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时代群众文化建设与发展路径探究

作者

孔群乐

兰山区文化馆 山东临沂沂水

引言

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社会实践和生活体验中自发形成的文化形态,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与深厚的社会价值。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对文化服务的质量、内容和形式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也为群众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如何构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群众文化体系,成为当前文化发展战略中的重要课题。

1 新时代群众文化的时代特征

新时代群众文化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具有显著的多样性、开放性、参与性和科技性。在内容与形式上,呈现出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态,涵盖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等多种文化元素;在传播方式上,依托数字技术实现跨地域、跨层级的广泛传播,体现开放性;在主体层面,强调全民参与,推动自下而上的文化共创机制;在技术支撑方面,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提升文化传播效率与互动体验,构建智慧化、数字化的群众文化服务体系。

2 新时代群众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新时代群众文化建设中,地区发展不平衡、资源分配不均问题凸显。经济发达地区文化场馆林立、活动丰富多样,专业人才汇聚;而偏远及欠发达地区,文化设施陈旧简陋,活动形式单一,专业人员匮乏。这种差距导致不同地区群众享受文化服务的水平参差不齐,既不利于群众文化权益的平等保障,也阻碍了群众文化事业整体协调发展,亟待改善。在新时代群众文化建设进程中,文化内容同质化、缺乏创新性现象较为突出。许多地方的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多是常见的歌舞表演、传统戏曲展演等,且主题和创意大同小异。这难以满足群众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无法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热情。长此以往,会削弱群众文化的吸引力与活力,阻碍群众文化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新时代群众文化建设里,群众参与度不高、文化认同感待提升的问题较为明显。部分文化活动形式老套、脱离生活,难以激发群众兴趣,导致参与人数寥寥。而且一些活动缺乏对本地文化特色的挖掘,无法唤起群众内心深处的文化共鸣。这使得群众对文化建设的归属感不强,难以真正融入其中,不利于群众文化事业的长远发展。

3 新时代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路径

3.1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支持体系,需制定科学合理的群众文化发展规划。应明确发展路径与重点任务,确保文化资源合理配置。例如,国家层面可设立五年期文化发展纲要,明确基层文化设施覆盖率提升至 95% 以上,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率提高至 80% 。同时,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定期调整政策导向,推动群众文化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是推动群众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应制定科学系统的文化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与实施路径,强化制度保障。同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确保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与活动开展的资金支撑,例如中央和地方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不少于 50 亿元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3.2 推动数字化转型,构建智慧文化服务体系

推动数字化转型,构建智慧文化服务体系是新时代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向。应大力发展互联网+文化模式,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建设统一的数字文化平台,实现文化资源的高效整合与精准推送。例如,全国可建成不少于 300 个省级文化云平台,覆盖 90% 以上的县级行政区,提供线上展览、虚拟体验、远程培训等多样化服务,提升文化服务的便捷性与覆盖面,打造全天候、全场景的文化供给体系。推动数字化转型,构建智慧文化服务体系,需大力推广线上文化活动,提升群众参与度与文化传播力。通过搭建线上平台,开展直播讲座、虚拟展览、云上演出等多样化活动,实现文化服务的全域覆盖。例如,全国可组织年均超 10 万场次线上文化活动,覆盖用户突破 5 亿人次,有效打破时空限制,扩大文化影响力。同时,借助社交媒体与短视频平台,增强互动性与传播力,推动文化资源普惠共享,助力构建全民参与、共建共治的现代化文化生态。

3.3 激发群众参与,增强文化内生动力

激发群众参与,增强文化内生动力是新时代群众文化建设的核心路径。应通过政策引导与平台搭建,鼓励群众自主创作、自我表达,推动自下而上的文化生产模式。借助社区文艺团队、民间艺术团体等基层文化力量,培育本土文化 IP,提升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同时,强化群众在文化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其以多元形式参与内容生产与传播,形成全民共创、共享、共治的文化生态,实现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价值再创造。激发群众参与,增强文化内生动力,需注重基层文化人才的培养与本土文化品牌的塑造。通过建立文化辅导员制度、开展专项培训,培育一批具备专业素养的基层文化骨干,提升其组织策划与创新能力。同时,依托地域特色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方辨识度的文化品牌,推动文化 IP 化、产业化发展。这一过程有助于形成以点带面、示范引领的文化发展格局,增强群众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资源的有效转化与可持续传播。

3.4 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结合

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结合,是推动群众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应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如非遗项目、民俗传统、历史遗迹等,通过数字化采集、活态传承与创意转化,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运用文化记忆理论与文化生态学方法,构建具有地域辨识度的文化符号体系,推动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相融合,提升文化产品的时代感与传播力,为群众文化注入持久活力与独特魅力。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结合,是实现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路径。应以文化记忆理论为指导,系统梳理和保护传统文化基因,同时引入现代设计理念与技术手段,推动传统文化与当代审美、科技应用的深度融合。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的培育,将传统技艺、民俗符号等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文化产品,提升其传播力与影响力。

结束语

总之,新时代群众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群众多方协同推进。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推动数字化转型,构建智慧文化服务体系;激发群众参与,增强文化内生动力;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结合,打造本土文化品牌,能够有效提升群众文化的覆盖面、影响力和生命力。未来,应进一步强化文化治理能力,优化资源配置机制,推动群众文化从有向优转变,实现文化成果全民共享、文化活力持续释放。

参考文献

[1]范浩.群众文化与传统民间文化的融合探究[J].大众文艺,2024,(19):3-5.

[2]王莹.新时代群众文化建设有效路径探析[J].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4,(03):58-60.

[3]易新丽.新时代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策略[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4,35(16):145-148.

[4]范浩.新时代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需求与发展路径[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4,8(23):177-181.

[5]曹演婷.新时代文化馆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创新路径[J].中国民族博览,2024,(14):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