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双向结合
黄瑞君
广东梅州丰顺县汤坑镇第二中心小学 广东梅州 514300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农村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教育重点。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孩子们建立积极心态、提升适应能力,德育工作则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然而,农村小学常面临资源有限、教育方式单一的问题,导致两者未能充分发挥协同作用。基于农村小学实际,探索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双向结合的实操路径,对培养阳光向上、品德优良的乡村少年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关联性与差异性
(一)内容与形式存在关联
在农村小学教育实践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在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出显著的共生关系。以情绪管理与人际交往培养为例,其内核与德育中的友善、诚信教育形成深度契合。在留守儿童占比较高的班级,创新性开展的 "情绪小管家" 活动颇具代表性:学生每日使用色彩鲜明的贴纸标记自身情绪状态,红色象征愤怒、蓝色代表悲伤、绿色寓意平静,通过可视化的情绪图谱构建起自我觉察的初步框架。教师则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享情绪调节的个性化策略,从深呼吸练习到书写情绪日记,在互帮互助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共情能力,也将友善待人的道德准则转化为可操作的日常行为。
(二)方法与效果存在关联
德育的榜样示范策略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行为训练模式具有天然的融合优势。学校通过 "班级小榜样" 评选机制,既表彰在助人为乐、诚实守信等道德实践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也鼓励他们分享应对自卑、焦虑等心理困扰的有效方法。这种双向展示不仅打破了传统教育中德育与心育的界限,更形成了良性的教育循环: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使学生以更开放的心态接纳道德教育,而持续践行道德行为带来的成就感,又进一步强化了心理韧性与自我效能感。某班级开展的 "榜样成长故事会" 活动便是典型案例,被推选的学生通过讲述自己如何克服社交恐惧、主动帮助同学的成长历程,让聆听者在汲取心理调适经验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认同并践行友善互助的价值观。
(三)教育特征存在差异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在实施特征上存在明显分野。心理健康教育强调以学生个体为中心,注重通过非言语沟通方式深入探索内心世界。例如,运用绘画治疗技术,学生通过自由创作的图画释放潜意识情绪;借助沙盘游戏,在具象化的场景构建中投射真实的心理状态,帮助教师精准识别潜在的情绪问题。相较之下,德育工作更侧重于集体价值观的培育,通过组织参观村史馆、参与红色教育基地研学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家乡历史文化,感受先辈奋斗精神,在群体互动中建立起对家国情怀的深刻认同,培养集体荣誉感与社会责任感。
(四)教育实际存在差异
在教育实践层面,两者的实施路径与目标导向各有侧重。心理健康教育通常采用个性化辅导与团体干预相结合的方式,针对性解决学生具体心理问题。针对转学新生容易产生的适应困难,学校设计"新朋友见面会" 系列活动,通过破冰游戏、兴趣分享等环节,帮助新生快速融入集体,缓解社交焦虑。而德育工作则依托主题班会、校园文化节等群体性活动开展价值引导。例如,在传统节日期间举办 "故事会"" 诗词朗诵会 " 等活动,将春节的团圆、中秋的思乡等文化内涵转化为学生可感知的情感体验,以文化浸润的方式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塑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双向结合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目标互动机制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目标融入日常教学活动,通过具象化、生活化的教学场景实现双重育人目标:
课程融合:在语文《悯农》教学中,引入 "珍惜粮食大讨论" 环节,组织学生以 "我的家庭劳动日" 为主题进行分享。通过讲述帮父母收割稻谷、参与厨房备餐等亲身经历,不仅能深刻理解诗歌中 "粒粒皆辛苦" 的内涵,还能体会劳动价值。在心理健康课上,创设 "校园冲突情景剧" 系列场景,除 "
借文具不还" 外,还包括 "小组作业意见分歧"" 被同学起绰号 " 等常见矛盾,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与集体讨论,引导学生掌握诚信沟通技巧与情绪管理方法。
活动设计:开设 "班级农场" 劳动实践项目,学生分组认领责任田,从翻土播种到浇水施肥全程参与,通过撰写观察日记记录植物生长过程,培养耐心与责任心。收获季开展 "蔬菜义卖" 活动,将所得款项捐赠乡村图书馆,在实践中深化分享意识与社会责任感。每月举办的 "心情故事会" 创新采用方言讲述形式,鼓励学生用家乡话分享成长趣事、烦恼困惑,在提升表达自信的同时,传承地域文化记忆。
(二)构建价值导向互动机制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沉浸式、体验式活动实现价值观内化于心:
邀请村里老党员、致富带头人开展 "奋斗者说" 主题分享,讲述在艰苦年代带领村民修路架桥、发展特色农业的真实故事。配合 "时光长廊" 照片展,展示乡村建设前后对比,组织学生制作 "家乡变迁手抄报",在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中厚植家国情怀。
在心理健康课 "友谊的小船" 主题教学中,设计 "两人三足" 进阶版活动: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两两组合完成障碍赛道挑战,过程中穿插 "物资传递"" 信息解码 "等协作任务。活动后开展" 友谊关键词 " 讨论会,引导学生提炼出互助、包容、信任等核心品质,实现价值观教育与心理建设的有机融合。
(三)构建调解方法互动机制
整合多种教育方法,打造可操作、可迁移的问题解决策略库:
开设 "道德情景剧工作坊",聚焦 "网络谣言治理"" 校园矛盾化解 "等热点议题,采用" 问题征集- 剧本共创 - 分组展演 - 集体复盘 "四步教学法。学生自主编写反映校园生活的剧本,通过角色扮演体验不同立场,学习运用" 倾听 - 共情 - 协商 " 沟通模型解决冲突。工作坊成果制作成短视频,在校园公众号展播,扩大教育辐射范围。
针对农村学生常见的学习挫折,开展 "成长型思维训练营"。设置 "辅导小老师" 实践任务,让高年级学生帮助弟妹完成功课,并通过 "困难拆解表" 记录辅导过程中的挑战与突破。组织 "成长故事会",邀请表现突出的学生分享转变心态的经验,引导全体学生建立 "暂时困难 eq 能力不足" 的认知模式,培养抗挫能力。
(四)构建评价互动机制
建立可视化、过程性的综合评价体系,实现多元主体协同育人:
设计 "成长能量卡" 积分系统,包含 "心理能量值"" 道德行动力 "两大维度,细化为 12 项具体指标,如情绪管理、主动助人、遵守纪律等。教师、同学、家长均可通过班级 APP 为学生实时" 点赞赋能 ",每周生成个人成长报告,在班内设置" 能量加油站 " 展示优秀案例,形成正向激励循环。
每学期举办 "成长成果嘉年华",设置 "心灵手巧展区"" 美德故事角 ""进步之星墙" 等特色区域。学生通过绘画、手工作品、情景剧表演等形式展示心理成长与道德实践成果,邀请家长担任评委,开展亲子互评活动。活动后汇编《成长纪念册》,记录学生的点滴进步,构建家校共育的长效机制。
三、结语
在农村小学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双向结合,需要立足乡土实际,设计接地气、易操作的活动。通过课程融合、活动创新、方法整合和多元评价,让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互促进,帮助农村孩子在温暖、积极的教育环境中健康成长,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1]李正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时代要求与上海行动[J].现代教学,2024,(12):9-13.
[2]许银香.刍议互联网时代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智慧,2023,(27):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