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赋能,精准教学

作者

葛强

苏州高新区文星小学校 215011

引言

在新课标教学背景下,各阶段教学都要求学生培育核心素养,教师要通过适宜的教学方式逐渐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此为学生今后的长期发展打下应有基础 [1]。与此同时,由于信息技术逐渐被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以 AI 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此,如何发挥 AI 人工智能技术在小学学科教学中的作用便成为必须讨论的议题。对此,教师应当深入加强学习,有效掌握AI 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方法后,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从而更好地发挥 AI 人工智能技术的作用激活课堂的“活力”,最终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好、学扎实,并愿意主动学习数学。

一、将AI 技术引入小学数学个性化教学的价值

将 AI 技术引入小学数学个性化教学,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不仅对教师当前的教学会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更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教师通过将 AI 技术开展小学数学的个性化教学,能够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让学生能够在丰富的课堂情境中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果。与传统教学不同,将 AI 技术引入小学数学个性化教学,学生可以随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师生、生生的互动和交流,学生还可以与 AI 人工智能进行互动,并在 AI 技术的展示下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最终学生深度参与到课堂中的兴趣会被激发,从而为其学习数学打下兴趣基础;另一方面,将 AI 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知识可以被更为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而教师也可以利用 AI 为学生搜集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该类资源的熏陶中突破地域限制,以此得到更好的学习,为其数学学习效果的提升做好工具准备 [2]。

二、当前AI 技术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的困境

如前所言,AI 技术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具有重要价值。然而,从当前的教学现状来看,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 AI 技术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仍然存在问题。一来,教师本身对AI 技术的运用并不熟练,更缺乏充分发挥 AI 技术优势来提升小学数学教学具象性和思维培养的需求,导致其在运用 AI 技术开展教学时过于形式化,技术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3]。

二来,部分教师在运用 AI 技术开展教学时,会出现过度依赖技术的情况,如教师在运用 AI 技术开展教学时,其会过度依赖 AI 的学情分析报告,却忽视对学生面对面的观察和沟通,这反而会失去 AI 该有的效果。总体而言,当前AI 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并不突出,需要教师深入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后将AI 技术充分运用到其中。

三、AI 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个性化教学的基本原则

AI 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个性化教学的推进并非随意的,而是需要遵循运用的基本原则。具体而言,教师在利用 AI 技术开展教学时,首先应当以学生为中心,通过逐渐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之中后,适度运用AI 技术精准施策,有序开展教学[4]。

(一)以学生为中心原则

不论是哪个阶段、哪个学科的教学,课堂都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推进的,仅仅依靠教师的“一言堂”显然很难达到应有的教学目标,完全将课堂交给学生也会导致课堂难以有序进行。是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防止过度掌控课堂,让学生只能在教师的指导而非引导下深度参与到课堂中。相反,教师应当始终保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中心,通过充分发挥AI 技术的作用让学生在一个轻松的、有趣的氛围中展开学习。如此,学生可以与教师平等交流互动的同时,也会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进行生生之间的互动,最终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适度性运用的原则

诚然,AI 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不仅可以提升教师教学的效果,还可以让学生在适宜的环境中提高学习的质量,并得到全面的发展,从而达到小学数学开展个性化教学应有的目标。但是,在运用 AI 技术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许要把握好运用的“度”,不能过度依赖 AI 技术,将自身的教学完全交给 AI。因为AI 技术本身是固定化的运行程序,其不能完全感知到数学课堂应有的秩序以及可以灵活转变的策略,如果教师过度依赖 AI 技术,会丧失 AI技术引入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初心和本质,最终失去应有的价值。

(三)精准施策教学原则

“个性化教学”强调的是教师需要深入把握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及知识掌握的基础、兴趣等后再展开教学,如果教师不能提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即便其将 AI 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也很难产生应有的效果。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把握学生的情况,并有效掌握 AI 技术的运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后,再根据实际情况精准施策,为不同学生制定独特的教学方案,让其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序开展学习,并最终取得应有的学习效果[5]。

四、AI 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个性化教学策略

在遵循基本原则之基础上,教师要做好教学的准备,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有效串联起来,并发挥 AI 的作用,在课前引导学生做好预习准备,在课中引导学生进行互动,在课后则利用 AI 设计好课后的复盘作业,让学生始终保持在良好的学习状态中,实现教学质量提升的目的。

(一)课前诊断,引导分层预习

课前预习是学生初步了解教学内容的重要手段,能够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了解到哪些内容对于其自身而言是比较困难的,需要加强和教师的互动,哪些内容在课堂上可以适度放松不用紧跟教师讲解的,从而更好地把握好学习的进度,并有效跟上教师的节奏。所以,在利用 AI技术开展小学数学个性化教学时,教师应当充分发挥 AI 技术可以超时空进行教学的优势,让学生在AI 技术的帮助下做好预习阶段的学习。

比如,在开展“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这一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豆包、deepseek 等 AI 系统向学生推送诊断性练习,具体包含 10 道阶梯性练习题,如从“12x13”到“305x7”的训练。在此过程中,学生回答完毕问题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回答的情况收集起来并将数据表格发送给豆包,让豆包实时分析学生的答题数据,并最终生成“三维学情标签”。然后,教师根据该标签对学生进行评估,构建起“知识漏洞-思维特点-速度等级”的诊断体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标签的情况为学生推送分层预习内容,具体包括:“基础薄弱学生”推送乘法口诀动画 + 数位分解图,引导其用“20×4=80、5×4=20,80+20=100”来理解 “25×4”;而对于“进阶生”则可以推送“多解法挑战题,并附“预习疑问收集框”,如此,通过 AI 汇总高频问题供教师课上重点讲解,实现教师想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二)课中教学,实现多向互动

课堂的推动是需要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来推动的,仅仅依靠教师自身或者完全将课堂让给学生,都很难实现课堂的有序进行,尤其是在 AI 技术运用到小学数学的个性化教学中时,教师更要利用好其优势引导学生主动地与教师、与同伴进行沟通交流,从而激活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得到真正地培养。

比如,教师在讲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 AI 互动白板开展教学,引导学生用触屏笔在平板上提交解题过程,AI 即时标注学生的典型错误并推送动态支架:对于做题卡壳的学生弹出“分布提示框”,对于快速完成的学生可以推送“变式追问”。以此,通过 AI 教师可以随时掌握讲解的节奏,对学生存在的集中性困惑点组织小组讨论,并利用AI 推送相关教具图片,逐渐开展教学。

(三)课后追踪,进行个性补救

小学数学教学并不是一时的,更不是仅仅集中在课前的预习和课堂教学,而是需要从课前贯穿到课后三个阶段,让学生在每个阶段都能得到应有的引导和学习的全过程。教学实践中,为了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将 AI 技术引入到小学数学的个性化教学时,在完成课前和课中的教学后,还要将其贯穿到课后,实现个性化的补救。

例如,在完成“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后,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豆包或者 deepseek 来自动整理学生作业中的错题,并且按照“错误类型+ 出现频率”的方式来进行分类,并为学生生成个人的错题本。如其可以对 23x5=105 这类的错误利用豆包为学生推送动画复盘:用红色箭头标记 3x5=15 的进位是 1 “并为学生附带上 3 道同类矫正题。又如对于 102x3=36 这类漏乘中间 0 的错误,教师可以利用豆包推送对比练习组,并设置闯关验证的任务。”如此,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复盘,并让知识点得到验证,最终实现学习应有的目的。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个性化教学对于学生整体和个体的发展都是极为重要的,其价值不仅仅在于学生数学成绩的提升和数学学科素养的培育,而是会对学生今后的成长打下深厚基础。在此过程中,AI 技术在小学数学个性化教学中的应用,能够让教师的教学更加趣味化、多元化,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我运用 AI 的能力,从而发挥 AI 的作用有效提高小学数学个性化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杜芬芬 . 新时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融合发展研究 [J].黑龙江科学 ,2025,16(13):135- 137.

[2] 颜方芳 . 智慧课堂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个性化教学研究[J]. 安徽教育科研 ,2025,(19):74- 76.

[3] 疏玉娇 . 基于智能教学平台的小学数学个性化学习路径优化研究 [J]. 安徽教育科研 ,2025,(19):77- 79.

[4] 沈亚敏 . 构建小学数学“ AI+ 教师” 双师协同教学课堂 [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5,(06):87- 88.

[5]林碧.“ 教- 学- 评” 一体化:赋予儿童数学个性化学习的力量[J].教育与装备研究 ,2025,41(06):37-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