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表演对民族声乐教学的促进作用研究
王文婕
甘肃省歌剧院 730000
中国是千年文明古国,蕴含着极为深刻的文化底蕴。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不断演进和沉淀,逐步形成人们积极传承并弘扬的优秀文化。声乐艺术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经过传统声乐体系的逐渐演变,转变为具有现代特色的声乐教学体系。民族声乐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传承内容,备受高校和音乐学者的重视。与其他表演性艺术相比,民族声乐是声音艺术的一种表达形式,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缺少表演特征。歌剧表演涵盖了故事情节的设定、表演场景的布置等内容,将歌剧表演用在民族声乐当中,可以赋予民族声乐以表演的特色和优势。这就需要相关人员做好两项内容的融合,发挥声音的艺术特色,传承民族歌剧表演和声乐的文化内涵。从历史发展角度分析,歌剧表演和民族声乐属于共生共融关系,二者的有效协同可以推动民族声乐的学科化发展,使民族声乐教学在社会发展中取得持续的进步。
一、歌剧表演与民族声乐
(一)歌剧表演
歌剧表演的重点在于实践,通过歌剧的形式展现学生的表演能力。歌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其在表演过程中需要学生参与到每一个训练环节当中,对学生的艺术修养以及表演能力进行综合培训。歌剧表演和民族声乐教学之间的关系极为紧密。学生通过参加歌剧表演,可以提高自身声乐理解能力和演唱能力,在歌剧艺术的有效熏陶下,强化自身创造力与审美素养。
(二)民族声乐
民族声乐是通过专业的声乐演唱方法继承并弘扬中华优秀演唱技艺的一种歌唱艺术,这种歌唱艺术具有极强的民族性和艺术性特征。民族声乐在持续的发展和变革中融合了民歌、说唱和戏曲等多种艺术元素,也吸纳了美声唱法的理论。这种艺术表现形式能够展现独特的声乐艺术风格和时代特色,具有极为重要的文化传承和艺术价值。民族声乐教学主要是将中华民族的声乐作品作为主要学习内容,在院校中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由声乐教师为学生系统化地讲解专业知识,并对学生的演唱能力进行综合培育,积极探索并完善教学策略。
(三)二者关系
民族声乐的历史较为悠久,拥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更是民族歌剧的重要组成。民族声乐的表演形式也被用在歌剧表演当中,拓展歌剧表演的形式和内容。这两项艺术本身就存在着极为重要的关联,将歌剧表演内容融入民族声乐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民族声乐演唱技能,学生则是从歌剧表演中了解民族声乐的精髓和内涵。通过歌剧表演帮助学生实现声乐学习的科学化发展,拓展民族声乐内容和表现形式,增强民族歌剧的艺术表现力。
二、歌剧表演对民族声乐教学的促进作用
(一)提高民族声乐教学水平
《白毛女》是中国首部歌剧作品,也是中国歌剧发展的源泉。此种歌剧创作期间融合了民间的戏曲和民歌,表演者使用音乐的形式对其中的人物和角色特征进行不断的塑造和完善,实现了多种人物情感的巧妙传输。这也是推动歌剧表演进程的表现,使学生可以在具体的表演情景当中掌握民族音乐的具体内涵和深刻意义。但结合现阶段的教学情况来看,多数学生的音乐储备较少,很少会关注与歌剧表演相关的内容,学生所面临的知识学习难度较大。为了保障学生自身的学习进度和教师的讲解一样,多数的学生消耗了很多时间去练习基础性的内容,导致教师很难将歌剧表演的内容融入其中。教师将兴趣培养作为民族声乐知识讲解的一项引导,这也是帮助学生了解歌剧表演的一个方法。教师也需要对自己的教学措施进行规范,这样才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加完善的学习方法和知识,达到良好的学习成果。
(二)增强学生音乐学习能力
歌剧表演者在整个表演过程中需要承担多个不同的角色,记忆很多的角色台词和内容。如果每一个表演者之间没有进行密切的配合,最终的歌剧表演则会差强人意。教师就需要做好学生多种技能的持续教学和培养,组织学生进行持续性的练习,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教师在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适当增加歌剧表演课程,使学生能够走进歌剧表演当中,在歌剧表演中寻找自身的不足和缺陷,通过歌剧表演和民族声乐的融合,改善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结束后,与其他同学进行有效地交流和互动分析双方的优点与不足从中学习精华,摒弃自身不足,增强声乐技能。
(三)创造学生的表演艺术特性
现阶段,多数教师会模仿教师的发声方法,没有将自己对音乐知识学习的理解融入到声音塑造当中,导致学生最终所发出的声音缺少自身的特色。以歌剧表演内容为线索开展民族声乐教学,学生需要将自己作为学习中的单独主体,结合声音的发展进行创作。指纹和树叶的脉络并没有一样的,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学生和人类个体。学生思维脉络的发展对声乐和歌剧表演的理解都存在潜在的差异,这种差异能够让学生主动去诠释不同的音乐特色,塑造独属于自己的音乐感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为学生讲解完专业的知识之后,尽管一些学生能够对教师的要求和任务进行独立的演唱,但学生在表演歌剧内容时也很难重视表演本身,容易将发生技巧和声音节奏的变化作为重点,很少会将自己对歌剧和音乐作品的独特理解融入其中,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声乐作品的精神和内涵,也就是说学生更加重视艺术表现形式,而忽视了艺术的本质。多数专业的演唱者在碰到相似问题时,也仅是通过专业的声音获取观众的关注度和注意力,这种关注较为短暂,很难为观众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些演唱者并没有将自己的独特理解和思想展现出来,所演唱的内容缺少艺术特色。比如,宋祖英等名歌演唱家可以被中国多数人群长久关注原的原因是,这些艺术家始终保持着对艺术的独特追求,主动的分析自身的技能和声音特色,虽然形成了更具特色的表演风格,所以才能够受到更多人群的喜爱。高校教学也需要将人体的个性塑造作为基础,以个性增强教学水平,强化民族声乐教学质量。如果民族声乐缺少个性,则会丧失其灵魂,犹如机械的肉体般缺少灵动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引导,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创作和深度挖掘,形成独具自身特色的民族声乐演唱风格。在实践中,教师应积极推进民族声乐和歌剧表演的结合,设立专门的教学课程,培养兼具表演和演唱技能的综合型人才。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和平台,引导学生参加民族歌剧表演活动和比赛,使学生在实战演练中深入分析并理解歌剧表演内涵。创新以往的声乐教学方法和路径,适应多种个性化学生的追求,实现民族声乐教学形式的不断创新和调整,增强学生的个性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四)展现多元化的歌剧艺术
歌剧表演并不仅是要求学生具备形体和动作方面的能力,还需要学生了解灯光布景和舞台布置的方法,通过人体动作和景观的有效烘托吸引观众视线,利用角色扮演表达歌剧作品的深刻内涵。这些能力并非天生存在,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不断地摸索和学习,并在实践中总结表演经验和演唱技巧,经过技能的持续积累,获得表演能力的提升。但多数教师的年龄比例较大,教师本身也保留着较为陈旧的教学理念,没有将新社会的创新教学方法和内容融入其中,学生所学习的经验也是教师以往的经验,使得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多数教师在为学生讲解专业课程是主要是讲解声音的使用技巧和变化方法,会让学生进行持续的训练,却没有主动分析学生对于自己能力发展的需求和声音的塑造要求。高校应结合多变的教学需求组建完善的师资团队。高校在选拔教学人才时,可以分为校内的人才培训和校外的引进两种,前者主要是通过高校组织定期的技能培训和学习讲座来进行,后者则是选择高校或者国内外优秀人才走进校园,为学生讲解并指导歌剧表演中难以理解的人物特色和形象特征,让学生在充分了解歌剧角色的基础上参加歌剧表演当中,利用实践展现学生的声乐学习个性,培养兼具多项能力的优秀人才。
(五)增强学生思想觉悟
在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一般会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歌剧作品进行歌剧表演训练。我国的歌剧表演多数是以红色历史的发展历程为基础进行创作的,学生在使用声乐技巧对歌剧作品进行演唱和表演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领悟其中所蕴含的红色精神和文化内涵,感悟红色革命精神的发展历程和深刻的情感,从而提高自身思想觉悟。歌剧表演中的内容众多,学生只有充分理解歌剧作品中的文化内核,才能更好地演绎出歌剧的底蕴与内涵。特别是在中国传统民族歌剧的表演过程中,如《八一起义》,便讲述了周恩来和叶挺等人在中国革命命悬一线的紧要关头,力挽狂澜,打响武装斗争第一枪,开启领导革命新篇章的故事。这个歌剧打破了传统歌剧善于抒情和叙事的惯性思维,使用经典性叙事和多时空交织叙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演绎,通过不同时空和线索的交叉刻画了历史伟人的智慧和战略,展现了历史伟人对革命的坚定信念。那么学生在表演此类革命歌剧作品时,也应根据此种叙事结构和方法进行深刻剖析,在表演中更好地弘扬历史伟人的故事和核心内涵,内化歌剧作品中的革命精神和伟大品质,激发自身的民族信心和自豪感,从而在实践表演过程中获得自身思想觉悟和文化自信的增强。
三、歌剧表演与民族声乐教学的融合
(一)观念转变
通过歌剧表演能够增强民族声乐教学实践效果。在新时代的民族声乐教学中,为了充分展现歌剧表演的融入价值,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重点强调歌剧表演教学课程的融入,开设专门的民族声乐和歌剧表演融合课程。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教学观念和思想的转变,顺应多元文化发展趋势。选择经典的歌剧表演作品和声乐作品开展。教学引导学生在声乐演唱过程中品析作品内涵。挖掘歌剧表演中的民族声乐元素,利用歌剧表演和声乐教学的深度融合搭建以歌剧表演为基础的民族声乐教学框架,利用二者的融合完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
(二)开设专项课程
在民族声乐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强调民族歌剧表演教学的有效应用。为增强民族声乐教学整体效果,需要使用歌剧表演课程和专业理论推动两项教学内容的融合。这就需要高校开设专门的歌剧表演课程和理论课程,将传统民族声乐教学内容和课程融入其中,利用理论支持和实践教学,拓展民族声乐教学内容和教学路径。由于歌剧表演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发挥着关键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民族声乐教学的学习背景下,需要开展针对性的民族歌剧表演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歌剧表演中学习民族声乐内容和相应知识,促进两项专业艺术的融合。但结合实际来看,部分高校仅开设了歌剧表演类的课程,并没有针对民族声乐专业的学生进行分析,导致此类课程的开设和知识缺少针对性,难以提高民族声乐教学的最终效果。这就需要科学且合理地配置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歌剧表演内容、基础理论内容和选修内容等,通过针对性的歌剧表演教学,增强学生的歌剧表演能力,促进学生民族声乐水平的增强。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民族声乐是音乐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更是学生音乐技能强化的根基。歌剧表演内容的融入能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发展学生的声乐发声技巧和演唱情感,完善声乐教学体系。歌剧表演内容的融入也可以实现民族声乐教学内涵的拓展和延伸,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增强学生表演能力和艺术表现力;通过理念的转变和课程的开设,增强学生民族声乐水平和艺术表现力。
参考文献:
[1] 王雪 . 探索中国民族歌剧在地方高校声乐教学及艺术实践中的应用价值[D]. 黑龙江 :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
[2] 童锐 . 中国民族歌剧在高校声乐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以《白毛女》北风吹选段为例 [J]. 铜陵学院学报 ,2022,21(6):113-116.
[3] 史玉学。民族歌剧与民族声乐演唱教学实践的 " 互动 "——以沈阳音乐学院复排编创《星星之火》为例 [J]. 当代音乐 ,2022(5):5-8.
[4] 支慧 . 声乐教学中民族歌剧的教学实践研究——以我国民族歌剧《白毛女》为例 [J]. 艺术教育 ,2024(12):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