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乡镇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及优化策略

作者

杨增雄

云龙县长新乡人民政府 云南云龙 672701

1 引言

饮水安全是乡村振兴的基本保障。当前部分乡镇饮水工程面临三大困境:水源地保护不足致水质波动,管网老化致漏损率居高不下,管理缺位致设备带病运行。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农民健康与生活质量,亟需系统性优化运行管理模式。

2 运行管理主要问题

2.1 管理机制不健全

供水站与村委会管理边界模糊,维修责任悬空。供水站认为村内管网属集体资产应由村委会维护,村委会则主张设备故障属技术问题需供水站处理。典型如管道破裂时,双方需耗时协调责任归属,延误抢修进度。

管水员多由村干部或村民兼职,未接受系统培训。多数人员无法独立完成三项核心操作:余氯检测试剂配制、水泵轴承更换、变频柜参数校准。水质日检记录流于形式,设备保养仅停留在表面清洁。

停水应急预案缺乏实操性。爆管事故发生后,需逐级上报至乡镇审批才启动响应,平均耗时超 20小时。临时送水车辆调度混乱,偏远村组常需等待 48 小时以上,村民被迫饮用未消毒井水。

2.2 水质保障能力不足

取水点周边百米内未设物理隔离,农田化肥随雨水直排入库。丰水期氨氮超标率达 40% ,枯水期藻类爆发致浊度骤升。缺乏定期水质全分析,污染溯源困难。

简易次氯酸钠发生器故障率超 50% ,电极结垢后消毒剂产量不足。无在线监测设备,投药量全凭经验估算,导致余氯波动范围达 0.1-1.2mg/L (标准 0.3-0.5mg/L )[1]。

未配备稳压装置,用水高峰时末端水压跌破 0.05 兆帕。管道负压吸入土壤渗滤液,铁锰超标 3 倍以上。高位水池清洗周期超一年,沉积淤泥滋生微生物。

2.3 设施维护难持续

铸铁主管服役超 20 年,管壁锈蚀减薄至 2mm 以下(新管标准 5mm )。暗漏点平均每天流失水量300 吨,年漏损量可灌满 50 个标准泳池。人工巡检仅能发现地面渗水点,地下暗漏无法定位。

水费征收依靠人工抄表,偏远户收缴率不足 30% 。欠费农户照常用水,引发效仿效应。维修基金依赖上级拨款,更换一台加压泵需积攒 3 年费用,期间带病运行加剧能耗。

查漏仍采用听音杆凭经验判断,夜间最小流量监测法因智能水表安装率低无法实施。管网图纸缺失或与实际不符,维修时反复开挖找管,单次抢修成本增加 2 倍。

3 优化管理策略

3.1 构建责任明晰的管理体系

建立“乡镇统筹监管—村级专职执行—用户全程监督”三级管理体系。乡镇水利站承担水源调度、水质监管、资金审核及村级考核职能;每村设立专职水务协管员(非兼职),负责管网日巡、末梢水日检、村民问题首接处置,薪酬由水费提留支付;村民小组选举用水代表组成监督组,行使水质公示核查、维修方案议定、水费明细质询三权。通过权责清单划定各层职责,开通问题越级上报通道,彻底消除责任真空地带[2]。

推行管水员持证上岗与数字化管理。人员需通过理论(水质国标、管网识图)及实操(水泵操作、漏点封堵)双项考核获执业证书。日常执行标准化任务:每日巡查水源地与消毒设备状态,每周统计漏损率并更新故障台账,每月完成高位水池清洗及滤芯更换。配备移动终端强制上传带定位工作记录。每年开展 20 学时进阶培训,内容涵盖设备故障诊断、管材热熔维修、污染应急处置,建立技能等级与薪酬挂钩机制,高级管水员可跨村支援获绩效激励。

制定分级响应硬指标与物资储备规范。停水超 6 小时启动黄色预警,2 小时内运水车覆盖缺水点(每 200 人配 1 台 10 吨车);停水超 12 小时启用备用水源及移动净水设备;水质污染事件立即切断污染段,48 小时内完成冲洗消毒。乡镇中心库房常备快速堵漏器、发电机、活性炭等三类应急物资,村级储备基础维修工具包。每季度开展爆管抢修演练,要求接警 30 分钟集结到位,响应时效纳入平安建设考核,超时单位实施管水员扣薪、协管员调岗、分管领导检讨三重问责。

3.2 强化水质全流程管控

通过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实施刚性防护,在取水口上游 1000 米至下游 100 米范围内执行严格管控。该区域全面禁止施用化学肥料、杀虫剂及除草剂等农业面源污染物,同步建立生态隔离带种植具有吸附功能的植被群落。环保部门每季度开展 23 项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专项检测,结合卫星遥感动态监控保护区内土地利用变更情况。针对可能存在的风险点设置物理围网及智能视频监控装置实现污染源实时阻断。

在净水厂出水总管及管网关键节点安装余氯/浊度在线监测仪,采用电极法余氯传感器与 90°散射光浊度计组合测量,数据采集频率达 15 秒/次并通过 LoRa 无线组网传输至中央控制平台。系统内置三级预警机制:当浊度异常波动超过 0.5NTU 或余氯浓度偏离 0.3-0.8mg/L 阈值时,自动触发声光报警;持续超标 10 分钟即联锁关闭分区控制阀,同步向运维人员推送定位信息。配套建立的预测性维护模型可基于 3000 组历史数据预判设备失效风险,确保监测数据准确。

在管网末端及高压区域增设钢筋混凝土结构调蓄水池,容积按服务区域最大时用水量的 25% 设计。通过安装压力传感装置与变频水泵组联动,实时调控出水流量。当 SCADA 系统检测到末梢压力低于0.12 兆帕时,自动启动加压泵组并调节电动阀门开度,确保最不利点供水压力稳定在 0.12-0.28 兆帕区间。

3.3 创新可持续维护机制

构建智慧漏损控制体系,建立分区化管网监测网络,全域部署物联网智能水表。每日凌晨固定时段启动最小流量分析模式,自动识别异常区域。系统根据流量特征判定渗漏等级,微小渗漏由技术人员携带专业设备现场核查,严重泄漏直接触发阀门联锁关闭。维修团队通过数字化平台实时接收定位工单,形成渗漏发现、精确定位、快速修复的高效闭环流程[3]。该模式显著降低管网漏损率,实现年节水数十万吨规模,大幅提升水资源利用效能。

实施多元化资金保障模式,构建基础水费、财政补贴、集体反哺三方协同的运维资金体系。基础水费保障日常运营支出,政府专项补贴定向支持设施大修更新,村集体通过设施入股方式获取分红并反哺运维资金。设立独立共管账户实施分类资金管理,日常养护、设备更新、应急抢修等支出科目独立核算。资金流向通过数字平台全程公开,确保运维成本稳定落实,从根本上破解设施长效运维的资金困境。

采用阶梯式水价调节机制,实施分档计价的差异化水价制度。设定基础水量覆盖绝大多数家庭基本需求执行标准水价,中等超量用水段实行适度加价,高耗水段采用显著提升的惩罚性水价。农业生产同步执行用水定额管理,超定额用水加价收取。通过价格杠杆有效抑制过度用水行为,推动高耗水户主动优化用水模式。节水产生的经济收益专项用于管网升级改造,形成节水降耗与设施优化的良性循环机制。

4 结语

保障饮水安全需抓住三个关键:用责任清单破除管理盲区,以智能监测替代人工判断,靠合理水价维系长效运行。未来应重点推动县域供水一体化,建立“从源头到龙头”的全链条保障体系,让每一户农民都能喝上稳定水、干净水。

参考文献:

[1]毛进雄. 乡镇集镇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分析[J]. 农业科技与信息,2022(7):113-115.

[2]周顺伟. 乡镇集镇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2015(34):190,192.

[3]龙秀梅. 乡镇饮水安全工程标准化建设与管理路径探究[J]. 中国标准化,2024(22):229-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