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工程中生态友好型筑坝材料研发与应用
唐军
身份证号:511681198709153433
引言
水利水电工程在调蓄水资源、防洪减灾、发电灌溉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建设与运行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对河流生态系统、土地资源、周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传统筑坝材料以混凝土、石料、土石料等为主,其生产和应用过程中存在高能耗、高碳排放、资源消耗大及对局地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推广,水利水电工程对筑坝材料提出了更高的生态环保与可持续发展要求。研发和应用生态友好型筑坝材料,旨在兼顾工程安全、功能需求与生态保护,通过材料技术创新,实现筑坝材料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低干扰、低负面影响,促进水利水电工程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本文结合国内外水利水电工程典型案例与材料科技进展,系统论述生态友好型筑坝材料的技术原理、研发策略、性能评价、工程应用及其面临的挑战,旨在为推动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参考。
一、生态友好型筑坝材料的发展背景与理论基础
传统筑坝材料在长期工程实践中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应用体系,如常规混凝土、碾压混凝土、石料坝体和土石坝结构等。这些材料虽能满足力学性能与施工要求,但存在原材料消耗大、环境扰动强、生产能耗高及对周边生态环境影响显著等问题。生态友好型筑坝材料的提出,旨在通过材料选择、设计和制造全过程的绿色化和生态化,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提升筑坝材料的循环利用效率。生态友好型筑坝材料不仅应具备良好的物理力学性能、耐久性能和适用性,还应在原材料选择、制备过程、服役期及废弃处置等全生命周期内,实现低碳排放、低能耗、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功能恢复。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绿色建材学、生态材料学、环境工程学等领域的交叉融合,强调材料与环境的动态适应性和功能协同。现代生态友好型筑坝材料研发过程中,还引入了生命周期评价、碳足迹分析、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等工具,为材料设计和工程选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主流生态友好型筑坝材料及其性能特征
当前,生态友好型筑坝材料主要包括高性能绿色混凝土、工业固废资源化材料、生物基筑坝材料、透水与生态修复型材料等类型。高性能绿色混凝土通过掺加粉煤灰、矿渣、硅灰、钢渣等工业固废,部分替代传统水泥与骨料,降低了生产过程的碳排放和能耗,同时提升了混凝土的耐久性和抗渗性。资源化利用的工业副产物如粉煤灰、矿渣微粉、钢渣砂等,可作为活性胶凝材料、集料或填充料应用于筑坝结构,有效减缓固废堆存压力,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生物基筑坝材料利用天然植物纤维、淤泥、淀粉基聚合物等成分,结合现代改性技术,研发出具有一定力学性能且可降解的生态筑坝材料,适用于生态护坡、生态坝基和植被恢复工程。透水型与生态修复型材料注重坝体表层与坝脚区域的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恢复,通过多孔结构、功能化填料、生态袋、透水混凝土等形式,改善坝体周边水文环境,促进植被生长和微生境恢复。这些主流生态友好型筑坝材料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良好的环保效益、工程适应性和生态修复能力,为实现“工程-环境-生态”多目标协同奠定了基础。
三、生态友好型筑坝材料的研发创新与关键技术突破
生态友好型筑坝材料的研发创新,聚焦于原材料绿色替代、复合调控、高性能改性及智能化制备等关键技术环节。首先,原材料绿色替代是降低筑坝材料环境负荷的核心,需深入开展本地资源调查和固废高值化利用技术研究,开发适宜于不同区域、不同坝型的绿色胶凝材料、骨料和外加剂。其次,复合调控与多功能集成技术是提升筑坝材料生态性能的重要途径,通过复配多种工业固废、生物材料、矿物掺和料,兼顾力学性能、耐久性和生态功能。高性能改性包括微纳米增强、纤维加筋、功能掺杂等手段,提升材料的抗裂、抗渗、抗冻和生态适应性。智能化制备技术则涵盖精准配比、智能搅拌、3D打印等新工艺,提升筑坝材料的均匀性、施工效率与现场适应性。近年来,材料科学与生态工程的交叉发展带动了多尺度、多功能生态筑坝材料的快速发展,如自愈合混凝土、环境响应型生态砂浆、基于生态微生物的筑坝材料等,均为未来生态友好型筑坝材料的研发提供了创新方向。此外,基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材料设计平台正在兴起,有望实现筑坝材料性能的多目标优化与定制化开发。
四、生态友好型筑坝材料的工程应用与效益评估
生态友好型筑坝材料的实际应用已在多项国内外重大水利水电工程中取得成效。以长江流域部分梯级水电站为例,项目采用粉煤灰矿渣基绿色混凝土替代部分传统水泥,显著降低了碳排放和施工能耗,实现了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部分小型生态坝工程则采用生物基土工袋、生态植被护坡、透水混凝土等材料,既提升了坝体结构的稳定性,又促进了坝体及周边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工程应用表明,生态友好型筑坝材料在满足坝体安全与工程耐久性的基础上,有效减少了环境扰动、河道污染和固废堆存压力,为生态修复和环境改善提供了新技术路径。在效益评估方面,除了常规的力学性能、耐久性能指标外,更加注重材料的生态服务功能、碳减排效果、资源利用效率以及工程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生命周期评价(LCA)和生态足迹分析成为重要的评估工具,推动了筑坝材料从单一功能向多目标综合性能转变。通过工程后评价和监测,部分采用生态友好型筑坝材料的水利工程,鱼类栖息地恢复、岸坡植被覆盖率提升、水体自净能力增强等生态效益显著,获得了社会和行业的高度认可。
五、结论
生态友好型筑坝材料研发与应用是推动水利水电工程绿色转型、实现工程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关键路径。本文系统梳理了生态友好型筑坝材料的发展历程、类型与性能、研发创新、工程应用与效益评估等方面的核心内容,指出绿色高性能、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多功能生态修复是未来筑坝材料发展的主流方向。未来,生态友好型筑坝材料需进一步加强原材料本地化与资源高值化利用,推进多学科交叉与创新集成,加快智能化材料设计与制造平台建设,实现定制化、场景化的工程应用。建议加强生态筑坝材料领域的标准规范制定、工程案例总结与产业链协同,推动生态友好型材料在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生态修复型小型坝体等多类型工程中的规模化应用,为我国乃至全球水利水电工程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吴斌,罗勇.浅议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验收工作[J].中国住宅设施,2024,(12):140-142.
[2] 余 鑫 . 水 利 水 电 工 程 防 渗 施 工 技 术 分 析 [J]. 中 国 住 宅 设施,2024,(12):50-52.
[3]张玉茂.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利弊分析[J].大众标准化,2024,(24):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