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要素与大学外语课堂教学融合的有效性研究
钟炳芳
成都大学外国语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0036
一、引言
在全球化加速与高等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外语作为国际交流关键工具,其教学重要性日益凸显,“课程思政”理念也因此在教育领域广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此背景下强调立德树人、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性,大学外语课堂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更承担着塑造家国情怀、拓展国际视野、培育社会责任的育人使命。
因此在时代发展需求下,思政要素融入大学外语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理论上,它能丰富外语教学理论,拓展课程思政研究范畴,助力构建中国特色外语教学理论体系;实践中,可推动教师实现思政与外语知识的有机融合,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外语能力与思想政治素养共同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国际化人才。
二、融合现状与问题分析
1.融合现状
目前,许多高校已经意识到思政要素融入大学外语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并积极开展相关实践探索。部分教师开始尝试在教学内容中挖掘思政元素,如在讲解文学作品时,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体现的价值观、民族精神等;在介绍外国文化时,对比中外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一些学校还组织编写了融入思政内容的外语教材,举办相关教学研讨会,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然而目前思政要素与大学外语课堂教学的融合仍处于起步阶段,在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上存在不足。
2.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学外语教学在思政融合方面存在着明显短板:部分教师的思政素养欠缺,教学方向上,仅聚焦语言知识与技能,既无挖掘思政要素的意识,也缺乏融合能力,致使课堂融合效果不佳;教学方法上,多依赖传统讲授法机械灌输思政知识,忽视学生兴趣与需求,导致思政教育与外语教学割裂,学生参与度低;教学评价体系以语言知识和技能考核为主,缺失思想政治素养评价指标,无法精准评估融合成效,教师也难以依此优化教学,严重制约了思政与外语教学的深度融合。
三、融合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1.研究设计
本研究选取某高校两个外语基础与学习能力相近、由同一位教师授课的平行班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研究法开展为期一学期的教学实验。其中,实验班在大学外语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要素,对照班沿用传统外语教学模式,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和测试等方法收集数据。研究以思政要素与大学外语课堂教学的融合作为自变量,将学生的外语学习成绩、跨文化交际能力、思想政治素养等设定为因变量,以此探究思政融入外语教学的实际效果。
2.研究过程
在实验过程中,实验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挖掘思政要素,如在学习关于环境保护的英语文章时,引导学生讨论全球环境问题以及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和行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在讲解西方节日文化时,对比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同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对照班教师则按照常规的教学大纲进行外语知识和技能的教学。
3.研究结果与分析
外语学习成绩:实验结束后,对两个班级学生进行相同的外语测试,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的平均成绩高于对照班,在阅读理解、写作等需要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和文化知识的题型中,实验班学生的得分优势更为明显。说明思政要素的融入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从而提高外语学习效果。
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发现,实验班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表现优于对照班。实验班学生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中外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展现出更强的文化自信和沟通能力,能够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同时也能以包容的态度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
思想政治素养: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实验班学生在爱国主义情感、社会责任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班。这说明在大学外语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要素,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
四、有效融合的策略
1.提升教师思政素养
高校应加强对外语教师的思政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活动,邀请思政领域专家进行讲座和指导,帮助教师提高对思政教育的认识,掌握挖掘思政要素的方法和技
同时,鼓励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分享教学经验,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升思政素养和教学能力。
2.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项目式学习、情境教学法、翻转课堂等,将思政要素自然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们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和文化传播意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不同文化的差异、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3.完善评价体系
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纳入评价范围。除了考核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项目实践、小组合作等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价值观、情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为教学改进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思政要素与大学外语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五、结语
本研究经理论分析与实证验证,明确了思政要素与大学外语课堂教学融合具备显著有效性,其既能提升学生外语成绩、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又能增强思想政治素养,达成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不过,该融合实践仍存在待解问题,未来研究可从三方面深入:深挖外语教材与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搭建系统思政教育资源库;借助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二者融合的模式与方法;开展跨校、跨地区合作研究,总结推广优秀教学经验,推动大学外语课程思政建设迈向新高度。
【参考文献】
[1] 马克学.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的路径研究[J].中外交流,2021,28(2):821.
[2] 李明,卫蕾,韩茂源,等.课程思政视阈下文化自信培养与高校外语教学的融合研究[J].空中美语,2023(2):79-81.
[3] 徐敏.外语课程体系中思政要素融合模式与方法研究[J].海外英语(上),2021(7):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