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法治教育与德育融合的路径探索
张伟
山东省菏泽信息工程学校 274000
引言
培养德才兼备人才是新时代教育的核心使命,在以就业为目标的中等职业学校中,其培养的学生除了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还应拥有崇高的职业道德与自觉的法治观念。法治教育与德育相互补充,共同成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核心要素,二者相互配合:法治教育作为德育的底线保障和规则承载者,德育为法治教育提供内在支撑并引领价值。在实际教学时,法治教育多侧重于对法律条文的识记,德育却更偏向对思想道德进行填鸭式教导。二者未形成有效教育合力,探寻把法治教育深度嵌入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对提高中职学校育人成效、推动学生全面成长意义重大。
一、 理念先行:确立“德法并举”的融合教育观
(一)明确融合的内在统一性
需深切认知,法律是书面化的道德,道德是心灵的规范。法治教育包含的公平、正义、秩序、责任等理念,实则为德育核心价值的关键追求;德育所提倡的诚信、友善、敬业、奉献等素养,正是法治精神在个体行动中的具体呈现,学校管理层与教师达成共识,是促进一切融合实践的思想支撑。
(二)树立“以生为本”的整合目标
融合的终极目的并非单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是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1]。教育设计要依据中职学生的心理特性、认知程度和未来职业要求,使冰冷的法律条文与鲜活的道德场景相契合,引领学生在化解现实道德困境时了解法律规则,在恪守法律规范时提升道德认知,实现认知与行动一致。
(三)构建协同联动的管理机制
学校需组建由校领导挂帅,学生处、教务处、思政教研组、专业部等多部门协同参与的工作小组,全面规划法治教育与德育融合的方案拟定、资源配置、活动开展和效果评价,保证融合工作有组织、按计划地推进,避免“两张皮”现象。
二、 课程重构:打造“浸润式”的融合课程体系
(一)深化思政课程的主渠道作用
把《职业道德与法治》等国家规定课程作为核心,推进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良,放弃单一的知识传授。运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辩论赛等方式,把法律知识放到具体的职业道德情境中剖析。在讲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期间,穿插进行诚信履约、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教育。
(二)开发跨学科的融合型校本课程
倡导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按照各专业对应的行业规范、职业准则,一同打造校本课程或教学模块[2]。若面向烹饪专业,可以开设“食品安全法与厨德修养”这一课程;面向汽修专业,可以开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与诚信经营”相关开发,把法治教育和德育与学生专业技能学习紧密结合,强化教育的靶向性和实际效果。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课程载体
搭建融合法律知识库、典型案例、微课视频和在线测评的网络学习平台,借助推送贴合中职生生活的法治故事及德育短片,开展线上主题讨论等活动,突破时空局限,构建随时可学、可视、可感的融合教育环境,实现线上线下教育相互补充。
三、 实践联动:搭建“知行合一”的融合活动平台
(一)开展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
依托国家宪法日、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国家安全教育日、知识产权宣传周等关键法治节点,精准策划并全面推进一系列主题清晰、形式多元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宪法日临近期间,安排学生进行模拟法庭活动,利用角色模拟,全身心地体验庭审流程,透彻理解宪法权威与司法程序;开展法治主题辩论活动,就社会热点法律问题开展思辨对决,提升学生逻辑思维与法治表达水平;举办道德小品展演和法治海报设计竞赛,鼓动学生借艺术形式表达对法治精神及道德准则的领悟,让抽象的法治理念变得直观、可触、易亲近。主动招请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实务方面专家,还有劳动模范、道德榜样、杰出校友来校,开展专题讲座或事迹汇报会。他们凭借自身经历的真实事例和生动情节,说明法治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权益方面的核心作用。分享职业道德与个人品格的形成历程,用榜样的感染力有力打动学生,让遵守法纪、崇尚美德的意识在学生心中落地发芽,切实增强育人成效。
(二)强化实习实训期间的德法教育
将法治意识、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方面的具体要求,整体纳入学生实习实训考核评价范畴,还赋予关键权重,助力打造校企协同育人体系。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协同开展指导工作,在实际工作场景中,带动学生自发遵守安全操作规章,扎实树立安全生产理念;引导学生敬重并守护企业的商业秘密和知识产权,坚守诚信准则;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并践行劳动合同中的权利与义务,捍卫自身合法权益;留意学生在职场中的人际关系,指导他们恰当处理和同事、客户间的关系,懂得团队协作与有效沟通的方法[3]。借助在这些真实场景中的反复实操与适时引导,助力学生把校内所学的法律知识、道德规范从理论认知阶段,逐步转变为内在的职业习惯和行为自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习期满后,借助案例剖析、实践总结、企业评估等多元途径,综合测评学生德法素养的实际应用能力,达成从知识输入到行为养成的关键突破。
(三)建设校园法治文化与道德实践基地
校内大力打造实体化的法治文化与道德实践平台,比如设立“校园仲裁室”“心理咨询与法律援助中心”“道德评议堂”等固定空间。这些基地由具备对应专业背景的教师进行指导,并且大量招募学生(特别是相关专业的学生)参与管理与运营,基地向全校学生敞开大门,着手化解同学间常见的生活矛盾、小额经济纠纷、宿舍关系问题等。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直接参与到纠纷调解、心理疏导或简易法律咨询事务中,学习倾听和沟通的方法,以及基于事实、法律和道德原则剖析问题、给出解决方案,这并非仅是普法教育的延展,更是难得的道德践行契机。处理身边真实出现的小矛盾、小纠葛,学生切实认识到法律并非远在天边,道德就在日常的一言一行中,由此在实践中掌握运用法治思维化解矛盾的方法,以友善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极大提升尊法、守法、用法能力以及理性平和、友善包容的公民素养。
总结:中职学校将法治教育与德育相融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并非能迅速达成,它需要学校从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实践活动等多个层面实施整体协同的改革创新。只有秉持“德法并举”的育人理念,创建“浸润式”课程载体,搭建“知行合一”实践平台,方可切实消除法治教育与德育间的隔阂,凝聚强大的教育力量,进而切实提高中职学生综合素养,为培养新时代遵纪守法、德技兼备的高素质劳动者筑牢根基。在未来探索应在评价机制、师资培训等领域不断深化,促进融合进程平稳前行。
参考文献:
[1]刘伟思."五育"并举助推德育新高度——以中山市现代职业技术学校为例探讨中职立德树人的实施路径[J].广东教育(职教), 2024(1):87-89.
[2]胡翔宇.新时代中职学校劳动育人教育的实施路径探索——以邗江中等专业学校为例[J].进展:教学与科研, 2022(3):202-204.
[3]马俊武.中职政治与德育教育融合教学的实践研究[J].世纪之星—高中版, 2022(15):0037-0039.