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探讨
吴晓莲
云霄县莆美阳下幼儿园 363300
摘要:在幼儿成长过程中,良好的饮食习惯对其身体健康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当前幼儿饮食问题频发,家园共育在培养幼儿良好饮食习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表现及成因,阐述了家园共育的重要性,进而从家园双方明确责任、营造良好饮食环境、开展饮食教育活动、加强沟通协作等方面探讨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策略,以期为幼儿健康成长提供助力。
关键词:家园共育;幼儿;良好饮食习惯;培养策略
引言
幼儿阶段是身体发育、机能发展及饮食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良好饮食习惯关乎幼儿营养摄取、身体健康,更影响其未来生活与健康观念。但当下不少幼儿存在挑食、暴饮暴食等不良习惯,给家长和幼儿园造成困扰。家庭与幼儿园是幼儿成长主阵地,在家园共育模式下紧密协作,能有效助力幼儿养成良好饮食习惯,所以探究相关方法策略意义重大。
一、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表现及成因
(一)不良饮食习惯的表现
在幼儿群体中,不良饮食习惯表现多样。许多幼儿存在挑食、偏食现象,他们仅钟情于肉类、零食等特定食物,对蔬菜、水果等嗤之以鼻,致使饮食结构严重失衡。部分幼儿面对喜爱的食物便暴饮暴食,而面对不喜欢的食物则进食甚少,极易引发肠胃不适。还有些幼儿吃饭时注意力无法集中,边吃边玩,吃饭时间大幅延长,进而影响消化吸收。甚至有部分幼儿过度依赖零食,将其当作主要食物来源,致使正餐摄入量不足,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二)不良饮食习惯的成因
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形成受家庭、幼儿园与社会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家庭层面,家长自身挑食、偏食,或是过度溺爱孩子,纵容其吃零食、挑食,以及家庭饮食环境不规律,不定时定量进餐,都会对幼儿的饮食观念与行为造成不良影响。幼儿园方面,饮食安排是否合理、饮食环境的优劣,还有教师对幼儿饮食引导和管理是否得当,均与幼儿饮食习惯的养成息息相关,像饭菜口味单一、营养不均衡,教师未及时纠正幼儿不良饮食行为等,都可能让幼儿养成不良习惯。而在社会环境中,当下各种零食广告铺天盖地,快餐文化盛行,极大地诱惑着幼儿的饮食选择,加之同伴间饮食行为存在相互影响,倘若幼儿身边同伴存在不良饮食习惯,幼儿也极易模仿。
二、家园共育在培养幼儿良好饮食习惯中的重要性
(一)家园共育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
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和幼儿园的共同努力。家庭是幼儿生活的第一场所,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在幼儿饮食习惯培养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幼儿园则是幼儿接受正规教育的场所,具有专业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能够为幼儿提供系统的饮食教育和良好的饮食环境。只有家庭和幼儿园密切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为幼儿创造一个全方位、全过程的饮食教育环境,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二)家园共育能够提高饮食教育的效果
家庭和幼儿园在幼儿饮食教育中具有不同的优势。家庭可以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饮食指导和照顾,关注幼儿的饮食心理和情感需求。幼儿园则可以通过集体教育活动、同伴互动等方式,培养幼儿的饮食规则意识和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家园共育能够将两者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互补,提高饮食教育的效果。
(三)家园共育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饮食文化氛围
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幼儿对饮食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家庭和幼儿园可以共同营造良好的饮食文化氛围,如通过介绍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开展饮食文化主题活动等,让幼儿了解饮食的多样性和营养价值,培养幼儿对食物的尊重和珍惜之情。
三、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策略
(一)明确家园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家庭和幼儿园要明确在幼儿饮食习惯培养中的责任和义务,树立共同的教育目标。家长要认识到自己在幼儿饮食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承担起培养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责任,如合理安排家庭饮食,以身作则,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行为。幼儿园要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计划和教育方案,加强对幼儿饮食的管理和引导,及时与家长沟通幼儿在园的饮食情况。
(二)营造良好的饮食环境
家庭里家长需打造安静、舒适且整洁的用餐环境,固定进餐时间与地点,让幼儿享受用餐。同时,自身做到不挑食、不偏食,做好表率。严格把控幼儿零食量,避免餐前吃太多影响正餐食欲。在幼儿园,合理规划幼儿进餐时间与地点,营造温馨饮食氛围。教师留意幼儿饮食情绪,及时处理用餐问题。注重饭菜色香味形,提升幼儿兴趣,确保营养均衡。
(三)开展丰富多样的饮食教育活动
在开展丰富多样的饮食教育活动方面,家庭和幼儿园各有其独特方式。家庭中,家长可抓住日常选购食材、烹饪的时机,向幼儿讲解食物来源、营养价值与吃法,还能通过讲故事、读绘本,让幼儿明白饮食健康的重要性,树立良好饮食观念;幼儿园则可开展饮食知识讲座、文化主题活动、烹饪体验等,助力幼儿了解食物的多样性与价值,掌握正确饮食方法,同时借助儿歌、游戏,引导幼儿养成不挑食、不浪费等良好饮食行为习惯。
(四)加强家园沟通与协作
家园需构建多元沟通渠道,如家长会、家访及电话、微信等线上方式,以便及时交流幼儿饮食状况与问题。教师应定期反馈幼儿在园饮食表现,了解其在家情况,共商教育对策。幼儿园可组织亲子厨艺比赛、家庭饮食分享会等合作活动,提升幼儿饮食兴趣,增进亲子关系。同时,邀请家长参与食堂参观、食谱制定等饮食管理工作,增进家长对幼儿园饮食的了解与信任。
四、结论
家园共育在培养幼儿良好饮食习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家庭和幼儿园要明确责任,密切合作,营造良好的饮食环境,开展丰富多样的饮食教育活动,加强沟通协作,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通过家园双方的共同努力,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为幼儿的身体健康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家园共育的方式方法,提高饮食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让每个幼儿都能在健康的饮食环境中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冯鸿慧.家园共育背景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J].智力,2025,(02):76-79.
[2]吴成玲.家园共育绘梦未来——浅谈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路径[J].新智慧,2024,(21):126-128.
[3]程茜.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J].教师,2023,(31):60-62.
[4]胡芳.家园共育视角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要点[J].家长,2022,(35):18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