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视域下大班主题探究课程建构的困境分析及调整策略
顾彩红
张家港市闸上幼儿园
正文: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深度学习已成为高质量课程改革的核心概念之一。它不仅是现代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在幼儿园教育中,主题探究课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兴趣点或问题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本文结合(以下简称闸幼)的实际案例,分析主题探究课程在实践中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调整策略,为未来闸上幼儿园课程设计提供可行性建议。
一、主题探究课程建构的困境分析
幼儿园的课程推进一般根据儿童发展理论、课程大纲和教育目标对课程内容进行精心策划。随着时代变革,幼儿园课程也与时俱进,如:芬兰幼儿园课程采用弹性课程模式,即教师在预设课程目标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和记录儿童的学习兴趣,动态调整课程内容,确保每个儿童的学习体验都能得到最大化的满足。这样基于儿童本位的课程模式得到了幼教界的一致认可。但是在幼儿园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以下几个问题:
(一)幼儿园课程建构的内在矛盾
1. 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矛盾
基于生成课程理念及深度学习思想的引领下,闸幼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适度留白,给师幼更多探究的机会。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儿童的兴趣和学习体验是动态的、不可预测的,这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常常需要对课程进行调整,以满足儿童的个体需求。然而,由于闸幼教师队伍年轻,虽然明确的教学目标,但缺乏足够的专业能力,导致课程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教学计划,忽视了儿童的主动参与性和生成性需求,难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因此,如何把握好生成的动机,平衡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成为当前主题探究课程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挑战。
2. 广度与深度的矛盾
主题探究课程要求教师在设计课程时既要考虑到课程内容的广度,又要兼顾其深度。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许多教师往往难以同时做到两者的兼顾。一方面,课程的广泛性意味着教师需要设计覆盖多个领域和主题的内容,以确保儿童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深度学习则要求儿童对某一特定主题进行深入探索,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如在设计《秋天》的主题探究课程中,教师从秋天的气候、风景、美食等角度思考,导致课程内容过于分散,儿童难以对单一主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而在探究的深度上,又因为教师的能力和时间限制,未能充分引导儿童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与讨论,导致探究课程流于形式,未能实现深度学习的预期目标。
(二)教师建构适宜探究课程实际问题
1. 原有知识储备的不足
教师的知识储备是影响探究课程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主题探究课程往往涉及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等,因此教师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背景,才能在课程设计中为儿童提供多角度的学习支持。如主题为《鸟》的探究课程不仅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生物学知识,还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儿童从科学观察、社会文化以及艺术表达等多个角度来探讨鸟类与人类生活的联系。然而,现实中,许多幼儿园教师仅具备基础的教育知识,对跨学科内容的掌握相对较少,无法在课程设计和实施中提供足够的支持。
2. 课程价值判断力的不足
除了知识储备,教师的课程价值判断力也是决定探究课程质量的重要因素。具体来说,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判断能力,能够准确选择和设计适合儿童年龄和发展水平的探究主题。然而,许多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能有效利用课程评价工具,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导致他们在选择探究主题时常常依赖个人经验,忽视了儿童的个体需求和兴趣点。如:当教师看到幼儿对电灯感兴趣,就开展关于电的来源的探索,过于复杂、抽象的主题,超出了儿童的认知水平,往往会导致儿童对活动失去兴趣和参与度。
二、主题探究课程实践调整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调整主题探究课程的建构是迫在眉睫的事。因此,我们从源头出发,通过加强课程审议,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二个方面入手,来优化主题探究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提升课程质量,确保儿童能够在探究过程中实现深度学习。
(一)明确课程建构的上层架构
1.明确基本架构
闸上幼儿园的“若水生长”课程以基础活动、特色活动、班本活动三大活动为路径开展实施。其中主题探究活作为为课程开展的一个重要形式,在整个课程建设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通过教研活动共同梳理出课程行进的目标、框架和路径,让教师在选择内容时带着目标、沿着方向,结合儿童已有经验,设计和展开适宜、适度的活动内容。
2.重视过程审议
为了保障课程的有效实施,充分发挥年级组、行政的力量,切实关注好课程行进的过程。教师将课程行进过程、师幼互动实况等等进行分享,研讨组以“是什么、有什么、为什么、怎么办、预见怎样的结果”的“五问”式研讨来对课程的内容、幼儿表现进行追踪式研讨,并结合研讨的结果进行课程内容的局部调整,确保课程活动既有深度又有广度,使深度学习在探究活动中自然发生。
3.及时思考回顾
总结是对实施过程的再思考,是一个去芜存菁的过程。我们结合园本实际,通过教研活动及专家指导,梳理了课程文本撰写的框架。让教师明确反思什么,怎样反思。教师有目的甄选活动过程进行反思和记录。形成文案后,备课组、园部专家组在进行审议修改,形成一文案三修改的模式,帮助教师从课程活动内容的科学性、有效性及文本与课程的再现性、合理性再梳理,再成长。也推动教师养成能开好活动,能思考总结的能力。
(二)加强教师的跨学科知识储备
1. 专业培训与学习进修
为了解决教师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园部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及社会资源的优势,定期开展各类知识的拓展与培训。如:纪录片分享活动、教你一招活动、科学现象我来解、一些新鲜事活动等等,为帮助他们在各学科领域不断扩展知识储备。帮助教师在课程推进中可以根据这些学科知识为儿童提供更加丰富和多样的学习资源,促进儿童在探究过程中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索。
2. 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
教师学习共同体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跨学科的研讨会,通过讨论和分享教学案例,帮助教师积累设计探究课程的经验。教师也可以在共同体内分享经验、讨论问题、共同设计课程。通过这一合作平台,教师不仅可以互相学习,还可以在共同体内相互支持,弥补个人知识储备的不足,提升课程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提升教师的课程价值判断力
1. 开展课程评价培训
为了提升教师的课程价值判断力,园部结合“水润心田”读书社,定期开展关于课程评价的阅读探讨活动。使教师掌握科学的课程评价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儿童的学习需求,并在课程设计中做出合理的判断。例如,教师通过阅读学习“逆向设计”理论,掌握如何从学习目标出发,逐步构建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探究课程。通过这一阅读培训,教师可以学会如何在选择探究主题时结合儿童的兴趣和发展水平,确保每个儿童都能够在课程中获得有效的学习体验。
2. 丰富课程资源库
除了提升教师的判断能力,幼儿园还建立了课程资源库,这一资源库包含了国内外优质的多学科、多主题的探究课程设计、教学案例及活动课程。跨区域、多领域的课程资源共享,帮助教师在设计探究课程时,能够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需求,快速找到适合参考的主题和素材和及时灵活调整课程内容。
(四)建立基于儿童兴趣的课程生成机制
1. 观察与记录儿童的学习兴趣
高瞻课程强调通过教师的细致观察和记录,了解儿童的学习兴趣,进而设计出符合他们需求的课程。因此,教师观察的专业性直接影响着课程推进。为此,我们尝试从日常观察做起,通过图标、描述、视频等,结合区域设置、材料投放、师幼互动、集体教学等内容形成个性化的观察培训,让教师在真实的案例中,理解观察、学会观察,利用观察推动课程不断向深远发展。
2. 建立反馈机制
有效的反馈机制是确保探究课程能够持续优化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与儿童、家长的定期沟通,了解探究课程的实施效果,并根据反馈意见不断调整课程内容,确保每个儿童都能够在探究过程中实现深度学习。如:我们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听取家长对于探究课程的反馈。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与儿童的个别谈话了解他们对课程的感受和建议。通过这一反馈机制,教师可以不断改进课程设计,确保探究课程能够始终保持适应性和生成性。
主题探究课程是现阶段课程推进的方式之一。通过对主题探究课程的实践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幼儿园在实施探究课程时面临着诸多挑战,解决这些挑战需要从提升教师的跨学科知识储备、增强课程价值判断力、建立基于儿童兴趣的生成性课程机制等方面入手。未来,随着深度学习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幼儿园主题探究课程的设计将会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真正实现儿童的深度学习。
参考文献
布鲁纳,J. S.。《教育过程》。哈佛大学出版社(1960)。专业发展与教师学习:绘制地形图。Borko, H.。教育研究者,33(8),3-15(2015)。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依赖表征、归因及作用[J]. 刘军豪. 教育科学论坛. 20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