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管理中的风险管理与应对措施
姜祖惠
中核大地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分公司 浙江省湖州市
摘要:建筑工程管理涉及多方协作与复杂工序,易受政策、技术、市场等多种因素干扰而产生各类风险。加强风险识别与动态管控,是确保工程质量、进度与成本受控的关键。本文从建筑工程风险类型出发,剖析风险形成机制,提出切实可行的管理与应对策略,以提升项目整体管理水平与抗风险能力。
关键词:建筑工程;风险管理;应对策略
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安全隐患及应对措施的重要性,体现在保护人员安全、防止财产损失、提高工程质量、保护环境和公众利益以及塑造企业声誉和社会形象等多个方面。建筑工程规模大、周期长,风险频发。强化风险管理,制定有效应对措施,是保障工程平稳推进的关键。
一、建筑工程风险类型及特征分析
(一)政策与法律风险对工程合规性的影响
建筑项目往往受到地方政策变动、土地审批调整与建筑规范修订的影响。若项目在前期未能充分研判政策环境或对法律制度理解不到位,极易在建设过程中因违规审批或手续不全而停工。部分地方在项目中期更改土地使用计划、环保要求或规划红线,直接导致施工范围调整甚至投资计划搁浅。政策风险还表现为税收政策变化、招标流程调整与质检机制更新,给项目实施带来制度性不确定性。项目单位需通过实时跟踪政策发布、参与行业协会信息共享、加强法务审核等方式规避政策风险影响。
(二)技术风险对工程质量控制的干扰
建筑工程涉及多工种、多工序协同,技术协调难度高,一旦出现设计变更、施工工艺不匹配或材料性能缺陷,极易引发连锁质量问题。尤其在新技术应用、新结构体系推广中,由于技术成熟度不足或人员操作不当,可能造成构件损坏、工程延误与返工增加。技术风险还体现在测量误差积累、设备故障频发与施工图纸不统一等方面,增加了管理协调与质量控制成本。项目管理方需强化设计联审制度、施工方案预评估与技术交底流程,确保技术链条各环节稳定高效运行。
(三)管理风险导致资源配置与组织效率下降
管理层级多、人员结构复杂是大型建筑项目的常态,若管理组织未科学设置或权限不明,将导致各类资源调配混乱。例如材料供应计划与现场施工进度脱节,会造成窝工或重复作业。若劳动力调度安排缺乏弹性应变能力,遇到施工高峰期将出现人手短缺或效率低下。项目管理中的文档管理混乱、沟通机制滞后也容易使信息失真与误传频发。为有效控制管理风险,应优化组织结构,推行项目负责人制,建立清晰的岗位职责体系与实时沟通平台,实现全流程资源调配与监督闭环。
二、建筑工程风险应对策略的系统构建
(一)构建全过程风险评估机制提升预测能力
建筑工程在不同阶段面临的风险表现各异,动态演化过程复杂,要求风险评估机制具备多节点响应能力与阶段性调整功能。通过设置项目决策、设计深化、施工组织、竣工交付等关键评估节点,能够细化风险识别的粒度与范围。结合WBS结构建立任务与风险映射表,将每项工程活动对应潜在风险条目与控制措施。采用层次分析法结合专家打分模型,量化不同风险指标的权重系数,实现风险等级排序的科学化与可操作性。借助BIM平台进行工序可视化排布,实时联动工程进度与风险事件,动态识别风险发生频次与传播路径。数据平台还可对历史工程中的高频风险数据建库,形成类比评估模板,为当前项目风险判断提供先验基础。全过程评估机制强调风险演变趋势预测与数据驱动策略设计,有助于实现从事后处置向事前规避的模式转型。
(二)推行合同风险管理实现责任边界清晰化
合同是建筑工程中管理边界与法律责任的主要载体,若条款设计不合理、约定义务不明确,将在项目实施中造成重大纠纷。通过梳理项目参与方在施工组织、质量验收、变更管理与资金拨付中的职责范围,可在合同结构中设置责任划分与违约后果明细,强化合同的执行性。将工期、质量与支付进度挂钩,利用分段式节点结算与绩效考核机制促使各方按时履约。加强风险条款设计,通过不可抗力、突发事件、政策调整等特殊情形的合理界定与免责处理,保障合同适应性。引入合同履约管理系统,实现全流程的合同修订痕迹记录、版本控制与审批提醒。对变更条款的申请与批准应设立审批模板,避免随意调整合同核心条款。通过合同文本的严谨编制与履约过程的规范跟踪,不仅保障项目管理的稳定性,也为风险责任的追溯提供清晰依据。
(三)加强施工阶段的安全风险动态管理
施工阶段的安全管理面临高强度作业、高空交叉与临时设施复杂等多重挑战,需建立实时感知、预警响应与责任闭环为一体的动态控制系统。在前期准备中对风险作业区域进行技术交底与标准化方案设计,明确危险源辨识与控制流程。在现场布设智能传感器和图像采集终端,采集作业行为、人员分布与设备运行状态,通过数据接入管理平台生成安全态势图。施工监理人员通过看板系统实时接收高风险作业预警提示,对特定班组执行分级响应与约谈机制。对发现的高频风险问题设立专项整改任务单,限期完成并在系统归档。安全教育与管理同步更新,将风险数据回溯反馈至作业人员培训内容中,形成以数据驱动的精准培训模式。全过程动态安全管理不仅提升了施工现场的响应速度,也降低了因人为疏忽引发的严重事故概率。
(四)引入信息化平台增强风险联动防控能力
复杂建筑项目风险防控已从单点识别走向跨系统协同,信息化平台的引入为全过程风险监控提供了技术基础。通过构建统一的项目风险管理模块,将质量、安全、进度、材料等子系统纳入集成管理,实现数据统一采集、统一分析与统一推送。平台通过与BIM、ERP和进度控制系统对接,实现三维模型与风险事件的空间映射,便于管理人员在可视化界面中精准定位高风险节点。风险预警规则可基于关键路径延误、预算偏差与高发工序设定触发条件,由系统自动生成预警通知与任务责任分派。在移动端平台应用中,现场人员可拍照上传隐患信息,配合GPS定位与整改流程节点设定,实现从问题发现到责任落实的闭环管理。数据分析模块可对风险事件进行分类统计与趋势研判,为管理层提供长期防控决策支持。信息化平台构建的多维联动机制,有效提升项目对风险的自感知、自反应与自修复能力。
结束语:建筑工程管理中风险类型复杂且影响深远,唯有构建全流程、系统化、信息化的风险管理体系,才能保障工程项目在不确定环境中稳步推进。通过科学的风险识别机制、清晰的责任界定方式与先进的管理技术支持,可大幅提升建筑项目对内外部风险的应对能力,为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基石。
参考文献
[1]王永杰.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风险管理研究[J].建筑经济,2023,43(02):87-91.
[2]林宏.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建筑项目风险协同控制机制探析[J].施工技术,2023,52(06):11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