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画、唱、演,挖掘民间童谣的教育功能
王芳
苏州市姑苏区红旗幼儿园 215000
【摘要】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而民间童谣产于生活,表之于情,达之于意,它散发着泥土的芬芳,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童谣,是指由成人拟作或由儿童自己编创的供儿童欣赏、吟唱的歌谣。它与孩子的生活比较接近,语言生动形象、结构简单、富有情趣,符合孩子生理、心理、认知的特点。幼儿园应把本土的文化、经济、历史、社会和生活等作为资源,让幼儿从生我养我的这片“源头活水”中体验本土文化的绚丽多彩及其丰富的内涵,感受民族文化的历史悠久和博大精深,让幼儿产生对社区文化、本民族文化乃至祖国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关键词】童谣;生活;游戏;教育
引言: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而民间童谣产于生活,表之于情,达之于意,它散发着泥土的芬芳,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童谣,是指由成人拟作或由儿童自己编创的供儿童欣赏、吟唱的歌谣。它与孩子的生活比较接近,语言生动形象、结构简单、富有情趣,符合孩子生理、心理、认知的特点。民间童谣属于民间文学之一,它通常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音节和谐简短,读起来朗朗上口,深受儿童的喜欢。童谣是民众在符合儿童理解能力、生活经验、心理特点和欣赏趣味的前提下用简洁生动的韵语创作并流传于儿童中间的一种口头短歌。它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和世界优秀文化的传统因子,它的文化含量和道德含量都非常高,符合孩子们的兴趣点幼儿通过学习童谣,既可以得到快乐,又可以学到知识,丰富词汇,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纲要》还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这就是说,幼儿园应把本土的文化、经济、历史、社会和生活等作为资源,让幼儿从生我养我的这片“源头活水”中体验本土文化的绚丽多彩及其丰富的内涵,感受民族文化的历史悠久和博大精深,让幼儿产生对社区文化、本民族文化乃至祖国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我分别从品、画、唱、演四方面着手,挖掘民间童谣在幼儿园活动中的教育功能,并展开一系列的活动。就此来简单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品童谣之味,感悟其童真童趣
陶行知认为“是生活决定了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 又说“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愈多,则从事弥力,从事弥力则成效愈著。” 所以对于孩子来说,兴趣是一切活动积极开展的根源。立足“兴趣是学习的源泉”的理论上,在幼儿期培养孩子的兴趣是关键期,而幼儿的思维又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因此是否能选择合适幼儿诵读的童谣,对培养幼儿感知民间艺术显得十分关键。童谣必须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引入容易上口的素材,选择具有典型方言特色的童谣。我们根据童谣的内容的不同,大致将童谣分为行为习惯篇、安全篇、游戏篇、科普篇、文学篇、情趣篇,让幼儿接触到呈现各方面知识素材的童谣。我们还根据童谣地域的不同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方言童谣,我们选取苏州童谣中内容简单易懂的,合适幼儿吟诵的童谣。童谣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童谣。我们要从大千世界中寻觅、捕捉现实背景,创设生活情境,让幼儿在观察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学习童谣。如:童谣《老猫老猫几点钟》是一首富有地方特色,朗朗上口的歌谣,通过这首歌谣让孩子们体会了祖父祖母辈的那种生活情趣。“猫捉老鼠”有趣的情节,赋予孩子们更多的想象。在学习童谣《老猫老猫几点钟》时,我们运用孩子感兴趣的故事,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幼儿都有好奇和好动的特色,我们把歌谣和游戏相结合,让孩子们在玩中乐、乐中学、玩中有得、玩中有创,孩子们的积极参与,体会了歌谣带来的快乐。又如大家耳熟能详的苏州的民间童谣《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一只馒头一块糕,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一只馒头一块糕,宝宝闭眼睛快困觉,醒了以后吃糕糕。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糖一包,果一包,吃得囡囡哈哈(咪咪)笑。这首童谣通俗易懂,很符合幼儿的童趣心理。
二、画童谣之美,展现其草根气息
一切教育的源泉来自生活,“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做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因而,从生活经验中选取教学内容,使幼儿感到亲切、自然,充满人情味,能使幼儿适应生活、获得经验、得到发展。幼儿通过欣赏不同的民间童谣,感受其丰富的意境,促使幼儿在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逐渐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学习童谣时,让幼儿边学童谣边根据内容画童谣,能让幼儿的形象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拉近文字与绘画的距离。老师尽量给幼儿自由表现的空间,哪怕是一个符号、几根线条、几块色彩,只要是发自他们内心的感受都应好好保护,尊重他们自己的想象、创意,鼓励他们用自己的独特想法来表现,在这个基础上再引导他们用画笔画出来。在画的过程中,既激发了幼儿学习童谣的兴趣,又让幼儿对童谣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发掘了幼儿的想象和创造潜能,增强了幼儿的记忆。如:《春天》:“春天到,天气好,桃花杏花都开了。蜜蜂来采蜜,蝴蝶来舞蹈,小雨水里游,小鸟树上叫,大家欢迎春天到。”这首民间童谣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它向孩子们呈现了一幅春天大自然中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通过画五颜六色的花朵、小蜜蜂、蝴蝶、小鱼以及鸟儿等都能够引起幼儿的感官兴趣,触动幼儿的审美感觉。又如童谣《十二生肖》中的每一句话都表现了一种动物的特征,在理解童谣内容的基础上,幼儿们分别画出了其中十二种小动物,并制作成头饰,放在了教室的表演区,通过头饰的辅助,幼儿对童谣更有兴趣,对童谣的理解也更为深入了。再如,在开展“香香的蔬菜”主题活动时,特意拓展了有关“蔬菜”童谣的内容,孩子们积极地去搜集并通过自己吃一吃、画一画、剪一剪、贴一贴等多种形式来表现活动效果非常好。
三、唱童谣之韵,表达其词语幽雅
童谣的音乐性几乎是自然天成的,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是方言歌谣加上谱子,在说唱的过程中保留非常浓厚的地方特色,展示地域文化的魅力。这表现在它语言的音韵美和节奏感上,其音乐性的重要意义丝毫不亚于语义。为童谣谱上曲,孩子们更乐于接受。婴幼儿从咿呀学语到模仿简单的字词,并进而学着念诵句式简短上口的歌谣,从中获得审美满足。许多歌曲内容是幼儿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不知其然的。对此,我们教师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童谣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幼儿学习的教材。高尔基曾经说过:“儿童文学是快乐文学。”童谣包括:数数歌,谜语歌还有游戏歌,它们大都是根据幼儿的理解能力、心理特点,以简短的韵语编写而成的,语言通俗易懂,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学校名字:苏州市姑苏区红旗幼儿园
作者简介:(王芳 、1981年10月、女、汉、江苏苏州、中小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幼儿游戏与教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