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流域水生态保护与水资源开发利用协调机制集成路径研究

作者

国俊

博山区水资源管理与节约用水服务中心 山东省淄博市 255200

引言

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流域水生态系统正遭受着结构失衡、水质下降及生态功能衰退等多重压力,水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之间的冲突愈发显著。过往"重利用、轻保护"的治理思路已无法适应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迫切需要构建科学化、系统化、协同化的平衡机制。本研究从流域整体性出发,剖析二者间的相互作用与现实困境,探索综合治理方案,以期实现生态安全与资源利用的协调统一。

一、流域水生态保护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基础与协调价值

水生态系统作为流域核心要素,承载着维系水文循环、物种多样性及生态服务的关键作用,而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则为社会经济增长提供必要支撑。二者关系呈现共生与矛盾并存的特征:健康的生态体系是保障水资源长期可利用性的先决条件,但若开发强度超出承载阈值,将导致水体质量恶化及生态功能退化。目前,部分区域因过度开发导致水生态系统持续恶化,这一问题已对流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形成明显制约。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如何实现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平衡发展,建立科学完善的协调体系,正成为提升流域管理水平、推动绿色发展转型的核心议题。探索这一领域的整合路径具有显著的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二、当前流域水生态与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协调障碍

(一)管理体制分割与权责边界不清带来的治理冲突

当前流域水环境与水资源治理呈现出多主体、跨层级的复杂管理架构,水利、环保、林业、城建等多个职能部门权责存在重叠现象,尚未建立有效的统筹协调体系,造成政策导向存在差异、管辖范围界定模糊。针对水域生态维护工作,生态环境机构主要关注水质监测与生物群落保护,而水资源调配利用则由水务主管单位负责实施。在管理思维与执行方式层面,二者存在明显脱节,难以实现协同效应。与此同时,地方行政主体依据辖区划分行使水权管理职能,忽略流域系统性特征,容易引发上下游、跨区域间的利益矛盾与职责推脱。这种制度性障碍不仅影响政策落地效果,更制约了生态维护与资源开发平衡机制的建立。有鉴于此,明确职能划分、构建跨区域协作平台,成为促进协调机制良性运转的关键前提。

(二)生态监测与水资源调度系统之间缺乏联动支撑

在流域综合治理过程中,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与水资源调配体系通常由不同行政机构分管,存在信息壁垒和协同障碍,造成生态维护与供水管理相互割裂。生态监测工作聚焦于水体质量、水生动植物群落、沼泽地生态功能等参数的收集与分析,而供水调配系统则基于流量数据、用户诉求及设施调控条件来规划运行策略,双方缺乏即时交互平台,无法准确体现生态需水的真实状况与实时演变。这种资源调配过程中的割裂现象,使得生态敏感区域的用水需求在决策环节被忽视,最终引发生态基流难以保障、河道干涸或生物栖息环境恶化等连锁反应。此外,由于监测评估体系缺乏统一规范,加上数据交互接口不完善,导致生态系统的实时状态信息无法高效传递至调度决策系统。

(三)开发指标优先与生态约束不足引发的协调失衡

在流域资源开发过程中,经济增速与用水效能等量化指标长期处于核心位置,而生态维护需求则被置于次要地位,致使平衡机制失效。地方行政主体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将地区生产总值、产业供水保障等作为首要决策依据,轻视生态用水底线和自然环境承载力,引发超量取水、基建项目挤占生态区域等一系列问题。当前评估机制中,生态保护相关指标的占比明显不足,生态需水量的保障措施缺乏强制效力,难以对资源开发活动形成有效制约。这种重开发轻保护的制度安排,既放大了生态环境恶化的潜在威胁,也影响了水资源利用的长期可持续性。

三、流域水生态与水资源开发协调机制的集成路径构建

(一)建立多元协同参与的流域一体化治理平台

要推动水环境保护与水资源利用的平衡发展,必须建立多部门协作的综合流域管理机制。目前流域治理面临职能分散、协调不畅等挑战,单个行政单位无法有效应对跨地区、跨领域的复杂管理需求。为此,需要统筹水利、环保、国土、农业、地方行政及流域监管等各方资源,打造职责明确、数据互通、协同高效的运行体系。建议设立跨部门协作机构或水域管理委员会,促进各方政策目标协调一致、资源分配合理规划以及运行机制相互配合。同时,鼓励社会公众、商业机构及民间团体规范有序地参与治理过程,形成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格局。该平台需要借助数字化技术搭建信息互通与联合决策体系,从而增强应急反应能力和政策执行效果。

(二)构建基于生态红线的水资源空间开发调控机制

为促进水域生态维护与水利资源利用的平衡发展,必须构建基于生态底线的区域开发管控体系。生态底线作为保障国家环境安全的基本防线,其本质在于确定不可突破的自然保护界限。在河流综合治理过程中,需综合考虑水生环境脆弱性、水源保持效能及生态系统承受力等要素,划分水域生态重点保护区,严格规定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空间分布标准。在制定水资源管理和土地规划方案时,必须严格遵循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实施差异化管控措施,有效遏制过度开发行为对水域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为此,需要构建弹性调节体系,依据生态监测数据和用水量变动趋势,适时调整开发强度限制标准。

(三)推进水生态监测网络与水资源调度系统深度融合

要达成流域水生态保护与水资源利用的平衡,关键在于建立生态监测体系与水量调配机制的有机衔接。目前这两套系统往往分属不同管理机构,存在信息壁垒和协调障碍,无法有效满足生态需水的实时保障与精细调控需求。建议在流域范围内打造包含重要水域、生态脆弱带和取水区域的多维度监测体系,持续获取水环境参数、水文数据和生物群落等核心要素。同时将其整合至水资源管理系统中,形成从监测到预警再到调度的完整闭环。结合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监测与数值模拟方法,建立生态需水预测与调度决策的协同机制,显著增强系统对生态需求的辨识水平与应对效能。

结语: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协同发展,是维护生态平衡和实现资源永续利用的关键环节。本研究从治理体系、数据整合及区域规划等维度深入剖析现存障碍,进而设计出系统性协调机制的实施方案。后续工作应着力推动多元主体共治、信息互通与智慧调配技术的深度融合,打造生态优先、高效协同的流域管理新模式。该研究成果对于增强流域综合治理效能具有显著的学术意义和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李梦珂.河南推进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治保障路径[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24(3):85-9

[2]单开进,陈开宁,王伟,等.基于生态保护成本的跨界流域水生态保护补偿标准思考[J].治淮, 2023(1):51-53.

[3]陈雨欣,何跃君,李文涛,等.滦河流域水生态空间管控与保护对策研究[J].水利规划与设计, 2023(8):14-18.

[4]郑鑫源,王逸辰,陈驰.永定河流域水库资源一体化保护与利用研究[J].水利发展研究, 2023, 23(5):57-61.

作者简介:姓名:国俊,出生年月:1977.10,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山东淄博博山,学历:大学,职称:中级,研究方向:水利工程、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