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就业形态下高校职业生涯指导策略优化研究
郗羽寒
宁夏理工学院 宁夏石嘴山 753000
引言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模式的变化,新兴行业和职业不断涌现,传统的就业模式正面临转型。尤其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环境,因互联网、数字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大量新兴职业,传统的职业指导方式已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如何在新就业形态下,优化高校职业生涯指导的策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职场挑战,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需求的有机结合。
1. 新就业形态下高校职业生涯指导的重要性
当今职场受技术更新和行业变化的影响,传统就业观念及就业模式不能适应学生就业市场需求。高等学校负责培养符合现代职场要求的劳动者,这一要求的背后隐藏着难以完成的挑战 [1]。因此高校职业生涯指导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市场,更需要激发学生面对未知的职业领域研究愿望,推动学生在动态的发展中成长。
2. 高校职业生涯指导面临的挑战
2.1 就业市场需求与高校教育匹配度不足
现今大部分高校的教育内容还是以传统行业为主,未能考虑到新兴行业的兴起。而由此造成的后果就是学生面对市场竞争突变时无所适从,缺乏面对未来的就业能力。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没能跟上就业市场的前沿需求,导致学生毕业后的岗位技能不能满足市场的现状,引发学生的就业问题。这直接导致了高校的就业质量不高,而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也有着迷茫与焦虑的心理 [2]。因此,高校应该根据行业发展状况做出课程设置上的合理调整,培养学生适应市场突变的才能,而不是要求学生学以致用。
2.2 学生对新兴职业的认知与接受度低
虽然新的岗位越来越多,但大多数学生对这些新的岗位知之甚少,甚至有些怀疑。这是因为许多学生沿袭以往的传统职业路线以及对学生所涉猎的新兴职业的谨慎和怀疑心理所致。同时,他们不熟悉岗位导致自己的职业方向选择很盲目。如此,各种模仿、趋利的路径限制了他们职业发展的发挥 [3]。这就需要高校职业生涯工作的衔接,去打破学生们这种对未知的恐惧,看到新兴职业所带来的无限希望。
3. 新就业形态下高校职业生涯指导策略
3.1 强化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实践活动的结合
职业规划课程不仅仅是为了学生能够找份好工作,在职业生涯规划课上实现的目标,更是学生能够积极实现个人发展的灯塔和引导。高校要从根本上重视职业生涯规划课的作用,与企业实际工作场景相结合,不能只是纸上谈兵的理论,没有进行实践地接触,一个人的职业规划其实应该是理论与实践双剑合璧。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创新,邀请行业的专家、讲座、社会企业实地参观、模拟面试、职场小剧场等形式帮助学生将自身锻炼的课堂,让学生在实践里更直观地理解职业目标和市场要求的匹配度,让学生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的优劣势,调整职业方向 [4]。这就需要高校能够将各企业、各社会组织、行业协会保持长期的良好合作关系,创建多元化跨行业领域的实战平台,让学生成为职场中的一分子“边做边学”,试错中前行,在不断的错位中做好定位。以此形成以职业规划课堂为着力点,在实践的应用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灌输机器,而是能够主动应用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找到自己的职业之舟。
3.2 加强校企合作,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单纯的实习,仅仅作为校企合作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不全面,是达不到对人才职业适应培养的深度的。高校应与企业建立更深的合作模式,包括与企业共建课程项目,定向培养,与企业开展实际的项目合作。高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实时获取企业的前沿信息,并通过企业反向反馈的教学方向,使学生在校期间即可熟练职场中所需的新技术 [5];与此同时,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从最初入校起,便有了正确的职业方向,不仅了解岗位工作,还可以提前体验到如何在职场中寻找到自我的角色和位置,提升职业素质和适应性,企业的评价也可以将错误反馈给高校,使教学内容得到完善。
3.3 提升高校职业指导服务的个性化与精准度
每一个学生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兴趣、能力以及不同职业理想,决定了高校对他们的职业指导服务不能搞“一刀切”。需要高校从学生个性化、精准化出发,做到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兴趣、性格、能力等方面全方位的测评,从而为学生做出个性化的、具有针对性的职业发展具体指导,而不是简单地采用统分模式。这就要求高校职业指导员的专业化水平以及准确观察意识,能够在就业局势愈发多元化的环境中带领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6]。除了高校经常对学生展开的一对一定期职业咨询指导服务之外,还需要高校充分利用大数据、职业测评工具等进行深入的科学数据研判,并有针对性地指出不同学生不同的职业倾向和优势,由此做出适合学生的科学建议。个性化、精准化的职业指导有助于学生更好了解自己,使其在更广阔的就业市场上找到更合适自己的位置,在走向职场生涯后找到自己最本质的所在。
结束语
文中提出的改善对策,即高校在职业生涯指导过程中,加强课程教育、校企联动与个性化服务,不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竞争性,还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实现更好的就业。希望文中提出的对策能够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实践水平的提升提供一定指导。
参考文献
[1] 吴巧慧 , 谢瑞佳 . 数字经济视域下新就业形态对青年学生职业选择影响因素研究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5(3):35-44.
[2] 杨思斌 .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业伤害保障制度研究——从地方自行试点到国家统一试点的探索 [J]. 学术前沿 ,2023(16):36-49.
[3] 胡鹏 . 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业伤害的互助保障——以上海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互助保障计划为切入点[J]. 上海保险,2023(1):16-20.
[4] 晋子煜 .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业培训权实现路径研究 [J]. 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2024(7):42-43.
[5] 刘淏煜 , 刘巍巍 . 职业伤害保障为新就业形态 " 撑伞 "[J]. 瞭望 ,2024(23):54-56.
[6] 罗浩嘉 .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业伤害保障制度构建探析 [J].警戒线 ,2023: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