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设计研究
姜雪
敦化市第二中学校
1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设计原则
1.1 目标导向原则
在大单元教学设计中,教师需依据课程标准、学生学情以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要求,确定单元教学目标。这些目标应涵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且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例如,在“中国古代史”大单元教学中,设定“通过分析秦汉时期政治制度的变革,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的目标,既明确了知识要点,又体现了对学生历史分析能力的培养。
1.2 整体性原则
大单元教学设计强调整体性,要求教师将单元内的历史知识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打破章节界限,梳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脉络。以“世界近代史”大单元为例,可将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资产阶级革命等内容串联起来,展现资本主义兴起与发展的历程,让学生理解各个历史事件在这一整体进程中的作用与地位。
1.3 学生中心原则
在大单元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设计富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针对初中学生对故事性内容感兴趣的特点,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通过讲述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历史事件中的生动故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
1.4 评价驱动原则
评价在“教-学-评”一体化中发挥着重要的反馈与调节作用。大单元教学设计应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课堂表现评价、作业评价、项目式学习评价等,从多个维度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不仅用于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供依据,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
2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设计实施策略
2.1 教学目标的确定与细化
2.1.1 基于课程标准与学情分析
教师首先要深入研究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各单元的课程目标和内容要求。同时,对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进行全面分析。例如,在进行“中国现代史”大单元教学前,了解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前历史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在历史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和兴趣点,为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提供依据。
2.1.2 细化单元教学目标
将宏观的课程目标细化为具体的单元教学目标,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单元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目标,如掌握重要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等;能力目标,如培养学生分析历史资料、解读历史信息、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素养目标,如培育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以“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大单元为例,知识目标可设定为学生能准确阐述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国文明的主要成就;能力目标为学生能够通过分析不同文明的史料,比较各文明的特点;素养目标则是让学生理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增强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与包容。
2.2 教学内容的整合与组织
2.2.1 梳理教材内容,确定大单元主题
对初中历史教材进行系统梳理,打破教材原有章节顺序,根据历史发展线索、主题或问题确定大单元主题。例如,可将“中国古代史”划分为“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等大单元。每个大单元围绕一个核心主题,整合相关的历史知识点,使教学内容更具系统性和逻辑性。
2.2.2 挖掘知识关联,构建知识框架
在确定大单元主题后,深入挖掘单元内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框架。以“世界古代史”中“古代欧洲文明”大单元为例,可将古希腊民主政治、古罗马法律制度、基督教的兴起等内容纳入其中。通过分析古希腊民主政治对古罗马政治制度的影响,以及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传播与演变,构建起古代欧洲文明发展的知识框架,帮助学生理解各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和相互影响。
2.3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2.3.1 多样化教学方法结合
根据大单元教学目标和内容特点,灵活选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讲授法可用于系统传授重要历史知识;讨论法能促进学生思维碰撞,培养其合作探究能力,如在“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大单元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异同点及历史意义;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增强对历史的理解,例如在“抗日战争”教学中,播放历史影像资料,创设抗战时期的情境,引导学生体会抗战的艰辛与伟大;探究式学习法则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探究历史现象,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如让学生探究“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这一问题。
2.3.2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融合
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使历史知识更加直观形象;利用在线学习平台,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资源,如历史纪录片、学术讲座、虚拟博物馆等,供学生自主学习;运用历史教学软件开展互动教学,如历史知识竞赛、角色扮演等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趣味性。例如,在“古代丝绸之路”大单元教学中,利用地图软件展示丝绸之路的路线变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
2.4 多元化评价体系构建
评价方式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如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活动中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思维活跃度;作业评价,对学生的书面作业、实践作业进行评价,了解其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阶段性测验评价,通过单元小测等方式,及时反馈学生对阶段性知识的学习效果。终结性评价则主要指期末考试等对学生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学习成果的综合评价。
3 结束语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设计,是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通过明确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和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实现了教学、学习与评价的有机融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对“教-学-评”一体化和大单元教学设计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同时,加强教育资源建设,为大单元教学设计提供更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评”一体化的大单元教学设计模式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培养具有历史思维和人文素养的新时代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明君.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设计研究 [J]. 新教育, 2025, (14): 66-68.
[2]罗敏.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探讨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 [J]. 智力, 2024, (31): 132-135.
[3]双学锋.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设计探索 [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24,(28): 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