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电气设备管理中自动化调试技术运用分析
寇哲 李小龙 王婷 朱治辉 安博文
陕西中环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陕西省铜川市 727000
前言:机电装备是整个生产过程中最基本的部件,它们的稳定精度直接关系到整个生产线的生产效率,以及对产品质量的控制。但是,传统的测试方法依赖人工、参数配置滞后、故障辨识滞后,已很难满足目前多台设备协同运行和复杂多变的运行环境要求。
1.电气设备管理中自动化调试技术运用难点
1.1 设备通用性障碍
在电力装备自动测试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已成为制约其集成化和规模化应用的主要瓶颈。在实际生产中,大量来源不同、时代各异、结构各异的装备,使得调试界面和控制逻辑难以实现。在此背景下,自动化系统需要经常对其进行适应性调节,使得调试过程的复杂度大大增加。由于不同的电气设备之间存在着多种异质的通讯协议,如 Modbus、 Profibus、 EtherCAT 等,其物理接口、电气参数和数据格式都不尽一致,这使得调试平台很难实现对设备运行数据的无缝采集和逻辑控制[1]。
1.2 现场环境稳定性不足
电力装备经常处于高温、高湿、高噪音和高振动等复杂环境中,其调试过程中容易受各种因素的扰动,影响信号的传输品质和响应精度,进而弱化整个调试控制效果。特别是在用电密度高的地区,强烈的电磁干扰是造成传感器和通讯组件测量精度降低的重要因素。部分没有采取屏蔽措施的信号线,在高频率的干扰下,会产生波形畸变、信号缺失等现象,从而导致测试结果与真实情况不一致,从而引起错误判断或运行时延[2]。
2.机械电气设备管理中自动化调试技术运用要点
2.1 构建统一调试架构
2.1 建立统一的除错体系结构
为进行数据收集,需要对传感器进行布置,以获得准确的工作状态参数。主要包括电流,电压,扭矩,振动频率,温升等。传感器的测量精度和响应速度将决定整个测试过程的精度和效率,所以在传感层的构筑中,选用高稳定、高灵敏的传感器件是至关重要的。对各个模块进行整合,形成整个系统的核心。这个层次需要集成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嵌入式控制单元(ECU)和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实现对数据的分析和逻辑判定。它的设计要求在保证对海量数据进行有效处理的,还需要具有快速反应的能力,从而达到实时监测和精确调节设备的工作状态的目标。执行层需要与各种传动装置和执行器进行实时配合,以保证闭环控制命令的反馈。在执行层设计中,要注意操作的准确性和连贯性,以适应自动调试过程中对动作的检测和功能修正的苛刻要求。在过程管理中,需要对系统的调试过程进行详细的分析,包括初始状态的检查,参数的输入和校验,自主分析,动作测试和函数修正。各环节都要有清晰的作业标准和考核标准,保证整个试运行流程的规范化和连贯性。通过构建统一的过程模型,可以提高多台设备之间的兼容性,提高系统的部署效率,减少系统的调试时间和实现费用。为方便操作者对整个调试过程进行可视化监测,如有需要,还需要人为介入。为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维修效率,设备必须具有自诊断和预报功能。建立统一的调试框架是保证机电装备自动调试成功的关键。通过对感知层、控制层和执行层的科学设计和规范化的过程管理系统的研究,可以有效地提高系统的调试效率和装备的性能,为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的品质奠定基础。
2.2 建立数据驱动自适应调节机制
在投入运行初期,由于人为误差、载荷变化和工作环境干扰等原因,装备的工作参数很难与实际工作条件相匹配。如果仍沿用传统的静态调节方式,则会严重依赖于操作者的主观判断,从而导致能耗过高、设备振动异常、控制响应延迟,从而严重影响设备的稳定性和系统的运行效率。为提高系统的精度和自适应能力,需要建立一套基于数据驱动的自适应参数调整机制。提出一种基于实时监控数据和算法的推理逻辑,对装置的控制参数进行动态调整的方法,实现对调试方式的“静态设定”到“智能响应”的转换。采用高精度的电压、电流、速度、位移和温升等多个传感器,并将其与调试控制平台进行连接,保证关键工况信息的获取和存储。采用滑动窗策略和自适应抽样技术,对各种干扰条件下的暂态过程进行动态跟踪,辨识负荷特征的波动和滞后点,实现对设备工作状态的连续表征。构建系统输入-输出特性之间的对应关系,为系统参数调节策略的制定提供支撑。从算法的逻辑层次上,提出一种新的动态模型和自适应的控制方法。本项目拟利用递推最小二乘法、增量式学习算法、变结构模糊控制等技术,建立各种负荷工况下的机组在线调控模型。本项目提出一种新的方法,即通过对模型参数进行自校正,从而实现对模型参数的自校正,从而实现对原有模型的动态调整。在电机调试期间,如果发现启动电流和目标速度曲线有偏离,则可以通过调节启动加速曲线,优化限流策略,以及对过调趋势进行动态补偿,从而达到电流和负荷的协同响应。
2.3 完善故障自诊断技术路径
在机电装备的自动调试中,装备经常处于启停频繁、参数变化快、控制策略动态调整的状态,容易暴露出运行风险和结构缺陷。如果不能及时检测到异常信号并采取相应措施,则故障将以更加复杂的形态呈现,进而影响到整个电网的稳定和安全。本项目拟研究多维度融合、多层次递进的缺陷自诊断方法,以提升调试过程中的缺陷认知和响应效率,形成“传感-辨识-判定-可视化”的完整过程闭环系统。在感知机制设计上,需要构建多源信息融合的监控网络,实现对复杂环境的实时监控。传感器需要在电机、开关、执行器、轴承和接地等关键部件上展开,获取与故障紧密关联的电压畸变率、相电流不对称、设备谐波频率、机械冲击幅值和热辐射等物理量。本项目拟采用高灵敏的压电式振动传感器、红外热像仪和高精度电流互感器等仪器,采用高频率采样和同步获取方法,保证数据在时空上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完整性。通过融合多源异质信息,可以对工况进行深层、多维度描述,为后续的故障辨识提供高精度的依据。在构造识别逻辑过程中,应该采用专用的异常检测算法。提出一种基于边界值分析的方法来确定临界参数的动态阈值,并在探测到的数值超过临界值时发出警报。采用滑动窗平均方法、趋势拟合残差分析和小波滤波等方法,实现对突发性故障的消噪与模态提取,提高对短时扰动或低频故障特征的灵敏度。利用谱特征解耦技术,提取轴承磨损、转子不平衡和机械松弛等典型特征频率分量,并与现有的故障库进行匹配辨识。针对电力系统故障,拟建立多参量融合模型,集成三相电流波形相似度、电压谐波含量和母线暂态变化等多种信息,实现复杂运行条件下的交叉逻辑辨识。
结语:边缘计算、人工智能和数字孪生等技术的深入融合,无人值守系统将逐渐走向“实时感知、自主决策和不断优化”的方向。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可望为机电装备全寿命周期管理提供更为深入的支撑,从而推进智能装备维护系统的高质量发展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侯明冉.自动化调试技术在机械电气设备管理中的应用探索[J].中国设备工程,2025,(11):68-70.
[2] 吴 琦玮 . 自 动 化调 试技 术 在机 械 电气 设备 管 理中 的 应用 研究 [J]. 造纸 装 备及 材料,2023,52(12):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