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策略
谢雄伟
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覃斗镇中心小学 524254
引言: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的核心追求,而情境教学法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方式备受关注。六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塑造学生价值观、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至关重要。然而,目前该课程的情境教学存在诸多困境,难以满足核心素养培养需求。深入研究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核心素养与情境教学法概述
(一)核心素养内涵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涵盖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维度整合。它并非单一学科知识的堆砌,而是跨学科的综合素养,聚焦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方面,是教育目标的核心指向。
(二)情境教学法原理
情境教学法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强调通过创设真实或模拟的情境,将学习内容与具体情境关联,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学习兴趣。其原理在于利用情境搭建知识与生活的桥梁,使学生在体验、探究中主动建构知识意义,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促进情感、思维等素养的协同发展,实现认知与情境的有机统一。
二、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情境创设常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如讲解法律知识时使用复杂案例,超出学生理解范畴,导致学生难以共情,学习流于表面。教学形式陈旧,过度依赖教师口述,缺乏角色扮演、小组模拟法庭等互动形式,难以激发学生兴趣。此外,情境教学各环节缺乏有效衔接,问题设置缺少梯度,无法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致使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原因剖析
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对情境教学的内涵把握不准,缺乏系统培训,难以设计出高质量的教学情境。学校教学资源有限,多媒体设备老旧、教具短缺,制约了多样化情境的构建。单一的考试评价机制,使教师更注重知识灌输,忽视学生道德行为和情感体验的培养。社会上“唯分数论”的功利化教育观念,也影响了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的深入开展。
三、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策略构建
(一)教学目标设计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将教学目标分为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五个
维度。例如,在学习“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时,设定“能准确区分不同权利与义务类型(法治观念)”“通过案例分析,树立依法维权意识(责任意识)”等具体目标,确保知识传授与素养培养紧密结合[1]。
(二)情境设计策略
采用生活化、问题化、层次化情境设计。如讲解“网络生活新空间”时,创设“班级微信群出现不当言论”的情境,让学生判断行为性质并提出解决方案。同时,设置递进式问题链:“该言论违反了哪些网络规则?”“如何保护自身与他人网络权益?”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提升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实施策略
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小组合作探究。在“我们的国家机构”教学中,组织学生模拟人大代表提案审议流程,分别扮演人大代表、政府工作人员等角色,在沉浸式体验中理解国家机构职能与运作机制[2]。此外,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纪录片片段,增强情境真实感,提高学生参与度。
(四)教学评价策略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情境活动中的表现,如小组讨论的参与度、问题解决的创新性;终结性评价除知识测试外,增加实践任务,如让学生制定家庭文明公约,从公约内容与实施效果评估道德行为转化能力。例如,根据学生制定公约的完整性、可行性及家庭反馈,给予综合评价,全面反映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3]。
结语:本研究针对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的现状,构建了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策略体系。通过教学目标的精准设计、多样化情境创设、创新教学实施与多元评价,将核心素养培养融入教学全过程。但教学实践是动态发展的过程,未来还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优化策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时代发展需求,进一步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持续推动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提升,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翠.生活化情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以“网络生活新空间”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20(10),47-50.
[2] 马丽.多元化教学方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研究——以“我们的国家机构”为例[J].青少年教育与教学,2021(1),28-33.
[3] 江源.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以实践任务和家庭文明公约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23(10),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