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

作者

谢秀华

屏南县委党校 352300

引言: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发展阶段,文化遗产作为乡村文明的重要载体和发展资源,其保护与利用已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社会价值,是乡村文化根脉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独特优势。当前,如何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实现其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成为理论界和实践领域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深入探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的耦合机制,剖析其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对于推动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关联

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存在着深层次的内在联系,文化遗产作为乡村历史文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地方特色文化和民族记忆,是乡村文化根脉的集中体现。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能够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支撑和精神指引。文化遗产中蕴含的传统技艺及民俗文化和历史记忆,可转化为乡村发展的特色资源,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增强乡村经济活力。乡村振兴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通过产业融合发展和创新性利用,实现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通过文化遗产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能够带动乡村就业,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实现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二、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融合的深层阻力

(一)文化遗产保护整体性不足

当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存在着碎片化和分散化现象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规划,保护措施往往局限于单个文物或遗址的修缮维护,忽视了文化遗产所处的整体环境和文化生态系统。保护工作中对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认识不足,对其与周边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的关联性研究欠缺,导致保护效果不尽理想。保护机制中部门职责分散,缺乏统一协调,影响了保护工作的连续性和有效性[1]。规划编制过程中缺乏专业性指导,未能充分考虑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及完整性要求,保护资金投入不足,技术支撑体系不完善专业人才匮乏社会参与度不高。

(二)传统文化传承断层严重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人口流动加剧乡村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着严峻挑战,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逐渐淡化,传统技艺和民俗文化的传承人老龄化问题突出。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难以找到适宜的生存空间,传统文化教育和传播体系不完善,缺乏系统化的传承机制和创新模式,影响了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传承人的生存状况堪忧,缺乏有效的扶持政策,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度不够,创新转化能力不足,影响了传统文化的发展活力。

(三)遗产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文化遗产资源未能有效转化为乡村发展优势,资源利用方式单一,创新性不足。遗产资源开发过度依赖旅游业,忽视了文化创意及教育培训等多元化发展路径,资源整合不足各类要素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产业链条短浅产品附加值不高,经济效益有限。资金投入不足,市场化运作机制不完善,影响了资源的持续利用和良性发展。缺乏专业化运营团队,管理水平不高,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产品开发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和创新,市场竞争力不强,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矛盾突出部分地区存在过度开发和商业化倾向,威胁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三、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推进举措

(一)构建遗产保护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保护标准和管理制度,强化多部门协作,整合各方力量,形成保护合力。引入科技手段,提升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建立动态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保护中的问题。完善资金保障机制,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确保保护工作的持续性,培养专业人才队伍,提高保护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加强社会参与,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保护格局[2]。强化规划引领,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与城乡规划的衔接,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定期开展保护成效评估,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借鉴先进经验提升保护水平。

(二)创新文化传承发展模式

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探索符合时代特征的文化传承新路径,建立多层次的文化教育体系,加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培养后继人才,运用现代传媒技术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扩大传统文化影响力。发展文创产业,促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立健全传承人认定及评价和退出机制,完善传承人培养体系。加强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的传承保护,增强文化认同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及进社区扩大传承群体,构建数字化保护平台实现传统文化资源的智能化管理和传播。

(三)优化资源配置与利用体系

推进文化遗产资源的科学规划和合理配置构建多元化的资源利用体系,深化产业融合,拓展文化遗产价值链,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完善市场运营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建立效益评估机制,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发展。强化科技支撑,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提升资源利用水平,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3]。构建文化遗产旅游发展新模式,加强区域合作,确保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同及统筹推进。通过建立健全遗产保护长效机制,创新文化传承发展模式,优化资源配置与利用体系,能够有效破解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面临的深层次矛盾。未来,应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整合各类资源要素,激发农村内生动力,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实现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在此过程中,既要守护乡村文化根脉,又要激发文化遗产的现代价值,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开创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淦子君.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路径探析[J].南方农机,2025,56(06):101-106.

[2] 杜予新.乡村振兴视域下的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研究[J].乡村科技,2025,16(06):40-44.

[3] 蓝静.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区域经济策略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25,(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