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项目绩效评价与预算编制联动机制构建研究
吴志鹏
安阳市市政维护发展中心
一、引言
事业单位作为提供公益服务的核心主体,其项目资金多来源于财政拨款,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与绩效评价的有效性直接关系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当前,部分事业单位存在 “预算编制凭经验、绩效评价走形式”的现象:预算编制阶段未充分参考过往项目绩效数据,导致资金投向不合理;绩效评价结果与后续预算调整脱节,“低效项目仍获资金、高效项目难扩规模” 的问题突出。随着财政预算管理精细化要求提升,构建项目绩效评价与预算编制联动机制,将绩效理念贯穿预算 “编制 —执行 — 评价 — 调整” 全流程,成为事业单位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公益服务效能的关键路径,对推动事业单位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事业单位项目绩效评价与预算编制联动的必要性
事业单位项目绩效评价与预算编制联动十分必要:从落实财政精细化管理要求来看,其能建立 “绩效 — 预算” 反馈通道,依据项目过往绩效等级确定资金额度,提升财政资金配置精准性;从解决实际痛点出发,可通过前置绩效考量、同步过程管控,打破预算与绩效脱节的壁垒,避免资金浪费与项目低效;从提升管理能力而言,能倒逼事业单位在项目全周期同步关注预算合规性与绩效达成度,规范管理流程,增强从资金投入到成果产出的全链条把控能力。
三、事业单位项目绩效评价与预算编制联动的现存问题
(一)评价结果应用不足,预算调整缺乏依据
部分事业单位的绩效评价报告仅作为 “存档材料”,未与预算编制直接挂钩:例如某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的 “社区养老服务项目” 连续两年绩效评价显示 “服务覆盖率未达 80% ”,但次年预算仍按原额度拨付;评价结果中 “项目改进建议”(如 “优化服务点位”)未被纳入预算调整方案,导致问题反复出现,绩效评价失去实际意义。
(二)流程协同缺失,时间节点错位
预算编制与绩效评价在时间与流程上缺乏衔接:事业单位预算编制通常在每年 9-12 月启动,而项目绩效评价多在次年 1-3 月完成,评价结果发布时预算草案已基本确定,无法及时融入[1];此外,预算部门与绩效评价部门沟通较少,预算编制时未收集绩效部门的项目风险提示(如 “某项目往年超支率达 15% ”),导致预算测算脱离实际。
(三)指标体系不统一,数据衔接困难
绩效评价指标与预算编制指标存在 “两张皮” 现象:绩效评价侧重 “产出与效益”(如 “服务人数”“群众满意度”),预算编制侧重 “成本与规模”(如 “人员经费”“物资采购费”),两者指标口径不一致,数据无法直接复用。例如某教育事业单位的 “校园安全培训项目”,绩效评价统计 “培训场次”,预算编制按 “人均培训费” 核算,未建立 “场次 — 费用” 对应关系,导致预算与绩效目标难以匹配。
四、事业单位项目绩效评价与预算编制联动机制的构建策略
(一)建立 “绩效分级 — 预算挂钩” 机制,强化结果应用
建立 “绩效分级 — 预算挂钩” 机制,核心在于通过科学的等级划分与严谨的结果监督,让绩效评价结果真正成为预算调整的刚性依据,彻底改变 “评价与预算两张皮” 的现象。在绩效等级设定上,需结合事业单位项目的公益属性与实施特点,将评价结果系统划分为 “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 四级,每一级别对应明确的预算调整方向:“优秀” 项目代表其在资源利用效率、公益服务成效等方面表现突出,应给予预算倾斜支持或新项目申报优先权,以激励此类项目持续优化;“合格” 项目表明其达到基本预期目标,可维持原有预算规模,保障项目稳定推进;“基本合格” 项目意味着存在一定改进空间,需通过预算缩减倒逼其查找问题、落实整改;“不合格” 项目则反映出资源配置低效或目标达成严重不足,应暂停预算拨付,待完成整改并验收通过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恢复预算[2]。同时,为确保评价结果的公平性与公信力,需建立完善的公示与申诉制度:评价结果需在单位内部公开透明展示,接受各部门与职工的监督,避免暗箱操作;当相关部门对评价结果存在异议时,应允许其提出申诉,由绩效评价部门与预算部门组成联合复核小组,通过重新核查资料、实地调研等方式核实情况,给出客观复核意见,既保障部门合法权益,也为后续预算调整提供合规、可信的依据。
(二)优化协同流程,同步时间节点
优化协同流程的关键在于打破预算编制与绩效评价在时间与部门协作上的壁垒,通过合理调整时间安排与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实现两者的无缝衔接与高效联动。在时间节点同步上,需摒弃传统 “预算先编、绩效后评” 的错位模式,重新规划全流程时间线:将项目绩效评价的启动时间提前,使其与预算编制周期形成有效重叠,确保评价工作能在预算编制关键阶段前完成,评价报告能及时提交至预算部门,为预算测算提供参考;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专门增设 “绩效数据参考环节”,要求预算部门在测算资金需求时,必须结合过往项目绩效表现,充分考量项目的实际成效与资源需求匹配度,避免仅凭经验或基数编制预算。同时,要建立跨部门协同会议制度,搭建预算部门与绩效部门的常态化沟通平台:定期召开协同会议,让预算部门及时反馈编制进度、遇到的难点及数据需求,绩效部门则同步提供项目绩效动态信息,包括项目执行中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对预算的潜在影响[3];在预算草案定稿前,召开联合评审会,组织两个部门共同审核项目绩效目标与预算额度的匹配性,从 “绩效是否合理、预算是否必要” 双重角度把关,确保预算编制既符合财政要求,又能支撑绩效目标实现。
(三)统一指标体系,打通数据壁垒
统一指标体系与打通数据壁垒需构建联动指标库并搭建信息平台,围绕 “投入 — 过程 — 产出 — 效益” 维度构建 “绩效 — 预算” 联动指标库,投入维度设 “预算执行率”“人均成本” 关联预算资金规模,产出维度设 “服务数量”“完成时效” 关联预算任务量测算,效益维度设 “群众满意度”“社会影响力” 作为预算优先级依据,如 “社区医疗服务项目” 以 “每万元预算服务人数” 为核心联动指标兼顾绩效评价与预算测算;整合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系统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数据实时互通,预算部门可查项目历史绩效数据,绩效部门可看预算执行进度,避免数据重复录入与口径差异,提升联动效率。
五、结论
构建事业单位项目绩效评价与预算编制联动机制,是破解 “预算低效”“绩效虚设” 问题的关键。通过建立 “绩效 — 预算” 挂钩规则、优化协同流程、统一指标体系,能让预算编制更具科学性,绩效评价更具实效性。未来,事业单位还需结合数字化工具(如大数据分析、智能预算系统)深化联动机制,推动财政资源向高效项目倾斜,切实提升公益服务质量,为事业单位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 王晓琼 . 卫生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研究 [J]. 现代商贸工业 ,2025,(17):161- 164.
[2] 张鑫 , 封鹏 , 项山池 . 浅析绩效评价在行政事业单位项目预算管理中的应用实践 [J]. 财讯 ,2024,(24):22- 24.
[3] 杨华 . 浅谈农业事业单位财政预算项目绩效评价 [J]. 中国产经 ,2024,(20):80-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