。而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则是教学顺利推进的桥梁,教师需具备标准的普通话水平与出色的演讲、辩论技巧,在清晰传递信息的同时,通过双向沟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最后,反思与创新能力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动力,要求通过多元化教学评价、课程优化及教研活动,持续提升教学质量,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实践经验。

2.2 职业能力需求对实践能力的要求

职业能力需求对汉语言专业语文教学实践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些要求既体现了教育行业的普遍标准,也反映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殊性。从宏观层面看,职业能力需求的核心在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有效转化,这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复合型的专业素养。具体而言,首先,扎实的学科知识是实践能力的基础,这是确保教学内容科学性的前提。其次,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构成实践能力的操作维度,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情灵活设计教案,熟练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并具备良好的课堂组织与调控能力。最后,反思与创新能力体现了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特征,要求教师能够通过教学反思优化实践,并具备课程开发与教学研究的潜能,这些能力要素共同构成了一个动态平衡的体系,既强调基础性技能的掌握,又注重高阶能力的培养,从而全面满足职业岗位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3 汉语言专业语文教学实践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3.1 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遵循科学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和职业导向性原则,这些原则既相互独立又有机统一,共同保障评价体系的严谨性。首先,科学性原则是评价体系的理论根基,要求其设计必须基于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确保评价指标与语文教学实践能力的内涵相契合,同时避免主观随意性。在此基础上,可操作性原则进一步细化了科学性原则的实践要求。该原则强调评价指标应具体、明确,能够通过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或成果来体现,同时评价流程需简洁清晰,便于实际操作。评价体系并非一成不变,动态性原则为其注入了持续发展的活力。这一原则意味着评价体系需根据教育理念的更新、行业需求的变化以及教学实践的发展进行适时调整,确保评价内容始终与时代要求相适应。最后,职业导向性原则要求评价体系紧密结合语文教育行业及相关行业的职业能力需求,以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为导向,使评价结果能够有效反映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水平。

3.2 评价指标的设计

评价指标的设计是构建语文教学实践能力评价体系的核心环节,需要系统把握能力构成要素,建立层次分明、逻辑严谨的指标体系。从能力结构来看,评价指标可分为学科知识、教学技能、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四个一级维度,每个维度下设若干可观测、可量化的二级指标,形成完整的评价框架。具体而言,学科知识维度着重考察语言学基础、文学素养和教育理论掌握程度,这是支撑教学实践的理论根基;教学技能维度则关注课堂设计、教学实施和信息技术应用等实操能力,直接反映教师的专业水准;职业素养维度包含师德师风、沟通协作等职业伦理要求,体现教育工作者的综合品质;创新能力维度则评估教学反思、教研成果等发展潜力,指向教师的专业成长空间。需注意的是,各维度指标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学科知识为教学技能提供理论支撑,职业素养规范教学行为,创新能力则推动教学水平的持续提升。

3.3 评价方法

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是确保语文教学实践能力评价客观公正的关键所在,需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实现全方位的能力考察,在具体实施层面,应当构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补充的复合型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主要通过课堂观察、教学日志分析等方式持续跟踪教师的教学实践表现;终结性评价则采用模拟授课、教学案例分析等标准化考核形式进行综合评定。这种多元立体的评价方法体系,既能客观反映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又能为教学改进提供精准指导。

4 结束语

本研究基于职业能力需求,系统探讨了应用型大学汉语言专业语文教学实践能力的内涵与评价体系构建,语文教学实践能力是一个多维复合体系,通过建立科学、动态、可操作的评价体系,不仅能够客观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更能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明确导向;未来可进一步探索信息化背景下语文教学能力的时代特征,持续完善评价指标与方法,以更好地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 燕淑梅 . 大学语文教学实践的多视角研究 [J]. 大众文艺 ,2025(12):153-155.

[2] 马琳. 基于教学对象深度感知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J].天津教育 ,2024(22):24-25.

[3] 邱婷婷 .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J]. 时代报告 ( 奔流 ),2024(12):146-148.

蒋晓鹂(1984.12—)女 云南 达斡尔族 硕士研究生 讲师,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学、语文教学实践、语文教材

课题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课题名称:应用型本科学生语文教学能力路养对策研究 - 以昆明城市华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项目编号:2024J1201

基于职业能力需求的应用型大学汉语言专业语文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