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多维度护理对肺栓塞患者康复期生活质量及肺功能的影响

作者

沙丽 字金梅

1.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 云南大理 671000 2.大理州云龙县长新卫生院 云南云龙 672700

摘要:肺栓塞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肺循环和氧合功能的疾病,其康复期护理对患者生活质量和肺功能恢复至关重要。多维度护理模式涵盖生理、心理、社会支持、营养管理、运动康复等多个方面,旨在为患者提供全面、系统的康复支持。本研究分析多维度护理在肺栓塞患者康复期的应用,探讨其对患者生活质量及肺功能恢复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护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多维度护理能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肺功能,提高康复效果,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多维度护理;肺栓塞;生活质量

一、多维度护理对肺栓塞患者康复期的重要性

(一)肺栓塞患者康复期的生理特点与护理需求

肺栓塞患者在康复期主要表现为肺血流动力学异常、肺通气功能受限、低氧血症及血栓再发风险。由于肺动脉阻塞导致肺泡通气/灌注比失衡,患者常有气短、呼吸困难及运动耐力下降。康复期护理需关注肺功能恢复,采取呼吸训练、抗凝治疗管理、氧疗等措施,同时监测血氧饱和度,防止因缺氧加重心肺负担。此外,患者长期卧床或活动受限易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过程中需强调早期活动及下肢静脉功能训练,减少血栓形成的可能。肺栓塞的康复护理还需关注患者的免疫功能,避免感染,定期监测D-二聚体水平,以评估血栓溶解情况。同时,针对抗凝药物治疗,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合理调整饮食,避免维生素K含量高的食物影响药效,确保康复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康复期生活质量受多维度因素影响的机制

肺栓塞患者的生活质量不仅受到生理因素影响,还与心理状态、运动能力、社会支持系统等密切相关。肺功能损伤导致患者运动耐力下降,影响日常生活的自主性,使其易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进而降低生活满意度。同时,肺栓塞康复涉及长期抗凝治疗,患者需严格遵循医嘱调整生活方式,饮食、活动受限增加了心理负担。此外,康复期的生活质量还受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如工作能力下降、社交活动减少,甚至因疾病导致家庭经济压力,进一步加重心理负担。在多维度护理中,优化肺功能训练、合理调整营养摄入、提供心理支持及健康教育,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理功能和心理适应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多维度护理模式在肺栓塞康复管理中的价值

肺栓塞康复护理需采用多维度模式,以全面提升患者的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生理护理方面,采用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结合抗凝管理与呼吸康复策略,帮助患者逐步恢复肺功能,提高运动耐力。心理护理方面,通过心理干预、健康宣教及情绪疏导,降低焦虑与抑郁水平,增强患者对康复过程的信心。营养管理方面,制定科学的膳食方案,结合抗凝药物治疗,避免饮食不当影响药效,同时增强机体免疫力。运动康复方面,结合患者耐受能力,合理安排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步行训练、下肢静脉泵运动等,防止血栓复发。此外,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同样重要,护理团队可借助远程随访、患者交流平台等方式,为患者提供长期健康指导,提高依从性。

二、多维度护理对肺栓塞患者康复期生活质量及肺功能的影响

(一)呼吸康复训练对肺功能的促进作用

肺栓塞患者康复期常伴有肺泡通气/灌注失衡、气体交换受限及呼吸肌功能下降,影响肺功能的恢复。呼吸康复训练可通过增强呼吸肌力量、提高肺泡通气效率,改善肺功能。护理干预可采用缩唇呼吸、腹式呼吸及间歇性深呼吸训练,帮助患者提高呼吸调控能力,减少气短症状[1]。指导患者在坐位或半卧位下进行深呼吸训练,使膈肌活动增强,提高肺活量。此外,吹气球训练、口风琴练习等辅助性呼吸训练,有助于提高小气道通畅性,促进肺泡扩张。呼吸训练的关键在于循序渐进,结合患者耐受度调整训练强度,避免过度疲劳影响康复进程。通过系统化的呼吸康复训练,患者可有效改善呼吸困难,增强肺功能储备,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为全面康复提供重要保障。

心理护理对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改善

肺栓塞患者在康复期易因疾病复发风险、长期抗凝治疗及运动受限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影响康复依从性及生活质量。心理护理可通过认知干预、情绪疏导及社交支持,帮助患者调整负面情绪,提高康复信心。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沟通,提供疾病相关知识,纠正患者对疾病的误解,增强其对治疗的信任感。开展放松训练,如冥想、音乐疗法、渐进性肌肉放松等,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降低焦虑水平。此外,可鼓励患者参与小组讨论或患者互助会,借助同伴经验分享提升情绪支持。对于情绪严重波动者,可联合心理咨询师进行认知行为治疗,调整不合理认知模式。系统化的心理护理不仅能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还能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提高整体康复质量。

营养干预对患者体力恢复及免疫力的提升

肺栓塞患者康复期需长期抗凝治疗,合理的营养干预可优化机体代谢,提高免疫力,促进体力恢复。护理干预应结合患者病情及抗凝药物的作用特点,制定科学的膳食结构。蛋白质摄入应适量增加,以促进组织修复及肌肉功能恢复,可选择鱼类、禽肉、豆制品等优质蛋白来源[2]。膳食中应适量补充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坚果、橄榄油,以减少血管炎症,提高血流通畅性。摄入足够的维生素C、E和多酚类抗氧化物,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减少感染风险。同时,避免摄入过量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如绿叶蔬菜,以防干扰华法林等抗凝药物的疗效。护理人员应定期评估患者营养状况,结合个体化需求进行干预,提高营养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运动康复对血流动力学及耐力的优化

肺栓塞患者康复期运动耐力下降,血液循环功能受损,科学合理的运动康复可促进血液回流,改善血流动力学,提高心肺耐力。护理干预应根据患者功能状态,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包括低强度有氧运动、渐进性肌力训练及步行康复训练。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慢走、骑自行车、太极拳,可增强心肺适应能力,改善氧合功能。渐进性肌力训练针对下肢肌群,如踝泵运动、坐站交替训练,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促进血液回流。步行训练可采用间歇训练模式,逐步增加运动时间与强度,提高机体耐受性。运动康复的关键在于适度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疲劳或运动诱发低氧血症,确保患者在安全范围内进行活动。合理的运动康复干预能有效改善血流循环,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全面康复。

健康教育与社会支持在长期康复中的作用

肺栓塞患者康复期的长期健康管理至关重要,健康教育及社会支持可增强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治疗依从性。护理人员应向患者提供个性化健康教育,包括疾病知识、抗凝治疗管理、康复训练要点及预防复发措施。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如面对面宣教、远程随访、健康讲座及社交媒体推送,提高患者的知识掌握率。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同样关键,可通过家庭成员的心理支持、患者互助小组的经验交流,增强患者的归属感和康复信心[3]。此外,远程医疗平台可提供康复指导,实现医患持续互动,提高康复管理的便捷性。强化健康教育与社会支持,有助于患者在长期康复过程中维持健康行为,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风险,促进全面康复。

结束语:肺栓塞患者康复期的护理管理是提高生活质量和肺功能的重要环节。多维度护理模式通过整合呼吸康复、心理疏导、营养支持、运动训练以及健康教育等措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康复效果,提高肺功能,降低复发风险。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多维度护理干预在肺栓塞康复管理中的重要性,未来可在护理实践中加强个体化护理方案的实施,以优化患者预后,提高康复质量。

参考文献

1.董晓红.三维护理模式对肺栓塞患者呼吸动力学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23,21(18):125-128.

2.李黎.基于多维度护理的肺栓塞患者康复管理研究[J].现代医学,2024,52(03):389-393.

3.黄丽萍.肺栓塞患者康复期多维度护理路径构建与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24,59(04):456-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