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 三新” 背景下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美术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作者

徐悦华

四川省什邡中学 四川省什邡市 618400

引言

传统高中美术课堂面临学科壁垒与学生参与度低的困境。从教学层面看,单一学科视角使得教学内容呈现碎片化特征,缺乏系统性整合。从学生角度而言,由于难以在美术课堂中寻得共鸣,学习兴趣难以激发。许多高中生认为“美术课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这种认知导致学生在美术课堂上的学习效果不佳。当下,在“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后文简称为“三新”)改革推动下,跨学科教学作为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模式,通过构建“知识网络”,为破解传统美术课堂面临的上述难题提供了有效路径。

一、实践研究背景

在教育改革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高中美术教育处于变革发展的阶段,其实践研究具有明确的现实需求与政策依据。高中美术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技能传授,而是要适应时代发展,培养具有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1 国家政策引领:素养导向的课标要求

在“三新”(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背景下,高中美术教育正经历从“技能本位”向“素养本位”的深度转型。2017 年版《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的出台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明确提出“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五大核心素养。该课标要求美术课程超越单纯的技法训练,转向对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培养,促使教育者重新审视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2 教材编写支撑:主题单元重构内容

新教材采用主题单元形式重构内容体系,打破了传统学科界限,将文学、历史、音乐等学科内容有机融入美术教材。以人美版高中美术教材《美术鉴赏》第四单元“无声之韵——建筑艺术”为例,该单元以“中国古典园林”为载体,串联起建筑、诗词、绘画等多领域知识。在介绍中国古典园林时,不仅详细讲解园林的布局、构造、建筑风格等美术知识,还引入与之相关的诗词,让学生从文学的角度感受园林所蕴含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从不同艺术形式中领略中国古典园林的独特魅力。这种主题单元的编排方式,为跨学科教学提供了具体的文本依据,有助于拓展美术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打破学科壁垒,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理解和分析美术作品,提高综合素养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3 新高考倒逼:情境化试题的推动

新高考通过设置情境化试题与开放性任务,对传统教学方式形成倒逼,促使教学方式发生深刻变革。例如,2022 年普通高考语文作文试题全国甲卷引用《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情节分析园林题词。这道题目看似是语文作文题,实则与美术知识紧密相关。学生要写好这篇作文,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语文写作功底,更需调动文学、历史背景知识进行综合分析。从文学角度,要理解《红楼梦》中人物的性格、情节的发展以及题词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从历史角度,要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园林建筑的发展状况等;而从美术角度,要分析园林的布局、景观设计以及题词与园林整体风格的协调性。此类题目凸显了跨学科能力在考试评价中的重要性,它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孤立地掌握某一学科知识,而要具备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促使高中美术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将美术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有机结合,以适应新高考的要求。

二、融合实践:跨学科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

1 课程目标设定

了解并掌握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发展历程,造园理念与意境营造手法,以历史脉络从先秦苑囿到明清私家园林与经典案例为基础,结合《红楼梦》大观园“题额点景”等文学手法,例如“怡红院”“潇湘馆”的命名与场景呼应人物特质,解析园林中的诗文意象,引导学生理解叠山理水、空间分割等造园技艺,学习如何通过文学语言赋予景观以文化意蕴,进而掌握中国古典园林“以园言志、以景传情”的艺术精髓。

2 课程跨学科设计

2.1 美术与语文的融合点:诗画互文中的园林意境营造

以“文字绘景·园林传情”为核心,通过解析诗词题匾的文学语言与园林实景的视觉关联,引导学生理解文人如何以文字为媒介将情感投射于空间。例如,拙政园“远香堂”之名取自周敦颐《爱莲说》中“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游人驻足堂前,既可观满池荷香,又能通过题额文字联想到园林主人以莲自喻的高洁志趣;再如,《红楼梦》潇湘馆“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竹景描写,既通过竹的凤尾形态与龙吟声韵构建听觉与视觉的双重体验,又以竹的坚韧、孤高象征意义暗喻人物品格。

进一步设计“文学场景可视化”实践:学生以《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为蓝本,将文本中“曲径通幽”“沁芳”等题咏转化为园林平面图或立体模型,分析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如何指导空间路径设计,体会文学语言对园林造景的“隐形规划”作用。

2.2 美术与历史的融合点:园林形态中的时代精神映射

通过对比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审美差异,揭示园林风格背后的阶级文化与历史变迁。例如,颐和园以“移山缩水”的宏大叙事展现皇权对自然的征服,而拙政园则通过“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精巧布局,体现文人“隐于市”的哲学追求;从商周“囿”的狩猎功能到明清私家园林的“游赏寄情”,课程梳理中国古典园林的三大历史阶段:秦汉以“一池三山”象征仙境的萌芽期、魏晋至唐宋“诗画入园”的文人化发展期、明清“壶中天地”的成熟期,重点分析每个阶段的社会背景如何塑造园林的形态特征。

3 课程实施

3.1 情境引入:从什邡竹溪公园到“园”字的文化溯源

教师以什邡竹溪公园的实景照片与动态视频开启课堂,引导学生观察园林中的植物配置、建筑形制、水体形态、山石叠置等景观要素,抛出核心问题:“包含植物、建筑、水体、山石的空间就是园林吗?中国古典园林独特之处在哪里?通过对比现代公园与古典园林的差异,激发学生对“园林本质”的探究兴趣。

3.2 历史梳理:商周“囿”到明清“园”的演变脉络

教师以“园林是否等于景观要素的堆砌?”为悬念,引导学生穿越时空:从商周时期供帝王狩猎的“囿”,例如:周文王灵囿、秦汉“一池三山”的仙境象征,到魏晋南北朝文人“隐逸入园”的私家化萌芽,再到唐宋“诗画一体”的意境升华,例如:辋川别业、明清“壶中天地”的成熟体系。通过时间轴动态图示与关键文献,揭示中国古典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理念如何随历史变迁逐步成型,并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时代的园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文化需求?”

3.3 分类对比:皇家园林的“雄浑”与私家园林的“雅致”

通过对比展示皇家园林颐和园昆明湖的开阔水域、佛香阁的宏大体量与私家园林拙政园“与谁同坐轩”的婉约曲廊、网师园“殿春簃”的精巧尺度的实景照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两类园林在空间布局、色彩运用、符号象征上的差异。随后引入“四大皇家园林”颐和园、圆明园、华清宫、避暑山庄与“四大私家园林”拙政园、沧浪亭、留园、狮子林的典型案例,结合历史背景中皇家园林的“宣教功能”与私家园林的“文人寄托”,总结皇家园林“以大观小”的雄浑气魄与私家园林“以小见大”的雅致意趣。

3.4 意境营造

造景手法解析:从“障景”到“借景”的视觉叙事。

“中国古典园林为何能营造‘移步换景’的意境?”为切入点,以留园为例解析障景、拙政园“枇杷园”月洞门框取园中景致,形成“画中画”效果解析框景、颐和园远借西山云霞、拙政园远借北寺塔解析借景的造景逻辑。通过互动实验:“若教室为园林,如何借窗外树影、风声、书香造景?”引导学生理解借景的多元维度。

诗文题词:园林的“精神密码”。

教师展示两段《红楼梦》园林描写片段,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并想象场景,分析其中运用的造景手法。随后引用贾政“无字标题,也觉寥落无趣”的言论,引导学生思考:“园林中的牌匾、楹联如何成为主人心境的投射?”通过对比拙政园“远香堂”与留园“五峰仙馆”的题词,揭示园林如何通过文字符号构建“可居可游”的精神空间。最终升华主题:“中国古典园林不仅是视觉之美,更是文人将人生观、价值观物化为空间的艺术,每一处景致都是心灵的独白。”中国古典园林是每个人心中的自己的园林,是自己心中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反思与展望

1 突破学科边界,激活美术教学的多维价值

传统美术课常聚焦技法训练,而跨学科融合使学生能从历史脉络、文学意象中理解园林绘画的深层内涵。例如本课通过美术、语文、历史三科的融合,学生不仅掌握了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技法,还能结合《红楼梦》的文学叙事解读园林空间的文化隐喻。既强化了园林课程的文学审美维度,又赋予其历史思辨价值。学生通过对比皇家园林的规整布局与私家园林的曲径通幽,结合书中贾政“无字标题,也觉寥落无趣”的言论,认识到园林题词对空间精神性的塑造作用。课后访谈显示,多数学生表示能主动从诗词典故中寻找园林设计的依据,表明跨学科设计有效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探究兴趣。

2 实施难度与学科平衡的挑战

跨学科教学要求教师具备多领域知识储备,例如在讲解园林框景时,需同时精通美术构图原理、诗词格律与建筑空间理论。对基础较弱的学生而言,同时处理美术技法、文学分析、历史背景等多重信息可能导致理解困难。传统美术课以技法熟练度为核心评价维度,而跨学科课程需兼顾文化阐释力、跨学科协作能力等软性指标,如何制定科学、可操作的评价体系仍需探索。

参考文献

[1] 王俊又 . 以“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为主题的初中美术跨学科课程开发与实践 [D]. 陕西师范大学 ,2019.

[2] 李文清 . 普通高中美术现代媒体艺术课程单元教学研究 [D]. 山东师范大学 ,2020.

[3] 徐欣叶. 中国古典园林中雨景的意境营造[J]. 艺术研究,2023.

[4] 曹雪芹 . 红楼梦 [M]. 北京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2008.

[5] 彭一刚.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

[

作者简介] 徐悦华,出生年份:1996 年3 月;性别:女;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中学二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