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策略研究
刘洋
长春吉成国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吉林省长春市 130000
引言
土地资源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载体,具有资源性、空间性、不可再生性等多重属性,在现代社会结构中发挥着多元功能。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土地利用强度不断加剧,建设占地、耕地减少、生态功能削弱等问题逐渐凸显,严重制约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以经济产出为导向,忽视了对资源承载能力与生态服务功能的维护,导致土地系统失衡与退化现象频发。推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求在管理理念、调控方式与治理机制方面进行系统性重构,以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复合利用与生态共赢。
1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
1.1 土地资源开发强度持续上升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建设用地需求呈现持续扩张趋势,大量优质耕地、林地与生态敏感区被转化为工矿、住宅和交通用地。土地开发边界不断外扩,造成空间格局破碎化、生态功能区域缩减、耕地保护压力上升。高强度开发未能同步考虑生态系统承载力与资源环境限度,导致土地资源超负荷运转。过度开发还使得土地利用率降低,结构性闲置、低效用地现象严重,造成资源浪费与占补失衡问题加剧,增加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难度。
1.2 土地资源利用方式粗放单一
当前土地利用方式仍以单一功能开发为主,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生态的问题普遍存在。农业用地缺乏生态功能整合,工业园区用地布局分散重复,城市用地未充分整合地下空间与复合功能,导致单位土地产出效益不高。部分地区盲目推进项目落地与招商引资,以用地审批换取短期投资,忽视了土地利用全生命周期管理,形成投入高、产出低、后期不可持续的恶性循环格局。土地利用缺乏综合性布局与复合功能设计,难以适应可持续发展对空间承载和生态协同的要求。
1.3 土地管理制度与监管体系不健全
现行土地管理制度存在碎片化与协调性不足的问题,不同职能部门间管理目标不一致,土地利用审批与生态保护存在职能重叠或缺失,导致监管链条断裂。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缺乏动态调节机制,对土地资源的实际利用状况掌握不足,难以进行全过程监管与科学配置。土地管理中信息化手段应用不足,数据采集不全、系统脱节等问题制约了土地监管的时效性与精准性。管理政策执行力不足,违法占地、违规开发等行为频发,对土地可持续利用构成严峻挑战。
2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原则与调控路径
2.1 资源节约与生态保护并重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核心在于实现资源节约与生态安全的双重目标。节约优先原则要求通过优化用地结构、强化用途管控、推进集约利用等方式,提高单位土地产出与复合效益。生态保护原则要求将土地纳入生态系统整体中考量,在开发利用过程中最大限度保留土地自然属性,保护生态功能与生物多样性。通过构建绿色开发边界、生态红线控制区等空间制度框架,明确生态底线与环境容量,确保开发建设不突破资源承载与环境极限,实现土地资源永续利用。
2.2 土地用途动态调整与空间优化
土地用途需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资源环境条件进行动态优化调整。构建多维空间信息系统与用地评价模型,科学划定土地利用功能区,实现建设用地与生态空间的有机融合。通过更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用途结构设计,引导城市建设向存量空间内部挖潜,减少对生态敏感区的侵占。推动“增存挂钩”政策落地,在新增用地审批中强化节地评价与生态补偿机制,鼓励节约用地与绿色开发。加强城乡空间一体化规划,提升土地利用布局的整体协同性与协调性。
2.3 分类管理与差异化调控机制
土地资源差异性强,地形地貌、生态环境、利用潜力均存在显著差异。可持续利用应以分类管理为基础,针对耕地、林地、草地、湿地、建设用地等不同类型土地制定差异化保护与利用政策。在耕地保护上坚持永久基本农田制度,强化耕地占补平衡与质量提升措施。在生态用地方面加强用途准入门槛与用途转变管控,防止生态功能区非理性开发。在建设用地领域推进土地二次开发、功能更新与空间整合,提升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与空间复合水平,实现土地功能的最优配置。
3 土地资源可持续管理策略的构建与实施要点
3.1 完善土地管理制度体系
构建多层次、全周期的土地资源管理制度体系,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根本保障。需强化国家层面的统筹规划职能,构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实现规划、用地、建设、监管的全链条整合。地方层面应细化制度落实路径,明确部门职责分工,提升监管协同性。建立土地开发准入、节约评价、生态补偿、用途变更审批等制度规范,确保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全过程受控、可查、可追溯。健全制度执行与问责机制,增强政策落地的强制性与约束力,形成以法治为基础的土地管理秩序。
3.2 推进土地管理技术手段升级
现代土地管理需以高精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监测、动态数据库等数字化手段为支撑,实现土地资源的实时监测与精准调控。建立统一的土地信息平台,实现土地利用现状、用途变更、开发强度、生态影响等数据的动态更新与共享分析。推动无人监测、卫星遥感与地面核查的融合应用,提升土地监管的覆盖面与精度。发展土地资源评估与模拟模型,支撑科学决策与预警管理。加快土地管理系统智能化改造,构建面向多部门协作、多层级决策的数字化土地治理架构。
3.3 构建多元参与的协同治理机制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管理离不开政府、企业、公众等多方主体的协同参与。政府应主导顶层设计与制度执行,企业作为土地使用主体需加强土地节约意识与开发责任,公众应积极参与土地规划与环境保护事务,形成共治共享格局。建立用地单位绩效考核机制,将土地节约利用纳入企业评估体系,推动企业履行生态补偿与绿色开发责任。完善公众参与制度,扩大土地规划、用途变更、建设审批等环节的社会监督与公众表达渠道。搭建多元主体交流平台,推动土地管理由单向控制向多向协商转型,提升管理民主性与透明度。
结语:
土地资源作为不可再生的核心资源,其可持续利用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紧张与环境约束形势,必须构建以节约优先、生态保护、分类管控为核心的土地管理战略,推动管理理念、制度体系与技术路径的深度重塑。通过完善用途调控机制、优化空间布局结构、提升管理智能化水平,推动形成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格局,实现土地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协同提升。未来土地管理将更加注重全过程监控、多元协同与科学决策,持续为区域协调发展与生态安全保障提供强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张旭东,李欣怡.土地可持续利用与空间治理路径研究[J].资源与环境,2023,41(7):62-67.
[2]杜新民,陈佳乐.土地用途动态管控与制度创新研究[J].国土经济,2022,39(6):78-82.
[3]许靖宇,高蕊.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土地资源管理机制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23,37(5):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