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一流课程建设
王虹元
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辽宁大连 116400
一、课题研究背景
教育部“双万计划”聚焦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对一流课程建设提出“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核心要求,为高等教育课程改革指明方向。“高阶性”要求课程突破知识传授的单一维度,构建起“知识—能力—价值”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与前沿知识,更要着重培养其分析复杂问题、开展跨学科研究的高阶思维能力,以及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社会价值的实践能力[1]。
“创新性”强调课程必须紧跟时代发展,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上进行全方位革新。鼓励教师将学科最新研究成果、行业前沿动态融入课程,借助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打造沉浸式学习场景;倡导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式教学、以项目为驱动的合作式学习,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挑战度”则要求课程跳出“低阶重复”的舒适区,通过设置具有开放性、综合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突破认知边界。无论是难度递进的案例分析、跨学科的实践课题,还是需要深度思辨的学术研讨,都旨在促使学生主动探索、持续钻研,在攻坚克难中实现能力与素养的全面提升。这三大要求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共同推动课程从传统的知识传递向高质量育人转型,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筑牢根基。
二、现实痛点
当前,传统课程体系在新时代教育需求下暴露出多重短板。“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导致教学过程过度聚焦理论灌输,忽视对学生实践操作、创新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难以将课堂所学灵活运用于实际场景,造成“高分低能”现象频发。
“教学方式单一”也是突出问题,教师主导的讲授式教学仍占主流,课堂互动局限于简单问答,缺乏对项目式、探究式学习等新型教学方法的应用。这种“填鸭式”教学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力,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难以形成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评价体系滞后”则表现为评价方式以考试成绩为主,过于注重结果,忽视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与进步。评价指标单一,难以全面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既无法有效反馈教学问题,也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使得课程教学难以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亟需系统性改革。
三、解决办法
1.课程目标重构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课程目标重构不仅是教学重心的转移,更是育人理念的革新。将“知识传授”升级为“能力素养融合”,并深度融入“课程思政”,强化价值引领,成为课程建设的关键路径。传统课程目标多聚焦于学科知识的系统传递,而新目标体系则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将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思想政治素养有机结合。在专业课程中,教师通过深度挖掘学科知识背后的思政元素,将家国情怀、科学精神、职业道德等价值观念自然融入教学内容。
2.对标行业需求,构建“知识 ⋅+ 能力 + 素质”三维目标体系
在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的趋势下,对标行业需求构建“知识 + 能力 + 素质”三维目标体系,是提升人才培养适配度的关键举措[2]。传统课程目标往往与行业实际需求脱节,致使学生所学知识滞后于产业发展,难以满足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而三维目标体系以行业动态为导向,精准对接产业升级中的技术变革与岗位能力需求。
在知识维度,课程内容紧密围绕行业前沿技术、标准规范与发展趋势,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融入教学,确保学生掌握最新专业知识;能力维度则聚焦行业岗位所需的核心技能,通过校企合作开发实践项目、建设实训基地等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素质维度强调职业素养与综合品质的塑造,将行业文化、职业道德、创新精神等要素贯穿教学全过程,帮助学生形成适应行业发展的职业操守与人文情怀。这一体系通过三个维度的协同发力,实现课程目标与行业需求的精准对接,为社会培养出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具备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教学内容创新
“模块化”课程设计[3]打破传统课程线性、单一的知识架构,通过“基础理论 ⋅+ 前沿专题+项目实践”的有机组合,构建起层次分明、动态开放的课程体系。基础理论模块作为根基,系统梳理学科核心概念、原理与方法,为学生搭建完整的知识框架,夯实专业基础;前沿专题模块则紧密追踪行业技术迭代与学术研究动态,邀请领域专家开设系列讲座、研讨,或是引入跨学科研究成果,拓宽学生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思维。
项目实践模块作为连接理论与实际的桥梁,围绕真实场景与产业需求设计实践课题,学生以团队协作形式参与项目策划、执行与成果汇报,在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升综合应用水平。三个模块既相互独立又紧密关联,基础理论为前沿探索与实践应用提供支撑,前沿专题指引实践方向、丰富理论内涵,项目实践则反哺理论学习、深化对前沿知识的理解,形成知识输入、拓展与输出的闭环,有效满足学生差异化学习需求与多元发展目标。
4.评价机制改革
多元化评价主体打破了传统单一的教师评价模式,通过“教师评价 + 学生互评+企业导师评价”的多元组合,构建起立体全面的育人反馈机制。教师从专业知识体系构建角度进行系统性评价,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学生互评则激发群体智慧,在小组协作、课题研讨中形成多角度的学习反思;企业导师基于行业实践标准,对学生的应用能力、职业素养进行实景化检验。三者相互补充,教师评价保障学术深度,学生互评促进学习主动性,企业评价校准实践方向,共同为学生成长提供多维参照,让评价从“单向判定”转变为“发展赋能”。
四、结语
一流课程建设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引擎。只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打破课程边界、技术边界与校企边界,构建“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生态,才能真正实现从“教得好”向“学得好”“发展好”的转型,为新时代人才培养提供可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2019.
[2]钟秉林.新时代一流课程建设的逻辑转向与行动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21.
[3]BiggsJ.ConstructiveAlignmentinUniversityTeaching[M].HERDSA,2014.
[4]李志义.成果导向的教学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