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材料的艺术新生:汝城香火龙的制作工艺与审美价值研究
匡蕊蕊
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22 级产品设计一班
一、 道法自然:乡土材料的选取与智慧
汝城香火龙的制作,遵循着“就地取材”的朴素原则,其选材本身就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的体现。竹、稻草、龙香这三大主材,并非昂贵的珍稀之物,而是源自当地山川田野的馈赠。这种选择,不仅是出于经济性的考量,更深藏着文化与哲学的意涵。
(一)龙之筋骨——柔韧的竹
竹,是构建香火龙形态的根本骨架。在中华文化中,竹被赋予了谦逊、有节、坚韧不拔的君子品格。在汝城香火龙的制作中,工匠们巧妙地利用了竹的物理特性。首先是其卓越的柔韧性。香火龙动辄数十米甚至上百米,其舞动时需要做出翻腾、盘旋、游弋等复杂姿态,这就要求龙的骨架必须能够承受大幅度的弯曲而不折断。竹片经过火烤或浸泡处理后,可以被弯曲成各种流畅的弧度,完美地塑造出龙头、龙身乃至龙尾的复杂曲线,为龙的“生动”形态打下了基础。
其次是其轻盈而坚固的特性。一条完整的香火龙重量不菲,若骨架过于沉重,则对舞龙者的体力是巨大的考验,也限制了动作的灵活性。竹材中空的结构使其在保证足够强度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轻了自重。这使得舞龙者能够以更小的力气,驱动巨龙做出更为矫健、灵动的姿态。从龙头、龙角、龙嘴的精细塑造,到龙身一节节的环状骨架,皆由粗细不一的竹片和竹篾,凭借细铁丝的捆扎连接而成。这是一种典型的民间榫卯思想的延伸,以柔克刚,以简驭繁,用最基础的材料和连接方式,构建出稳定而富有生命感的立体结构。
(二)龙之血肉——坚韧的稻草
如果说竹是龙的筋骨,那么稻草便是其丰满的血肉。稻草,是农耕文明最普遍的副产品,它与土地、收获、时节紧密相连。用稻草来塑造龙身,本身就带有一种强烈的象征意义:这条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龙,其身体本就源自丰收的土地。
制作龙身的稻草,选用干燥、坚韧、色泽金黄的优质晚稻秆。工匠们将其扎成直径约 4 至 10 厘米、被称为“赵公鞭”的草绳。这一过程看似简单,实则考验着制作者的力道与经验。草绳需要扎得紧实匀称,既要保证其在舞动中不会松散,又要保持一定的弹性。“赵公鞭”一根根排列连接,构成了龙的主体躯干。稻草的天然质感赋予了香火龙一种粗粝、朴拙、充满生命力的肌理。与现代工业材料的光滑、冰冷不同,稻草的表面有着自然的纹理和温润的触感,即使在静态展示时,也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源自大地的温暖与力量。在后续的燃烧过程中,稻草也会散发出独特的谷物焦香,与龙香的香气混合,构成了独特的嗅觉记忆。
(三)龙之神采——特制的龙香
龙香,是汝城香火龙的点睛之笔,是其从“物”升华为“神”的关键介质。它并非普通的佛香,而是由当地的棕叶、向日葵杆等材料,辅以香料,手工特制的。这种龙香长约 60 厘米,其最大的特点是燃烧时间长且火光稳定。一场完整的舞龙表演通常持续较长时间,普通的香火难以支撑。特制的龙香能保证在整个舞动过程中,龙身始终保持着璀璨的光芒,不会因香火熄灭而“断气”。
从视觉上看,数以万计的龙香密集地插在龙身上,形成了一个由“点”构成的像素化表面。在未点燃时,它如同龙的鳞甲,整齐排列,富有韵律感。而一旦点燃,这些静止的“点”就变成了跳跃的“火”,赋予了龙以生命的光辉与神采。“香火”二字,在中国文化中意涵深远,它代表着祭祀的虔诚、家族的延续和精神的传承。将“香火”作为龙的鳞片,使得这条龙不仅仅是一个表演道具,更是一个承载着集体愿望、与神明沟通的灵性媒介。其浓郁的香气在夜空中弥漫,构建了一个庄严而神秘的仪式场域,将观众从世俗世界瞬间拉入一个充满敬畏与想象的审美空间。
二、匠心独运:制作工艺的精湛技艺
汝城香火龙的诞生,是一场凝聚了社区智慧与个人技艺的集体创作。其制作过程无需精密的图纸和现代化的设备,完全依赖于工匠们的心手相应、代代相传的经验与默契。这个过程,是“工匠精神”最生动的体现。
(一)塑骨:从平面到立体的造型艺术
扎制骨架是香火龙制作的第一步,也是最具技术含量的一步。核心在于龙头。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脑中早已存有一条完整的龙的形象。他手持竹篾,时而用膝盖顶住,时而用双脚配合,凭借一双巧手将其弯曲成预想的弧度。龙角的高低、龙嘴的开合、龙眼的尺寸,都在一次次的弯折与比量中被精准地确定下来。
这个过程,是一种典型的减法与加法的结合。师傅需要将整根竹子剖成粗细均匀的竹片和竹篾(减法),再用细铁丝将这些线性的材料重新组合、捆扎,构建出富有体积感和肌肉感的龙头形态(加法)。龙的威严与气势,正是在这无数次的捆扎与调整中逐渐浮现。龙须的飘逸、龙齿的锋利、龙鼻的饱满,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工匠对“龙”这一文化图腾的深刻理解和艺术再现。可以说,龙头骨架的扎制,就是一场不打草稿的民间雕塑创作,其过程充满了即兴与创造的魅力。
(二)丰肌:稻草编织的肌理与生命
龙身制作,则是一项考验耐心与协作的浩大工程。将预先扎好的“赵公鞭”紧密地排列在龙骨上,是赋予龙血肉之躯的关键。这一过程需要多人协作,有人负责传递草绳,有人负责捆扎固定。捆扎的力度与间距必须保持一致,才能保证龙身粗细均匀,线条流畅。
这个过程充满了重复性的劳动,但正是在这种重复中,体现出一种朴素的秩序美。一根根草绳的排列,形成了富有节奏感的肌理,如同土地的犁痕,充满了韵律。龙脊、龙爪、龙鳞等部位的安装,则是在主体上增加细节,使龙的形象更为丰满和逼真。整个过程耗时良久,往往需要全村的青壮年共同参与。这不仅是一项工艺活动,更是一次社区凝聚力的建设过程。大家在共同的劳动中交流情感,分享喜悦,为即将到来的节日庆典注入了集体的期盼与力量。
(三)点睛:插香工艺的秩序与韵律
插香,是制作流程的最后一步,也是最具仪式感的一步。待龙的骨架与肉身全部完成,这条蓄势待发的巨龙便被请出,准备接受“万香加身”。数万支龙香,按照2-3 厘米的间距,一支支被精准地插入稻草龙身之中。这是一项极其考验眼力与耐心的工作。
插香的过程,犹如刺绣,每一“针”(支香)都不能错位。工匠们需要保证香的插入深度一致,角度统一,才能形成整齐划一的“龙鳞”效果。从龙头到龙尾,数万个点汇集成面,覆盖了整个龙身。这种极致的重复与精确,本身就构成了一种令人敬畏的视觉景观。它体现了制作者的虔诚与专注,仿佛每一次插入,都是一次祈祷的确认。当最后一支香被插入,整条香火龙便完成了其物质形态的塑造,从一件工艺品,升格为一件等待被点燃的、充满神圣能量的祭器。
三、火舞夜空:表演美学的生成与呈现
汝城香火龙的最终价值,在夜间的舞动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由乡土材料和精湛工艺共同孕育的这条龙,在火与力的催化下,生成了独一无二的、多感官的表演美学。(一)静态之美:蓄势待发的生命体
在被点燃之前,静置于场地的香火龙本身就是一件极具审美价值的大型民间雕塑。其造型威武雄壮,线条流畅有力。稻草的黄色与竹骨的原色构成了质朴温暖的基调,而遍布全身的深色龙香则为其增添了沉静而神秘的气质。观众可以近距离地欣赏其丰富的细节:龙头复杂的结构、稻草捆扎的肌理、龙香排列的韵律。它如同一头蛰伏的巨兽,充满了原始的、野性的力量感,浑身散发着一种“蓄势待发”的动态张力,引人无限遐想。
(二)动态之美:光影流动的生命之舞
当夜幕四合,司仪一声令下,数万支龙香被同时点燃。瞬间,静态的巨龙“活”了过来。这是一种光影的艺术,一种动态的视觉奇观。
点的艺术:与其他灯光龙不同,香火龙的光源并非连续的线或面,而是由数万个独立的、闪烁的火点构成。这些火点在舞动中,拉出一条条短暂的红色光轨,随即又回归为跳动的光点。这种“点彩画”式的视觉效果,使得龙身看起来并非一个实体,而是一个由星火汇聚成的、半透明的、流动的能量体。它如同一条来自银河的星辰之龙,充满了梦幻与诗意。
烟的艺术:燃烧的龙香与稻草,产生了大量的烟雾。这烟雾在夜色与火光的映衬下,并非污染,而是一种重要的美学元素。它缭绕在龙的周围,为其笼罩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使得龙的身影时隐时现,更增添了其神话色彩与缥缈之感。烟雾柔化了火光的锐利,创造出一种朦胧、深邃的意境,这正是东方传统水墨画中“气韵生动”的活态再现。
多感官的沉浸:香火龙的表演美学是多感官的。视觉上,是火龙翻腾、光影流转的震撼;听觉上,是激昂雄浑的锣鼓声与人群的欢呼声交织在一起,催人奋进;嗅觉上,是龙香与稻草燃烧时散发出的独特混合香气,这种气味充满了仪式感,能瞬间唤醒人们的集体记忆与情感共鸣。这三者共同构建了一个强大的“场”,将所有在场者包裹其中,实现了一种身心合一的沉浸式审美体验。
(三)人龙合一:工匠精神与表演精神的统一
香火龙的舞动,需要数十名甚至上百名舞龙者同心协力。他们以扎实的马步、矫健的身姿,驱动着沉重的龙身。舞龙者的力量、技巧与节奏感,是赋予香火龙生命的关键。在此刻,工匠精神与表演精神实现了完美的统一。
工匠们用耐心和技艺赋予了龙以“形”,而舞龙者们则用汗水和力量赋予了龙以“神”。这条龙的每一个翻转、每一次盘旋,都是对其精良构造的一次检验。骨架的坚韧、龙身的紧实,保证了它在剧烈运动中依然能保持完整的形态。可以说,表演的精彩程度,直接建立在制作工艺的成功与否之上。舞龙者与他们手中的巨龙,达成了“人龙合一”的境界。龙的舞动,是人的精神的外化;人的力量,通过龙的形态得到了升华。这幕后的工匠与台前的舞者,共同完成了这一件伟大的、流动的艺术作品。
四、结论
通过对汝城香火龙的制作工艺与审美价值的深入剖析,本研究得出结论:汝城香火龙的艺术魅力,是一个从物质到精神,从静态到动态的完整生成过程。其核心在于“乡土材料的艺术新生”。
首先,对竹、稻草、特制龙香等乡土材料的巧妙运用,不仅体现了“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更使材料本身成为文化象征的一部分,奠定了其质朴、厚重的审美基调。其次,在“塑骨”、“丰肌”、“点睛”等一系列制作工序中,所展现出的无图纸、凭经验的精湛技艺,以及制作者的专注、虔诚与协作,是“工匠精神”的生动写照,它为香火龙注入了艺术的灵魂与生命。最后,由特定材料和工艺决定的物理形态,在“火”与“舞”的催化下,最终升华为一种集视觉、听觉、嗅觉于一体的多感官、沉浸式表演美学,其由“点”构成的光影效果和烟雾缭绕的神秘意境,构成了独特的东方审美范式。
因此,对汝城香火龙的欣赏与保护,不应仅仅停留在对其表演场面的记录,更应深入其制作的肌理,去理解一根竹、一束草是如何在一个社区的集体智慧中,被赋予新生的。因为正是这个“新生”的过程,完整地定义了汝城香火龙的艺术价值,也使其成为连接土地、神明与人的,一条真正“活”着的龙。
参考文献
[1] 刘魁立 . 中国民间艺术的魅力 [J]. 民俗研究 , 2012(3): 5-10.
[2] 肖星星. 湘南汝城香火龙民俗活动研究[D]. 长沙: 中南大学, 2013.
[3] 潘鲁生 . 匠心独运:中国民间手工艺的智慧 [M]. 北京 : 中国美术出版社 ,2016.
[4] 朱和平 . 汝城香火龙的文化内涵与传承保护研究 [J]. 湖南社会科学 ,2018(5): 150-154.
[5] 王文章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实践 [M]. 北京 :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9.
[6] 谭平等 . 东方设计学:探寻中国设计的本土理论 [J]. 装饰 , 2017(1): 18-23.
[7] 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图典[G].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