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王想

敦化市第二中学校

1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分析

1.1 教学内容碎片化倾向显著

当前教学实践中,教师多遵循教材章节顺序开展教学,导致完整的知识体系被肢解为孤立的知识点。例如,在法治教育内容中,将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内容分散于不同章节讲解,缺乏对法律体系内在逻辑的整合。这种碎片化教学使学生难以形成系统化认知,无法深刻把握学科核心价值,导致知识学习与素养培育的割裂。

1.2 教学目标设定存在偏差

部分教师仍将教学目标聚焦于道德规范与法律条文的记忆,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在“诚实守信”主题教学中,仅要求学生背诵诚信的定义与意义,未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践行诚信行为。这种单一化目标设定背离了课程育人初衷,难以实现从知识传递到素养内化的转变。

1.3 教学方法亟待创新

课堂教学普遍呈现“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模式。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和深度思考机会。例如,在“网络生活新空间”教学中,教师单向讲解网络利弊,未通过互动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匮乏,难以培养自主学习与创新思维能力。

2 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策略

2.1 精准定位大单元教学目标

(1)立足核心素养构建目标体系

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等核心素养要求,结合初中生身心发展规律与生活经验,构建层次分明的教学目标体系。如在“法治教育”大单元中,设定知识目标为系统掌握宪法与法律基础知识,能力目标为运用法律思维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素养目标为培育法治信仰与规则意识,确保目标设计紧扣核心素养培育。

(2)细化课时目标实现梯度推进

将大单元目标拆解为具体、可操作的课时目标,形成循序渐进的教学序列。以“法律与生活”课时为例,设定目标为学生能识别消费维权、校园欺凌等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并运用法律条文提出解决方案。通过课堂辩论、模拟法庭等活动检验目标达成,实现从课时目标到单元目标的有机衔接。

2.2 系统整合大单元教学内容

(1)重构主题实现内容统整

打破教材固有编排,围绕学科核心概念、社会热点或生活主题重组教学内容。如将七年级教材中自我认知、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等内容整合为“青春成长导航”大单元;八年级的社会规则、法治建设内容整合为“法治社会共建”大单元,使零散知识形成逻辑清晰的主题模块。

(2)优化结构深化知识关联

采用“总-分-总”或“问题链”等形式优化内容结构。在“法治社会共建”大单元中,先通过社会热点案例引导学生认识法治社会的重要性,再分别学习法律制定、实施、监督等环节,最后通过“模拟立法听证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应用中深化对法治体系的理解,构建完整知识框架。

2.3 创新实施大单元教学方法

(1)情境浸润激发学习体验

运用多媒体资源创设真实情境,增强教学感染力。在“网络生活新空间”教学中,播放网络谣言传播、网络诈骗等真实视频,引导学生分析情境中的道德与法律问题,如设计“网络信息甄别挑战赛”,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提升网络素养与自律能力。

(2)项目驱动促进深度探究

设计实践性项目任务,推动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在“社区治理”大单元中,布置“社区文明提升方案设计”项目,学生需通过问卷调查、居民访谈收集需求,运用所学知识设计文明公约、垃圾分类方案等。在调研、策划、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问题解决能力。

2.4 构建多元大单元教学评价体系(1)多元主体协同参与评价

构建“教师-学生-家长-社区”多元评价主体。教师从专业角度评价学习过程与成果;学生通过自评、互评反思学习表现;家长反馈学生在家中的道德实践情况;社区对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表现进行评价,形成全方位评价视角。

(2)多维方式提升评价效能

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的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学习档案袋、小组合作评价表等,关注学生参与度、思维发展与情感态度;终结性评价以单元测试、项目成果汇报等考查知识掌握与素养发展水平。如在“社区治理”项目评价中,既评估方案设计质量,也考量学生在调研、沟通中的表现。

3 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实践案例分析

3.1 案例背景

以初三年级“社会责任担当”大单元教学为例,该单元整合“个人与社会”“公民责任与义务”“社会公益”等内容,旨在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与担当精神,教学对象为具有一定社会认知基础的初三学生。

3.2 教学设计过程

(1)精准锚定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系统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明确公民基本责任与义务;能力目标:能运用责任理论分析社会现象,制定社会责任实践方案;素养目标:激发奉献精神,增强社会认同感与使命感。

(2)分层整合教学内容

将单元分为“责任认知启蒙”“榜样力量引领”“实践行动赋能”三个子单元。“责任认知启蒙”通过“社区问题诊断”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责任;“榜样力量引领”邀请抗疫志愿者分享事迹,强化责任意识;“实践行动赋能”组织“关爱孤寡老人”志愿服务,推动责任践行。

(3)融合创新教学方法

综合运用情境模拟、项目式学习与案例教学。在“责任认知启蒙”阶段,创设“社区环境治理”模拟情境,学生分组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实践行动赋能”阶段,以项目形式策划实施志愿服务,全程贯穿典型社会责任案例分析。

(4)实施立体评价体系

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家长反馈、社区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教师通过课堂表现、项目方案评价学习过程;学生通过反思日志自评;家长与社区对志愿服务表现进行评价,全面衡量学生责任素养发展。

3.3 教学效果分析

教学实践表明,大单元教学显著提升了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课堂讨论中,学生主动分析“网络暴力”“公共资源浪费”等社会问题的责任归属;在“关爱孤寡老人”志愿服务中,学生积极策划活动,主动与老人沟通。多元化评价数据显示, 92% 的学生在责任认知、实践能力方面有明显进步,印证了大单元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4 结束语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策略,通过目标重构、内容整合、方法创新与评价完善,有效破解了传统教学困境,为学科育人提供了新范式。实践证明,该策略能够显著提升教学系统性、学生参与度与核心素养培育成效。未来,教师需持续深化对大单元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在动态调整中优化教学策略,推动道德与法治课程成为培育学生健全人格、法治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的坚实阵地,为培养德法兼修的时代新人贡献教育力量。

参考文献:

[1]朱丽娟. 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策略探究 [J]. 学苑教育, 2025, (17): 37-39

[2]郑银银. 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策略 [J]. 家长, 2025, (15): 53-55.

[3]陈凡,马玫. 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策略 [J]. 天津教育, 2025, (14): 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