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昌邑市“红黄蓝”文化育人路径与策略探究

作者

李桂平

昌邑市实验中学附属小学 261300

一、引言

昌邑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红色革命文化、黄色农耕文化与蓝色海洋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景观。这些文化资源不仅是昌邑的历史瑰宝,更是开展育人工作的宝贵财富。挖掘昌邑红黄蓝文化的育人精髓,构建科学有效的育人实施路径与策略,对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昌邑红黄蓝文化内涵及育人价值

(一)红色革命文化

昌邑是革命老区,红色革命文化资源丰富。从早期革命活动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昌邑人民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与革命遗址。红色革命文化蕴含着坚定的理想信念、顽强的斗争精神与深厚的爱国情怀,能够激励学生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与社会责任感。

(二)黄色农耕文化

昌邑地处平原,农耕文化历史悠久。从古老的农耕工具到传统的农事节气,从丰富的农作物种植到独特的乡村民俗,黄色农耕文化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通过挖掘农耕文化,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农业生产的艰辛与规律,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与艰苦奋斗精神,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三)蓝色海洋文化

昌邑拥有广阔的海岸线,蓝色海洋文化是其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文化涵盖了海洋历史、海洋民俗、海洋经济等多个方面。它展现了昌邑人民与海共生的智慧与勇气,蕴含着开放包容、勇于探索的精神品质。将蓝色海洋文化融入育人过程,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对海洋事业的兴趣与热爱。

三、红黄蓝文化育人实施路径

(一)课程建设

1.开发校本课程:组织专业教师团队,深入挖掘昌邑红黄蓝文化资源,编写适合不同学段学生的校本教材。如红色文化课程可以围绕昌邑的革命历史人物、事件与遗址展开,通过故事讲述、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感受革命先辈的精神风貌;黄色农耕文化课程可以结合当地的农业生产实际,介绍农作物种植知识、传统农具使用以及农事节气文化,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劳动的价值;蓝色海洋文化课程可以涵盖海洋知识科普、海洋民俗介绍以及海洋经济发展等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

2.融入学科教学:将红黄蓝文化元素有机融入各学科教学中。在语文教学中,选取与昌邑文化相关的经典诗文、故事进行讲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与文化认同感;在美术、音乐等艺术课程中,引导学生创作以红黄蓝文化为主题的绘画、歌曲作品,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审美情趣。

(二)校园文化建设

1.环境营造:充分利用校园空间,打造红黄蓝文化主题景观。在校园内设置红色文化长廊,展示昌邑的革命历史图片、英雄人物事迹;建设黄色农耕文化园,展示传统农具、农作物标本以及农事活动场景;开辟蓝色海洋文化角,布置海洋生物标本、海洋民俗图片等。通过校园环境的潜移默化,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感受昌邑文化的魅力。

2.文化活动开展:定期举办红黄蓝文化主题活动。如红色文化节,通过举办革命故事演讲比赛、红色主题文艺汇演等活动,传承红色基因;黄色农耕文化节,组织学生开展农事体验活动、传统民俗表演等,弘扬农耕文化;蓝色海洋文化节,举办海洋知识竞赛、海洋主题摄影展等活动,培养学生对海洋文化的兴趣。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强学生对昌邑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三)实践活动开展

1.红色研学旅行:组织学生到昌邑的红色革命遗址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如参观昌邑革命烈士陵园、红色纪念馆等,通过实地参观、聆听讲解、现场教学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与革命传统教育。在研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分享心得体会,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与感悟。

2.农耕劳动实践:与当地的农村合作,建立农耕劳动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如农作物种植、收割,传统手工艺制作等。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农耕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与劳动精神。同时,结合农耕实践活动,开展劳动教育主题班会、劳动成果展示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3.海洋科普实践:与海洋科研机构、海洋博物馆等合作,开展海洋科普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海洋博物馆,了解海洋生物多样性与海洋生态环境;邀请海洋专家到校举办海洋科普讲座,介绍海洋科学知识与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开展海洋保护志愿者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海洋环境保护行动,增强学生的海洋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四、红黄蓝文化育人策略

(一)师资队伍建设

1.教师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红黄蓝文化专题培训活动。邀请文化专家、学者为教师讲解昌邑红黄蓝文化的内涵与育人价值,提升教师对本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同时,开展校本课程开发、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的培训,提高教师将红黄蓝文化融入教学的能力与水平。

2.教师实践锻炼: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红黄蓝文化实践活动。如组织教师到红色革命遗址、农耕实践基地、海洋科普机构进行实地考察与学习,丰富教师的文化体验。通过教师的亲身实践,使其更好地将文化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中,提高文化育人的实效性。

(二)家校社协同育人

1.家庭参与: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昌邑红黄蓝文化育人的重要意义,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到文化育人工作中。鼓励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向孩子讲述昌邑的红色故事、农耕传统与海洋文化,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同时,组织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文化实践活动,如亲子红色研学旅行、家庭农耕劳动体验等,增强家庭的文化育人合力。

2.社会支持: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与合作。积极争取当地政府、文化部门、社会组织等对红黄蓝文化育人工作的支持与帮助。如争取文化专项资金用于校本课程开发、校园文化建设;与当地文化企业合作,开展文化产品开发与推广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与就业机会;邀请社会文化志愿者到校开展文化讲座、辅导活动,丰富学校的教育资源。

(三)评价机制完善

1.学生评价:建立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体系,将学生对红黄蓝文化的认知、情感与行为表现纳入评价范围。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参与文化课程学习、文化实践活动的情况进行全面评价。评价内容不仅包括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包括学生在文化活动中表现出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化育人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教师评价:将教师在红黄蓝文化育人工作中的表现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体系。评价指标包括教师对本土文化的掌握程度、校本课程开发能力、教学方法创新、组织文化活动效果等方面。通过教师评价,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与育人能力,积极参与到文化育人工作中,为学校文化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五、结论

昌邑的红黄蓝文化是地域文化的瑰宝,挖掘其育人精髓并构建科学有效的育人实施路径与策略,对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实践活动开展等实施路径,以及师资队伍建设、家校社协同育人、评价机制完善等策略,能够将昌邑红黄蓝文化融入育人全过程,实现文化育人目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地域文化传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