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设计的运用
相月
中冶沈勘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辽宁沈阳 110000
引言
我国全面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对生态环境提出必要的保护策略,更是建立在社会不断前进发展的过程中,与可持续发展原则相互融合,从而为人类文明的延续奠定基础。尤其是针对现代房屋建筑的设计来讲,更是应当高度重视与生态理念的相互融合,从而打造更加舒适宜居的良好居住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应当在满足自然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建造出理想的建筑,从而打造符合新时期发展的生态建筑。
1 现代城市绿色生态型住宅建筑设计的重要性
1.1 环境效益:促进城市生态修复
绿色生态型住宅建筑设计对环境贡献大,尤其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意义独特。这种设计通过诸多举措,切实降低建筑能耗、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进而改善城市热岛效应,提升空气质量。例如,采用高效隔热保温材料,外加自然通风设计,就能大幅缩减空调的使用频率,达成节能目标;运用雨水收集和循环利用系统,既可以有效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的情况,又能够减轻市政管网的压力,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恢复,也能推动城市生态环境向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1.2 社会效益:提升居民生活福祉
从社会层面来讲,绿色生态住宅能够给居民营造出健康又舒适的居住环境。绿色生态住宅的室内采光和通风状况良好,而且采用环保建材,对居民身体有益。同时,精心打造的绿色景观和公共空间,为居民提供了休闲交流之处,同时营造出和谐的社区氛围,有利于提升居民的幸福感与归属感,进而推动社区朝着和谐方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最终增进居民整体的生活福祉。
1.3 经济效益: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从经济层面来讲,尽管绿色生态住宅初期成本较高,但从整个建筑生命周期来看,节能设备和资源循环利用将显著降低长期经营成本。随着民众环保意识持续提升,对绿色住宅的需求也逐渐增强,使绿色生态住宅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日益变强,这也促使建筑行业从传统模式向绿色高端化变革升级。这一变革有利于周边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进而为城市经济增添新的动力,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
2.1 亲和自然,以人为本
绿色建筑设计应以人的健康与舒适为核心,创造良好的室内外环境,如适宜的温湿度、采光和空气质量。建筑应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实现人、建筑与自然的平衡发展。
2.2 节能减排,资源优化
优先选用太阳能、风能这类洁净能源,削减对化石燃料的依靠程度,把碳排放降低下来。运用高效节能建筑材料、中水回收利用等技术手段,将资源利用效率优化提升,降低建筑整个生命周期的能源消耗与污染程度。
2.3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设计需结合当地气候、地形和文化特点,优化建筑朝向、通风和绿化布局,提升环境适应性。尊重原有生态景观,融入传统建筑智慧,实现现代技术与地域特色的融合
2.4 循环利用,绿色选材
优先挑选可循环利用、污染程度低的建筑材料,降低资源损耗以及环境承载压力。切实严格掌控材料的环保规范标准,防止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散发出来,务必保证建筑对于人体的健康状况以及生态环境的状态而言不会造成损害。
2.5 立体绿化,生态修复
通过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和地面植被系统,改善建筑微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绿化设计还能吸附粉尘、降低噪音,提升生物多样性,增强人与自然的互动体验。
3 基于生态建筑设计的房屋建筑设计
3.1 建筑布局与朝向设计
设计人员应尽可能利用自然通风及自然采光降低绿色住宅建筑物运行能耗,这就需要做好建筑布局优化及朝向优化。在建筑布局优化过程中,设计人员应根据当地风向及地形条件等,科学调整绿色住宅建筑排列方式及间距,从而形成通风通道,使绿色住宅建筑内部空气保持最佳状态。例如,设计人员可将绿色住宅建筑设置为行列式,将绿色住宅建筑之间的距离控制在规定距离以上,从而保障空气正常流通。在建筑朝向优化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尽可能地使绿色住宅建筑功能区为正南朝向,从而最大程度获得光照。冬季,正南朝向可最大程度获得阳光照射,使室内温度更加舒适。在夏季,设计人员也可借助遮阳设施避免阳光直射,从而降低室内温度。
3.2 加强自身节能效果
虽然在生态建筑设计中采用高新技术、高新材料等,可以有效提升生态建筑的节能效果,但由于影响建筑能耗的因素比较多,仅凭技术、设备、材料还不足以实现建筑节能减排的最大化,还需从建筑工程自身角度入手来全面加强生态建筑的节能效果。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同时入手:一方面是科学合理地优化建筑工程体形系数,所谓建筑工程的体形系数指的是建筑物外表面积与其所包围的体积的比值。通常情况下,建筑工程的体形系数越小,则建筑的能耗越低。这就要求在生态建筑设计中,应尽量使建筑外形简洁紧凑,减少不必要的凹凸变化和表面积,比如:可以采用圆形、方形等简单几何形状的建筑平面形式,或者将多个功能空间组合成较为规整的建筑体量。另一方面是全面提升提高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在生态建筑设计阶段需选用高效保温隔热的墙体材料、屋面材料和门窗材料,有效降低热量的传导和损失。并对建筑的外墙、屋面和门窗等部位设置保温层、隔热层和空气间层等,提高围护结构的热阻值,从而更好地调节室内外温差,减少空调、风扇等电力设备的使用频次,提升生态建筑的节能效果。
3.3 外墙保温隔热设计
外墙是绿色住宅建筑围护结构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保温性能与绿色住宅建筑运行能耗联系密切。设计人员应优先选择保温隔热性能更为优越的外墙保温隔热施工材料,例如挤塑聚苯板、聚氨酯泡沫等,从而阻隔外墙部位热量传导,保障绿色住宅建筑内部环境稳定。外墙保温结构由外墙外保温结构、外墙内保温结构及夹心保温结构组成,其中外墙外保温结构应用范围更广,保温隔热效果优越,不会占用室内空间,还能对建筑结构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在外墙外保温结构设计环节中,设计人员应科学选择保温材料厚度,从而提升保温效果。例如,我国北方某绿色住宅建筑设计中,设计人员将外墙保温材料厚度控制在 8cm,有效提高了外墙外保温结构的保温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结合理论实践,探讨了生态建筑设计原则及设计对策,探讨结果表明,生态建筑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作,需要遵循节能性、以人为本、因地制宜、整体性和环境友好等原则,并采取相应的设计对策。通过加大新理念、新技术的应用,加强自身节能效果,科学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大力推行被动式设计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生态建筑的性能和品质,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周成才.基于第四代生态住宅的房屋建筑设计研究[J].福建建筑,2024(06):40-44.
[2]申纪创.生态建筑设计理念在房屋建筑中的运用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2(20):121-123.
[3]韦海璐.生态建筑设计理念在房屋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方法[J].中国高新科技,2021(03):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