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区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修复综合对策分析
杨晶羽
陕西天地地质有限责任公司 陕西省西安市 710054
一、引言
矿区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和资源供应基地,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矿区的开采活动往往伴随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其中水土流失是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水土流失不仅会破坏土地资源、降低土壤肥力,还会导致生态系统失衡,影响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因此,对矿区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修复综合对策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矿区水土流失现状与成因
(一)现状
当前,我国不少矿区都存在着程度不一的水土流失问题。一些大型矿区因为长期进行开采作业,地表植被被严重损毁,土地裸露的范围持续扩大,水土流失情况格外明显。水土流失使得大量泥沙流入河流、湖泊等水域,造成水体出现淤积现象,不仅干扰了水利设施的正常运转,还对水生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损害。
(二)成因
1.自然因素
π2 区的地形地貌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一个重要自然因素。很多矿区位于山区或丘陵区域,地形坡度较大,地表径流的速度较快,很容易冲刷土壤,从而引发水土流失。除此之外,矿区的气候状况也会对水土流失产生作用。在降水集中且雨势较强的地区,雨水对地表的冲刷力度会加大,使得水土流失的程度更为严重。
2.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是矿区水土流失的主要诱因。在矿区开采过程中,需要开展剥离表土、挖掘矿坑、堆积废石等工作,这些行为会直接破坏地表植被和土壤结构,让土壤失去植被的庇护,变得疏松且容易被侵蚀。同时,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弃物,像废石、尾矿等,若随意堆放,会占用土地资源,进而引发水土流失。另外,矿区周边一些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例如过度开垦、乱砍滥伐等,也会使矿区的水土流失问题进一步加剧。
三、矿区水土流失的危害
(一)破坏土地资源
水土流失会卷走大量肥沃土壤,造成土地肥力衰减,土壤结构受损,致使土地生产能力下降。在矿区,土地资源原本就因开采活动受到一定破坏,而水土流失更是让土地资源短缺问题雪上加霜,对矿区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
(二)影响生态系统平衡
矿区生态系统较为脆弱,水土流失会破坏其结构与功能。地表植被被破坏致使生物多样性减少,部分动植物失去生存栖息地。同时,水土流失会改变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使土壤理化性质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三)威胁周边居民生活
水土流失产生的泥沙会使河道、水库等水利设施出现淤积,削弱其调蓄洪水的能力,提升洪涝灾害的发生几率。另外,水土流失会导致周边地区水质变差,给居民饮用水安全带来隐患。在部分山区矿区,水土流失还可能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严重威胁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四、
区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修复的综合对策
(一)工程措施
1.边坡治理工程
矿区边坡可采取修建挡土墙、护坡等工程措施来防治水土流失。挡土墙能阻挡边坡土体下滑,减少水土流失;护坡可保护边坡表面,防止雨水冲刷。选择护坡材料时,优先选用草皮、三维植被网等生态友好型材料,以实现生态修复目的。
2.排水工程
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统是防治矿区水土流失的重要方式。可以修建排水沟、截水沟等设施,及时排出矿区的地表径流,降低雨水对地表的冲刷影响。同时,针对矿区的地下排水,也应采取设置排水孔等措施,降低地下水位,避免土壤因浸泡发生坍塌。
3.土地整理工程
整理矿区因开采被破坏的土地,恢复其土地功能。通过平整土地、改良土壤等途径,使土地重新具备耕种或其他利用条件。在土地整理过程中,要注重恢复土壤肥力,可采取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等措施。
(二)生物措施
1.植被恢复
植被恢复是矿区生态修复的核心。结合矿区气候、土壤等条件,选择适宜的植物品种种植。采用乔灌草结合等科学种植方式,提高植被覆盖率,增强对土壤的保护。同时,加强植被管理养护,保障其成活率和生长。
2.微生物修复
借助微生物的作用改善矿区土壤环境,助力生态修复。部分微生物能分解土壤中的污染物,提升土壤肥力。可通过向土壤接种有益微生物、施加微生物肥料等方式,增加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与活性,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
(三)农业措施
1.合理耕作
矿区周边的农业用地采取合理耕作方式,能够减少水土流失。例如实行轮作、间作套种等种植制度,可增加土壤覆盖度,减少雨水对土壤的直接冲刷。同时,要杜绝过度开垦和深耕,保护土壤结构不受破坏。
2.水土保持耕作技术
推广等高耕作、沟垄耕作等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等高耕作是顺着等高线开展耕作,能减慢地表径流的速度,增加雨水下渗量;沟垄耕作可在地表形成沟垄,起到拦截雨水的作用,从而减少水土流失。
(四)管理措施
1.加强监管
建立健全矿区水土流失监管机制,强化对矿区开采活动的监督管理,严格遵守矿产资源开发的相关法律法规,对违法开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严厉查处。同时,加强对矿区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的监督检查,保证工程质量。
2.健全法律法规
完善矿区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修复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义务。加强对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使矿区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修复工作有法可依。
3.宣传教育
强化对矿区周边居民和企业的宣传教育,提升他们对水土流失危害的认知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开展宣传活动、举办培训班等形式,普及水土保持知识和生态修复技术,引导居民和企业主动参与到矿区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修复工作中。
五、结论
矿区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修复需多维度综合施策。工程措施通过边坡治理、排水系统建设、土地整理,直接改善矿区地形地貌条件,减少水土流失;生物措施以植被恢复和微生物修复,重建生态系统,提升土壤质量;农业措施借助合理耕作与水土保持技术,保护矿区周边土地资源;管理措施依靠加强监管、完善法规和宣传教育,规范开采行为,营造全民参与生态保护的氛围。这些综合对策协同发力,有效遏制矿区水土流失,促进生态系统修复,对保障矿区生态安全、维护周边居民生活环境发挥了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跃成.国土空间下生态修复技术在废弃矿区治理工程中的应用[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2025(4):71-74.
[2].马壮,王晨雨.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措施研究——以吴田山矿区为例[J].环境生态学,2025(3)129-135.
[3].刘烨玲,郭宇飞.矿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治理恢复措施[J].陕西水利,2025(3):11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