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评一致性研究
卞雪纯
昆山市裕元实验学校
前言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课程设计应始终围绕学习目标,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为核心导向。教师需基于学情,通过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批判、联结与创造,推动教学与学习围绕目标深度对接。同时,应依托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对过程与结果开展持续性评价,及时调整、弥补不足,保障课堂质效。这一机制要求教师精准定位目标,整合策略以激发学生积极性和思维参与,并在评价中突出学生主体性,融入师生、生生互评,注重对艺术思维与文化理解的深度考察,构建支持反思与认知成长的评价体系。
一、理论基础与必要性:教学评一致性何以促进深度学习
在传统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通常侧重对学生绘画技法、作品赏析能力与美术工具运用技能的培养,而疏于关注学生的内在心理与兴趣取向。此种将“教学目标”直接视同““学习目标””的做法,易使评价标准趋于单一,削弱评价的客观性与说服力,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想象力和学习主动性。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推行教学评一致性至关重要。美术学习具有强烈的实践性、情感性和个性化特点,传统结果性评价难以全面、公正地衡量学生的进步与创造力。部分教师虽已开始重视对美术核心素养内涵的理解,并初步开展学情分析,但整体课程效能并未实现显著提升。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教学目标缺乏系统分层与科学设定;学习目标未能充分结合学生既有的美术基础与兴趣特征;未能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态度变化、技能发展及审美素养形成全过程、多维度的有效监测。正因如此,教学评价难以基于系统的数据支持全面反映学生发展情况,从而无法帮助学生清晰识别自身现状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距。
小学美术核心素养涵盖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态度、创新能力与文化理解五个维度,在此背景下,亟须一种能够实现师生协同、促进双向互动的机制。教学评一致性通过过程性评价、多元评价主体和多样化评价方式 [2],能够更精准地捕捉学生的思维过程、情感体验和创意表现,为其深度学习提供适时支架,推动教学活动系统指向核心素养的落实。以《箱板上的新发现》为例,学生通过镂刻、撕剪、画、印等方法了解新材料、新工具和新的创作手段,并在过程里看到不同的线条、色彩,感受点、线、面和瓦楞纸凹凸不同的肌理效果,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培养。直到六年级,美术课程中仍具有多素质培养目标,所以必须要建立“目标—教学—评价—反馈—调整”良性循环的教学评一体化模式,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目标、学习目标、评价目标的协同性,真正地落实美育[1],也为深度学习提供持续动力。
二、模式构建:促进深度学习的小学美术教学评一致性实践路径
1. 目标设计:基于核心素养,确立可评可测的深度学习目标
目标是起点和归宿。教师需整合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态度、创新能力和文化理解五大核心素养,制定涵盖认知、技能、情感维度的立体化目标。目标表述应具体、清晰,使用“解释”、“分析”、“设计”、“评价”、“创作”等可观察、可测量的动词。例如,替代“了解民间美术”,可表述为“能识别并描述三种本地民间美术品的造型与色彩特点(图像识读),并运用其至少一种元素创作一件小作品(美术表现、创新能力),并口头表达对其文化内涵的理解(文化理解)”。
2. 活动设计:创设问题情境,搭建深度学习的脚手架
学习活动是承栽目标的载体。设计应遵循“学主教从”原则,围绕驱动性问题,创设真实或拟真的艺术实践情境(如“为班级设计艺术角”、“策划一个微型画展”)。活动序列应具有递进性和挑战性,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探究、构思、创作、展示与反思的完整艺术实践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当引导者与促进者,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推动思维走向深入。
3. 评价设计:嵌入教学过程,设计多元持续的深度评价量规评价是检视目标达成的尺度。必须将评价前置,与教学目标紧密匹配,并嵌入式地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综合运用提问、观察、学习单、作品构思草图、创作过程记录、最终作品、自评互评表等多种方式。
三、实践案例与效果分析——以人美版四年级下册《有人脸的器物》为例
1. 教学主题与深度学习目标分析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深度学习目标设定为:
图像识读与文化理解: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有人脸的器物艺术,能分析其造型、纹饰特点及其文化寓意。
美术表现与创新能力:运用搓、捏、揉、压、刻等泥塑技法,创作一件融入人脸特征的器物,体现一定创意。
审美态度与表达:乐于欣赏同伴作品,并能从造型、创意、技艺等方面进行初步的评价与交流。
2. 教学评一致性流程设计与实施
目标呈现与情境导入:教师以“穿越时空的器物之旅”创设情境,出示目标,并明确评价标准。
探究学习与嵌入评价:
评价点 1:在欣赏环节后,通过“学习单”提问(如“这件器物的人脸表情说明了什么?”),评价学生对文化内涵的理解。
评价点2:在技法练习阶段,通过观察和个别指导,评价学生对搓、捏、揉、压、刻等基本技法的掌握情况。
评价点 3:在学生创作过程中,通过巡回指导、提问,关注其创意构思和问题解决过程。
展示分享与多元评价:举办“小小器物展”,学生展示并介绍自己的作品。运用师生共评、生生互评结合预设的评价量规,从“造型美观”、“创意独特”、“技术运用”、“文化体现”等方面进行评议。
3. 学生学习成果分析及深度学习效果验证通过课堂观察、学生作品及评价反馈可见:
成果 1:学生创作出了多样化的器物作品,不少作品能较好地融合人脸特征与器物造型,体现了创意构思。
成果 2:在欣赏和评述环节,学生能更有依据地分析作品,表达自己的见解,展现了初步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判断力。
成果 3:过程性评价的记录显示,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参与并完成各项任务,学习兴趣浓厚。
4. 教学反思与改进建议
本次实践通过教学评一体化的设计,有效促进了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深度参与和思维发展。但仍需注意:其一,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仍需加强,可借助技术手段实现更精细的学情分析与个性化指导。其二,评价量规的设计可进一步与学生共同商讨制定,以增强其理解性和操作性。
结语
本文围绕“教学评一致性”模式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重点探讨了其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教学评一致性不仅是一种教学技术,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革新。它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成为学习目标的设计者、深度思维的激发者与评价反馈的引导者;同时也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意义建构者和自我监控的学习主体。这一转变对提升小学美术教学质量、落实美育育人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林丹丹 . 浅谈关于小学美术教学评一致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课程教育研究 , 2018(51):215.
[2] 陈雪晖 . 基于行动研究的小学美术教学评一致性学历案应用设计——以《做一道拿手“菜”》为例[J].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