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工业建筑轻钢结构优化设计探讨

作者

王彦龙

身份证号码:142223198802186113

一、引言

工业建筑对结构的承载能力、空间利用率、耐久性有特殊要求,轻钢结构凭借钢材强度高(抗拉强度 345MPa 以上)、构件截面小(较混凝土结构减少 50% 以上空间占用)、施工周期短(较传统结构缩短 30%-50% )等特点,成为工业建筑的主流选择。数据显示,轻钢结构工业建筑的用钢量较重型钢结构降低 20%-30% ,综合造价节省10%-15% 。然而,当前设计中存在过度保守或盲目减重等问题,约 40% 的项目未实现力学性能与经济成本的平衡, 30% 的结构因功能适应性不足需后期改造。在工业生产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背景下,研究轻钢结构优化设计方法,对提高工业建筑的安全性、经济性与适用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工业建筑轻钢结构优化设计的核心维度

(一)结构布局优化

结构布局需兼顾受力合理性与功能需求,柱网布置采用 “大跨度 + 模块化” 模式,跨度控制在 15-30 米时,空间利用率提升 20% 以上,同时减少柱体对生产设备布置的限制。抗侧力体系优化通过合理布置支撑,门式刚架结构采用交叉支撑与隅撑组合,使抗侧刚度提升 40% ;排架结构中设置减震支撑,地震作用下结构位移减少 30%-50% 。屋面坡度设计结合排水与荷载要求,单坡坡度控制在 1:10-1:20,既避免积水又降低屋面自重,较陡坡度设计减少用钢量 8%-10% 。

(二)构件选型与截面优化

构件选型需匹配工业荷载特性,吊车梁采用焊接 H 型钢,翼缘厚度根据吊车起重量(5-50 吨)动态调整,起重量每增加 10 吨,翼缘厚度增加 2⋅4mm ,确保挠度控制在 L/400(L 为跨度)以内。檩条与墙梁采用冷弯薄壁型钢,截面形式从 C 型钢向 Z型钢优化,相同荷载下 Z 型钢檩条的惯性矩增加 15%-20% ,可减少 20% 的材料消耗。截面优化采用 “等强度设计” 原则,通过有限元分析调整构件变截面位置,使应力分布均匀性提升 30% ,避免局部应力集中导致的早期破坏。

(三)节点连接优化

节点连接是轻钢结构的薄弱环节,优化设计需保证传力可靠与施工便捷。梁柱连接采用高强度螺栓(8.8 级以上)摩擦型连接,螺栓数量根据剪力计算确定,较承压型连接减少 20% 的螺栓用量,且拆卸方便。屋面与墙面檩条连接采用自攻螺钉与檩托组合节点,抗拔力提升 50% ,避免风荷载作用下的掀揭破坏。

三、轻钢结构优化设计中的突出问题

(一)安全性与经济性失衡

设计保守导致材料浪费,约 25% 的项目梁截面惯性矩超出计算需求 15%-20% ,柱截面尺寸偏大使基础造价增加 10% ;过度追求减重则引发安全隐患, 15% 的门式刚架因檩条间距过大(超过 1.5 米)导致屋面挠度超标( )。荷载取值不合理,永久荷载未考虑设备振动附加力(约增加 10%-15% 荷载效应),活荷载未区分生产区域与通道区域,导致局部构件承载力不足。

(二)功能适应性不足

结构设计与工业生产需求脱节, 50% 的厂房未预留吊车升级空间,后期增加吊车吨位时需加固结构,改造费用占原造价的 20% ;屋面承重未考虑光伏发电设备荷载(约0.2-0.3kN/m2) ),光伏改造时需额外加固,影响生产进度。温度适应性设计欠缺,大跨度结构( (>30 米)未设置足够伸缩缝,温差超过 30℃时产生的温度应力使节点变形达

5.10mm ,导致屋面漏水概率增加 40%

(三)设计与施工协同不足

构件加工与现场安装存在矛盾,约 30% 的节点设计未考虑施工可行性,如高强度螺栓连接的扳手操作空间不足,导致拧紧度偏差超过 10% ;构件尺寸偏差(如长度误差 >5mm )使安装困难,现场切割打磨增加 20% 的施工成本。BIM 技术应用深度不够, 80% 的项目仅用于建模,未实现碰撞检测与施工模拟,构件碰撞率达 15% ,影响施工效率。

四、工业建筑轻钢结构优化设计的实施路径

(一)基于力学性能的参数化优化

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参数化模型,对构件截面尺寸(高度、翼缘厚度等)进行多目标优化,以 “最小用钢量” 与 “最大承载力” 为目标函数,约束条件包括挠度(≤L/250)、长细比( ≤200 )等,优化后用钢量降低 15% 的同时承载力提升 10% 。荷载计算引入动态修正系数,生产区域活荷载乘以 1.1-1.2 的振动系数,吊车荷载考虑冲击系数(1.1-1.3),确保结构在动态荷载下的安全性。

(二)融合功能需求的适应性设计

建立 “生产需求 - 结构参数” 映射关系,根据设备吨位、振动频率确定基础刚度,重型设备区域的基础沉降控制在 5mm 以内;预留 10%-20% 的荷载余量,满足后期设备升级需求。温度适应性优化采用分段设计,超过 30 米跨度的结构每 30-40 米设置伸缩缝,缝宽 ,同时采用滑动支座减少温度应力传递,温度变形控制在 3mm/m 以内。屋面设计整合光伏安装条件,檩条间距加密至 1.0-1.2 米,支座节点预留光伏支架连接孔,降低后期改造难度。

(三)设计与施工的全流程协同

推行 “设计 - 加工 - 安装” 一体化协同模式,采用 BIM 技术进行碰撞检测,提前发现构件冲突,碰撞率降低至 5% 以下;建立数字化加工模型,构件尺寸误差控制在 ±3mm ,螺栓孔位置偏差≤2mm,提升安装精度。节点设计考虑施工便利性,高强度螺栓连接预留≥ 100mm 的操作空间,焊接节点采用对称坡口设计减少焊接变形(控制在3mm 以内)。施工方案反向优化设计参数,如根据吊装设备能力调整构件分段长度(通常 6-12 米),降低吊装难度与成本。

五、结论

工业建筑轻钢结构优化设计需实现力学性能、经济成本与功能需求的协同平衡。通过参数化优化提升结构安全性与经济性,结合生产需求增强功能适应性,加强设计与施工协同提高实施效率,可显著提升轻钢结构工业建筑的综合效益。未来,随着数字化设计与绿色建材的发展,优化设计将向 “智能仿真 + 循环设计” 方向演进,为工业建筑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王超,田玉昊. 工业建筑设计中轻型钢结构的特点与设计探析[J]. 城镇建设,2025(9):290-292. DOI:10.12254/j.issn.2096-6539.2025.09.097.

[2] 董玉竹,姜春宝. 轻型钢结构门式刚架的优化设计探讨[J]. 黑龙江科技信 息,2010(6):275. DOI:10.3969/j.issn.1673-1328.2010.06.272.

[3] 李红旗, 刘祥斌. 轻型门式刚架结构设计的若干问题探讨[J]. 山东建材,2007,28(5):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