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英德茶染技艺在中学美术课堂的实践研究

作者

廖新旺

清远英德市英东中学 513055

引言

英德红茶作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其茶文化历史悠久,茶染技艺作为植物染色的分支,以茶叶为染料,通过浸染、媒染等工艺赋予织物自然色彩,兼具环保性与艺术性。将茶染技艺引入中学美术课堂,不仅是对传统工艺的活态传承,更是落实“以美育人”教育理念的重要实践。本文从文化价值、教学意义及实践策略三方面展开研究,探索茶染技艺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创新应用。

一、茶染技艺的文化价值与教学意义

(一)文化价值

茶染技艺源于中国农耕文明,其工艺流程蕴含“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茶叶作为染料,其色彩随品种、浓度、媒染剂变化而呈现不同效果,如红茶的暖棕色、绿茶的淡青色,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将茶染引入课堂,可引导学生从色彩中感知地域文化特色,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意义

茶染工艺在教学领域具有多维度的教育价值,能够从审美、创造与跨学科三个层面深化学习体验。首先,茶染作品通过色彩的自然渐变与肌理的无序变化,生动诠释了艺术创作中的偶然性与独特性,引导学生感知“残缺美”与“自然美”的深层美学内涵,从而提升其审美敏感度与艺术鉴赏能力。其次,茶染工艺的开放性特质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无论是材料选择(如棉麻、丝绸等天然织物)、技法运用(如扎染、蜡染等传统工艺),还是图案设计(如传统纹样与现代抽象表达的融合),均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验精神,培养其突破常规的创造力。最后,茶染工艺天然具备跨学科属性:其色彩固着过程涉及化学媒染剂的反应原理,染料渗透机制则与物理学的毛细现象相关,而茶文化的发展脉络又与历史、社会学紧密相连。这种多学科交汇的特性,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更有助于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迁移能力,形成综合性的认知框架。通过茶染教学,学生得以在艺术实践中同步完成美育、智育与文化传承的多重目标。

二、茶染技艺在中学美术课堂的实践策略

(一)课程设计原则

茶染技艺在中学美术课堂的课程设计应围绕文化性、实践性与开放性展开,以确保教学的系统性和深度。文化性是课程设计的核心,以英德红茶文化为切入点,将茶染工艺作为茶文化的物质载体,引导学生从视觉、触觉和嗅觉多感官体验茶文化的独特魅力,例如观察不同茶汤的色彩变化,感受茶叶在染色过程中的自然肌理,理解茶染背后蕴含的历史与民俗内涵。实践性是保证学习效果的关键,课程需设计完整的工艺流程,包括“浸泡—媒染—固色—晾晒”四个基础环节,让学生亲手操作,观察茶染从液态到固态的转变,体会传统手工技艺的内在逻辑,例如通过控制浸泡时间探究色彩深浅的关联性,或调整媒染剂浓度对比固色效果。开放性则是激发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手段,鼓励学生打破常规,尝试不同茶叶品种(如普洱、乌龙、白茶)与媒染剂(明矾、铁盐、醋等)的组合,探索色彩变化的规律,例如不同茶叶的发酵程度如何影响最终染色效果,或铁盐媒染为何能呈现灰褐色调。通过这种多元化的课程设计,学生不仅掌握茶染技艺,更能在实验过程中培养文化认同感、动手能力与创新意识。

(二)教学方法创新

茶染教学应突破传统美术课的单一讲授模式,采用项目式学习、比较教学法和跨学科整合等方法提升课堂活力。项目式学习以“茶染布艺设计”为主题,将学生分组,要求完成从图案构思、染色实验到成品制作的全流程,例如一组负责设计传统纹样,另一组尝试现代抽象构图,在协作中培养团队沟通与问题解决能力,同时深化对工艺完整性的认知。比较教学法通过对比茶染与化学染料的色彩差异,引导学生思考环保议题,例如天然茶染的色彩虽不如化学染料鲜艳,但其柔和质感与无污染特性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由此引发学生对现代工业设计的反思。跨学科整合法则打破学科壁垒,结合化学实验分析媒染剂的离子反应原理,如明矾中的铝离子如何与茶多酚结合固色,或通过数学计算控制染液浓度比例,绘制折线图分析变量关系,使学生在艺术创作中同步巩固理科知识。

(三)评价体系构建

茶染课程的评价体系需兼顾过程性、多元性与成果转化,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过程性评价聚焦学生在实验操作、创意构思和问题解决中的表现,例如记录其是否严谨执行染色步骤,能否灵活调整方案应对色彩偏差,或是否主动查阅资料解决媒染剂失效问题,弱化对“完美作品”的追求,强调思维发展与动手能力的提升。多元评价主体引入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三重机制,从审美表达(如图案设计的独创性)、技术掌握(如扎染结法的准确性)、文化理解(如对茶染历史背景的阐述)等维度进行综合评估,例如通过小组互评讨论作品的文化符号运用是否恰当。成果展示环节通过举办“茶染艺术展”,将学生作品转化为实用文创产品,如茶席、布包或书签,甚至联动校园义卖活动,使学习成果获得社会性认可,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与自信心。

三、实践挑战与应对策略

(一)挑战分析

茶染技艺在中学课堂实施面临多重现实挑战。材料与设备方面,优质茶叶、媒染剂等耗材需要持续补充,专业染色工具如恒温加热设备、大型晾晒架等硬件投入对学校提出较高要求。教学过程存在时间与安全的平衡难题,完整茶染流程需 4-6 课时,而明矾等媒染剂的使用又必须严格遵循化学品管理规范。此外,多数美术教师缺乏植物染系统培训,在工艺要点把控、突发问题处理等方面存在专业能力缺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二)应对策略

针对实施困境,需建立系统性解决方案。资源整合方面,可采取校企合作模式,联系本地茶厂获取茶渣等可再生资源,开发包含基础材料的"茶染工具包"降低人均成本至 10-15 元;联合实验室共享恒温水浴设备,设计折叠式晾晒架解决场地限制。课程设计上实施模块化改造,将原流程拆解为 2 课时的"基础色卡制作"(练习单一媒染)、3 课时的"复合技法实验"(混合染液尝试),最终 4 课时的"主题作品创作",既保证教学完整性又适应课表安排。师资建设通过"双师课堂"模式推进,定期邀请植物染非遗传承人驻校指导,联合化学教研组开发《媒染剂安全使用手册》,建立教师实践学分制,要求每学期完成 16 学时工作坊培训并通过染色实操考核,切实提升指导能力。同时开发在线资源库,包含标准化教学视频、常见问题解决方案等,形成长效支持机制。

结束语

英德茶染技艺在中学美术课堂的实践,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融合的典型案例。通过课程设计、方法创新与评价体系构建,学生不仅能掌握传统工艺技能,更能在创作中理解文化内涵,培养审美判断力与创新能力。未来,可进一步探索茶染技艺与服装设计、家居装饰等领域的结合,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为中学美育注入新活力。

参考文献

[1]林洁.茶染艺术融入初中美术教学设计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24.

[2]任艳.茶染技艺的应用与发展探讨[J].化纤与纺织技术,2024,53(05):11-13.

[3]韩贺玲.基于茶染艺术的美术核心素养培养实施[J].丝网印刷,2023,(07):120-122.

[4]黄昊.中学美术教学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3,(08):85-87.

[5]韩贺玲.茶染艺术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9,48(08):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